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譽冀魯豫大名豫劇

大名豫劇為邯鄲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享譽冀魯豫大名豫劇

大名縣地處冀魯豫三省交界處,南與河南省接壤。今河南省的南樂、清豐、濮陽等地歷史上曾屬大名府轄區,故豫劇在大名有著久遠的歷史根源和廣泛的群眾基礎。可以說豫劇在大名家喻戶曉,每人皆能唱上幾句。豫劇傳入大名時稱“河南梆子”、“河南高調”,20世紀50年代始稱豫劇。豫劇逐漸成為大名的主要戲劇種類,深受群眾喜愛。大名縣自1948年起有了豫劇團,1956年至1965年為劇團鼎盛時期,陣容龐大,演出水平高,技藝精湛,遠近聞名,群眾習慣稱之為“劉芝梅劇團”。文革期間演出“樣板戲”也同樣走紅。1976年後恢復傳統戲,該團又興盛一時。進入八十年代後,電影、電視、現代歌舞為青少年所喜愛,戲劇受到冷落。該團在眾多劇團收入不景氣,甚至絕大部分劇團已解體的情況下,仍堅持下鄉為農民演出,經濟效益尚可。

豫劇傳入大名年代久遠,時間尚未有準確考證。大名豫劇團的成立可謂是豫劇在大名普及和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1948年河南省南樂縣興華豫劇團來大名演出,經兩地協商,劇團歸屬大名,更名“大名縣興華豫劇團”。1951年河南省安陽藝華豫劇團來大名演出,經兩地協商,劇團亦歸屬大名。1952年四區(龍王廟)幹部張運生、楊華民分別組建“翻身劇社”和“娃娃劇團”,兩團合併,定名“大名新華豫劇團”。1952年大名興華豫劇團與大名新華豫劇團合併,定名“大名實驗劇團”。1954年大名實驗劇團又與藝華豫劇團合併,定名“大名前哨豫劇團”。1958年大名縣與魏縣合併,大名前哨豫劇團改稱“大名縣豫劇一團”,原魏縣豫劇團改稱“大名縣豫劇二團”。1960年兩團合併,定名“大名縣豫劇團”。1961年分縣分團,大名縣豫劇團名稱未變。

享譽冀魯豫大名豫劇

大名豫劇演出劇目大多為傳統戲。主要有《穆桂英掛帥》、《唐知縣審誥命》、《紅娘》、《花木蘭》、《二度梅》、《陳妙常》、《追魚》、及現代戲《劉胡蘭》、《人歡馬叫》、《小二黑結婚》、《三月三》、《朝陽溝》、《李雙雙》等。

大名豫劇主要特徵為節奏明快、歡暢(如《朝陽溝》),也宜表達悲壯,高亢的情調(如《大祭樁》)。其行當(生、旦、淨、末、醜、文、武)齊全。樂器配備豐富,演出陣容可大可小,無論演出大型的劇目或是二三人的小戲,或一人清唱的小段,其效果俱佳。

大名豫劇的主要伴奏樂器有板胡、二胡、三絃、琵琶、笛、笙、嗩吶、大鑼、二鑼、手鈸、板鼓、梆子等,以梆子按拍,節奏明快,歡暢。唱腔主要分慢板、二八板、流水、飛板等。曲牌分笛牌與弦牌兩種。

大名豫劇的主要價值表現在以下幾方面:1、陶冶人們的情操。2、豫劇是人們喜聞樂見的一種良好的宣傳形式。它配合新形勢,有力地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3、仍有一定的演出市場,尚可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

享譽冀魯豫大名豫劇

隨著電視的廣泛普及,豫劇團的營業演出收入急轉直下,許多主要演員已組成家庭或碰班小團隊到鄉村為婚喪嫁娶拜壽行事。從事豫劇事業的人逐漸減少,豫劇也只能作為人們的業餘愛好哼上幾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