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標準變焦被很多攝影愛好者認為是『過於平庸』,但從騰龍正式宣佈開發開始,騰龍 28-75mm F2.8 Di III RXD 還是受到了廣大 E 卡口全畫幅無反用戶的極大關注。
憑藉著輕便的設計以及恆定 F2.8 光圈,騰龍 28-75mm F2.8 Di III RXD 上市不久便已經出現了『一鏡難求』的現象。歷經輾轉,總算是拿到這枚鏡頭來做一個簡單體驗了。
提到騰龍、 28-75mm F2.8 這個規格,相信很多 “老燒” 和我一樣都會想起騰龍曾經做過一枚同規格的單反鏡頭。儘管就算連 “帶微距” 這一特點都是那麼的 “似曾相識”,但騰龍 28-75mm F2.8 Di III RXD 確實是一枚專為無反全新設計的鏡頭。
外觀方面,騰龍 28-75mm F2.8 Di III RXD 採用了騰龍最新的外觀設計風格。鏡頭外觀走的是 “修長” 路線,使得它與同為 67mm 濾鏡口徑的索尼 24-70mm F4 OSS 擁有者相仿的鏡頭直徑,僅比索尼 24-70mm F4 OSS 稍長。
與騰龍近期設計的單反變焦鏡頭一樣,騰龍 28-75mm F2.8 Di III RXD 將變焦環設計在對焦環前面(靠近前組),使得手持時的手型會變為有一種左手 “抱著” 鏡頭的既視感。
無可否認,標準變焦 28mm 起步某程度上確實是一種缺陷。但在日常的實際使用中,標準變焦用得更多的,其實是中長焦端。
日常使用廣角端 28mm 起步其實已經綽綽有餘,加上主打輕便 + 大光圈的設計,足矣讓騰龍 28-75mm F2.8 Di III RXD 成為一枚非常不錯的掛機頭。
在騰龍 28-75mm F2.8 Di III RXD 剛剛發佈的時候,網絡上就出現了一些關於焦外的對比。但即便是一支恆定 F2.8 的標準變焦,其焦外質量再好也不過是 “有限公司”。所以與其關心焦外表現,個人覺得更多的應該看看虛化的量是否足夠我們拍攝時所需的表達。
如果只是談虛化,那麼騰龍 28-75mm F2.8 Di III RXD 的虛化能力和一般的 F2.8 標準變焦基本無異了。長焦端的 75mm + F2.8 光圈其實已經足夠滿足在拍攝一些中景、甚至大景別的場景時,全開光圈都能夠做到有少量虛化以增加畫面層次。中景、大景別已經如此,近景、特寫就更加不用擔心了。
75mm , F2.8
100% 放大,全景可見虛化
提到了近景和特寫,騰龍 28-75mm F2.8 Di III RXD 具備非常良好的近攝能力。儘管在拍攝中我們極少會用到廣角去近攝,但不得不說,騰龍 28-75mm F2.8 Di III RXD 廣角端的近攝能力出眾得讓我感到意外。
廣角端
長焦端
應付 “上手拍攝” 甚至還用不到這枚鏡頭廣角端的最近對焦。
至於畫質方面,全焦段全開可用甚至好用已經是如今新發布鏡頭的及格線。
75mm ,F2.8
中心 100% 放大
邊緣 100% 放大
紫邊綠邊之類的即便是正炫光也並不容易察覺到。稍微遜色的可能是抗眩光能力,但在拍攝時這種炫光效果卻深得我心。
在短暫而密集的上手試用中,我並沒有對星芒進行特別的測試,只是在拍攝時大概知道騰龍 28-75mm F2.8 Di III RXD 當光圈收到 F8 即可出現比較明顯的星芒,這個星芒效果我會用 “比較特別” 來形容。
儘管素質、規格百般好,但這並不代表騰龍 28-75mm F2.8 Di III RXD 就沒有缺點。騰龍 28-75mm F2.8 Di III RXD 搭配這我手頭上使用的索尼 A7RII 時對焦速度偏慢,猶豫感會比較明顯。或許騰龍 28-75mm F2.8 Di III RXD 在搭配三代機身時對焦速度會有所提升,但就個人這套搭配看來,這個對焦速度似乎並不能夠滿足職業用戶的抓拍需求。
而手動對焦方面,騰龍 28-75mm F2.8 Di III RXD 採用的依然是像索尼 24-70mm F4 OSS 那種 “無級對焦環”,這一點讓我覺得頗感失望。對於大部分時間依然需要使用手動對焦來拍攝視頻的職業用戶而言,“無級對焦環” 真的會讓他們有點望而卻步。
拋開這枚鏡頭的火熱程度,回顧曾經單反副廠標準變焦鏡頭的價格,其實騰龍 28-75mm F2.8 Di III RXD 的價格只屬於一個 “正常水平”。即便考慮到無反鏡頭比起單反鏡頭普遍要貴的定律,它也只不過屬於 “性價比不錯”,而非很多人口中的 “非常良心”。
在短暫的體驗過後,騰龍 28-75mm F2.8 Di III RXD 是一枚優缺點非常明顯的鏡頭,或許也正因如此,不得不稱讚,騰龍對於這枚鏡頭的定價、定位可謂是相當精準。
對於普通攝影愛好者而言,無論畫質、焦段還是體積,這枚騰龍 28-75mm F2.8 Di III RXD 確實非常值得推薦。但如果你對標變的需求中包含 “速度” 二字的話,個人還是建議,還是先找到實物去體驗再做決定。
閱讀更多 XDWIRE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