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康師傅解散,大陸市場學什麼?

據媒體報道,臺灣頂新集團證實,經董事會決議,臺灣康師傅決定自2017年1月1日起解散。臺灣康師傅是康師傅控股有限公司的子公司,目前,康師傅控股的方便麵、飲料業務主要集中在大陸。

在臺灣地區,2015年之前,臺灣康師傅以委託其他公司生產銷售康師傅方便麵的形式開展食品業務,不過,受2014年“問題油”事件的影響,2015年之後臺灣康師傅已經退出臺灣食品市場,因此臺灣康師傅的解散合乎常理。同時,解散也合乎公司法等相關法律的規定。

然而,儘管“問題油”事件逼得康師傅在臺灣已經“混不下去”,大陸的業務卻沒有受到明顯影響,這似乎又是不合常理的。

康師傅控股財報顯示,該公司2016年二季度淨利1800萬美元,同比大跌逾87%。然而,導致康師傅業績暴跌的直接原因並非食品安全事件,而是我國方便麵、捲菸、啤酒等快速消費品市場的整體不景氣。以消費金額計,同期我國方便麵市場同比下滑12.5%,康師傅的表現只是更多地反映了這一市場狀況。

康師傅退出臺灣市場,使其不得不聚集大陸市場。儘管康師傅在聲明中稱,康師傅在大陸生產與銷售的產品從未涉及臺灣近年來的油品事件,在沒有客觀的調查之前,我們也不好對大陸康師傅產品的質量妄加評判。

但一個客觀的事實是,臺灣康師傅油品事件爆發後,儘管大陸消費者的憂慮和質疑也隨之增多,但針對康師傅的聲明,大陸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卻沒有正面回應,對康師傅的監管、調查也並沒有相應加強。由於沒有一個客觀、透明的調查結果,導致大陸消費者的疑慮始終沒有得到消解。

關於大陸市場監管部門如何作為,美國在三星手機爆炸事件中其實提供了很好的範例。三星Note7產品海外爆炸事故接連發生後,該產品在大陸仍一度熱銷,三星的召回政策也刻意避開了中國市場。

而在美國,在三星宣佈召回產品後,美國安全監管機構又推出了涉及更多措施的召回要求,以至於Note7的銷售變得非法,美國消費品安全委員會更表示,有可能把調查範圍擴展至三星全系機型。這種針對涉事產品和企業的嚴格監管措施,尤其是對關聯產品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的調查,恰是大陸極為缺失的。

表面上看,是輿論抵制的力量倒逼康師傅退出臺灣,但如果沒有好的監管機制,民眾的力量其實是渺小的。

臺灣康師傅油品事件爆發後,民眾發起了“滅頂行動”,除了消費者,臺灣的政府高官、黨派議員以及社會團體也公開呼籲抵制頂新集團和味全產品,這種來自社會以及直接監管者的壓力,才是康師傅所屬的頂新集團不得不向市場低頭的真正原因。

這也啟示我們,大陸市場監管必須建立向社會監督賦能的監管機制,市場才能充分制衡企業的行為。

財經聯盟:楊國英(本文來源於鳳凰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