淄博民間故事:夜叉神

夜叉神

淄博民間故事:夜叉神

“夜叉”是佛經中的一種鬼神,其中首領有“夜叉八大將”、“十六大夜叉將”等。“夜叉”本義是能吃鬼的神,又有敏捷、勇健、輕靈、秘密等意思,”現在人們說到“夜叉”常指惡鬼。但在佛經中,很多夜叉受佛教化轉為護法善神,夜叉八大將的任務是“維護眾生界”。

說是早時候,有一個姓張的老漢,他和他老伴兩個人只有一個女兒。張老漢以打柴為生,人們都叫他張樵夫。

過了些年,張樵夫的女兒慢慢長大了,她長得又漂亮人又能幹,還很會過日子,一天上鍋做針線,樣樣都在行。村子裡人都叫她巧女。這巧女過日子很有心,她每天做飯時都偷偷抓一把米放在一個瓦罐裡,日子一長,瓦罐裡就攢了很多米。

這一天天陰下雨,張樵夫不能上山打柴,心裡著急死了,也沒有辦法。他知道打不上柴賣不下錢,就沒有米下鍋,一家三口人就要餓肚子。這時候巧女說:“大,媽,你們不要發愁,女兒平時做飯時都偷偷抓一把米放到瓦罐裡,一直到現在。今天打不成柴,爸,媽,你們放心坐著,女兒給你們做飯去。”老兩口一聽,高興得不得了,直誇女兒是個會過日子、很有心眼的娃娃。

巧女說完以後就高高興興地到伙房裡做飯去了。她端出平時攢下的一瓦罐米放到案板上,然後給鍋裡倒上水,就點著火燒了起來。

正在這時候,有個夜叉偷偷地把這一瓦罐米偷走了。等到巧女把鍋裡的水燒滾,往裡下米時,才發現瓦罐裡什麼也沒有了。巧女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只想著沒米下鍋,做不出飯,就等於給爸、媽說了謊。心裡一急,就坐在灶火門上號開了。

再說老兩口高高興興地坐著等女兒端飯來,等呀等呀!就是不見女兒來。

等的時間長了,張樵夫就對巧女她媽說:“你去看一下,看女兒把飯做熟了沒有?”巧女媽來到伙房一看,只見女兒坐在灶火門上哭著,再往鍋裡一看,只有一鍋清水。就問女兒為啥要哭,巧女哭著把剛才的怪事說了一遍。她媽想,這還不是娃娃想寬大人們的心,才這樣做的。就過去給張樵夫說了,張樵夫也不相信米會不明不白地沒有了這件怪事,也認為巧女是在寬他們的心。

以後,巧女按照以前的做法,悄悄地攢米。又有一天,下起了大雨,張樵夫沒有買下米,老兩口又發愁了。巧女說:“爸、媽,你們不要發愁,女兒這回又攢了些米,你們放心坐著,我給你們做飯去。”張樵夫苦笑著說:“娃娃,你再不要寬大人的心了,沒米就沒米,先向別人借一點吧。”巧女也不說話,到伙房裡抱著米罐來到上房裡,叫老兩口親眼看。老兩口一看真的有米,才相信了。

再說巧女因為上一次做飯出了怪事,這一回就注意了。她一邊燒水一邊抱著米罐不放,正好這時候夜叉又來了。他一看巧女抱著米罐子,他偷不上,就悄悄藏在門背後等著。一直等到巧女把水燒滾,往鍋裡下米時,他才張開布袋,伸到米罐下面接米。巧女正往鍋裡下米,一看不對,米下到半中腰就不見了,她就往開始沒米的地方一抓,沒想到剛好抓到夜叉的手腕上,夜叉急忙說:“啊呀姑娘,我是夜叉神,下凡來化齋的,你趕緊放開我。”巧女問:“你化齋不到富人家化齋,為啥到我們這樣的窮人家裡來呢?”夜叉又說:“其實你們並不窮,你們家的照壁底下有三罐銀子呢。其實這銀子也不是你們的,是人家騎門生的。不過你們現在可以用。姑娘,現在你可得放開我了吧?”

再說張樵夫老兩口坐在炕上等巧女端飯來,等著不見來,又聽到伙房裡有人說話的聲音,張樵夫老兩口不知出了啥事情,就趕緊下了炕往伙房裡跑。正在這時候,巧女把夜叉放走了。

老兩口到伙房裡一問,巧女把剛才的事說了,老兩口都說怪。等到天晴了以後,他們在家裡的照壁底下果然挖出了滿滿三罐銀子。巧女想起夜叉說的這銀子是騎門生的,就只叫她爸拿了一點兒,其他的都照樣又放好了。

因為有了銀子,張樵夫家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到了第二年,張樵夫想起夜叉給巧女說的話,就對女兒和老婆說:“夜叉說這是人家騎門生的銀子,咱們也不知道騎門生是個啥人,咱們得想辦法找到這個人,叫人家把銀子拿去,咱們不能佔了別人的錢財。”第二天,張樵夫就拿了些銀兩,騎了一匹高頭大馬,到外面四處訪尋騎門生這個人去了。

說是這一天,張樵夫走得前不搭村,後不著店,天又快黑了。正在發愁時,突然看見一個破堡子裡好像住著一戶人家,就下馬走了進去,一看,果然是一家人,只有老兩口,沒兒沒女,但婦人是個大肚子。張樵夫說了他的難處,希望老兩口讓他住一夜。那家老漢說:“我們也是平民人家,但還有一間土房空著,如果你不嫌的話,就住下吧。”

偏巧到了晚上,那家的大肚子婦人正好要養娃娃,但怎麼也生不下來。

肚子疼得滿炕滾。張樵夫過來一看,急忙說:“怕是胎偏了,你試騎到門檻上,看能生下來嗎?”那個婦人一聽,就騎到了門檻上。不一會兒,娃娃就順順當當地養下來了,是個兒子。那家老漢對張樵夫道謝說:“多謝了你這位好人,如果不是你出這個主意,說不定這娃娃就生不下來了。我看就把這個娃娃名字安個‘騎門生’吧。”

張樵夫一聽,嘿!騎門生。這不就是騎門生嘛!於是他就對那老兩口把巧女怎麼做飯,逢上夜叉說了些啥話,最後又說到他出來的原因。那老兩口聽了,也非常高興,就拿了些值錢的東西,抱上騎門生,跟上張樵夫回到張樵夫家裡。

後來,騎門生長大後娶了巧女,兩口子感情非常好,一直把張樵夫老兩口和他大、他媽養活到老,又送了終。由於想到張樵夫能夠見財不忘義,還給張樵夫的墳頭上立了碑,寫了這整個過程,以頌揚他的恩義。這個故事也是從那個石碑上一直流傳下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