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臏兵法》全文 值得收藏

擒龐涓

本篇記述孫臏在“圍魏救趙”之戰中,用避實擊虛、“攻其必救”等辦法,在桂陵大破魏軍,俘獲龐涓。這是孫臏運用他的軍事思想取得勝利的一個著名戰例。

——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

擒龐涓(1)

昔者,梁君將攻邯鄲(2),使將軍龐涓、帶甲(3)八萬至於茬丘(4)。齊君(5)聞之,使將軍忌子(6)、帶甲八萬至……競。龐子攻衛(7)□□□,將軍忌[子]……衛□□,救與……曰:“若不救衛,將何為?”孫子曰:“請南攻平陵(8)。平陵,其城小而縣大,人眾甲兵盛,東陽戰邑(9),難攻也。吾將示之疑。吾攻平陵,南有宋(10),北有衛,當途有市丘(11),是吾糧途絕也。吾將示之不知事。”於是徒舍而走平陵(12)。……陵,忌子召孫子而問曰:“事將何為?”孫子曰:“都大夫孰為不識事(13)?”曰:“齊城、高唐(14)。”孫子曰:“請取所……二大夫□以□□□減□□都橫卷四達環塗(15)□橫卷所□陣也。環塗{車皮}甲(16)之所處也。吾未甲勁,本甲不斷(17)。環塗擊柀(18)其後,二大夫可殺也(19)。”於是段齊城、高唐為兩(20),直將蟻附(21)平陵。挾{艹世}(22)環塗夾擊其後,齊城、高唐當術而大敗(23)。將軍忌子召孫子問曰:“吾攻乎陵不得而亡齊城、高唐,當術而厥(24)。事將何為?”孫子曰:“請遣輕車西馳梁郊(25),以怒其氣。分卒而從之,示之寡(26)。”於是為之。龐子果棄其輜重(27),兼趣舍(28)而至。孫子弗息而擊之桂陵(29),而擒龐涓(30)。故曰,孫子之所以為者盡矣(31)。

四百六(32)

* * *

……子曰:“吾……

……孫子曰:“毋待三日……”

(1) 此是篇題,寫在本篇第一簡簡背。龐涓,戰國時人,早年曾與孫臏同學兵法,後被魏惠王任為將軍。簡文中龐涓又稱龐子。

(2) 梁君,指魏國國君惠王 (公元前三六九-前三一九年在位)。魏國在惠王時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故魏又稱梁。邯鄲,趙國國都,今河北邯鄲。

(3) 帶甲,穿有鎧甲的士卒,此處泛指軍隊。

(4) 茬丘,地名,其地末詳。

(5) 齊君,指齊威王(公元前三五六-前三二○年在位)。

(6) 忌子,即田忌,齊國的將軍,曾薦孫臏於齊威王。

(7) 衛,國名,原建都朝歌(今河南淇縣),春秋時遷都帝丘(今河南濮陽)。

(8) 平陵,地名。據下文“吾攻平陵,南有宋,北有衛”,則此平陵應在宋、衛之間。

(9) 東陽,地區名。戰邑,指平陵。意謂平陵是東陽地區軍事上的重要城邑。

(10) 宋,國名,原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戰國初期遷都彭城(今江蘇徐州)。

(11) 市丘,地名,在魏國。

(12) 徙舍,拔營。走,急趨。

(13) 都,齊國稱大城邑為都。都大夫,治理“都”的長官。這裡似指那些率領自己都邑軍隊跟從田忌參加戰爭的都大夫。孰,誰。

(14) 齊城、高唐,齊國的兩個都邑。齊城,疑即齊都臨淄,在今山東臨淄。高唐,在今山東高唐、禹城之間。

(15) 環塗,下文屢見,疑是魏軍駐地或將領之名。一說“環塗”即“環途”,迂迴的意思。

(16) {車皮},疑借為彼此之彼。

(17) 末甲,前鋒部隊。本甲,後續部隊。

(18) 柀,疑借為破。

(19) 孫臏的意思似是要犧牲“不識事”的二大夫,使魏軍產生齊軍軟弱無能的錯覺。

(20) 段,借為斷。意謂把齊城、高唐二大夫帶領的軍隊分成兩部。

(21) 蟻附,指攻城,形容軍士攻城時攀登城牆,如螞蟻附壁而上。

(22) 挾{艹世},疑是魏軍駐地或將領之名。一說借為浹渫,形容軍隊相連不斷。

(23) 術,道路。意謂齊城和高唐二大夫的軍隊在行軍的道路上大敗。

(24) 厥,借為蹶(jue絕),摔倒,敗。

(25) 請派遣輕快的戰車向西直趨魏國國都大梁城郊。

(26) 以上兩句意謂把隊伍分散,讓敵人覺得我方兵力單薄。

(27) 輜(zi資)重,軍用物資器材。

(28) 趣,行進。舍,止息。趣舍,指行軍。“兼趣舍”就是急行軍,晝夜不停。

(29) 弗息,不停息。桂陵,地名,在今山東菏澤東北。

(30) 《史記·魏世家》記魏惠王十八年(據《竹書紀年》當為十七年,公元前三五三年)齊、魏桂陵之戰,沒有提到龐涓;記後十三年(據《竹書紀中》當為後十二年)的馬陵之戰時,說龐涓被殺,太子申被虜(《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所記略同,但謂龐涓自殺)。簡文記龐涓於桂陵之役被擒,與《史記》所記不同。

(31) 盡,終極。意思是稱讚孫臏的作為盡善盡美。

(32) 此數字為本篇字數總計。

[見威王]

此篇題為編者所加。本篇記孫臏初見齊威王時,陳述自己對戰爭的看法。孫臏認為只有通過戰爭才能禁止爭奪,對春秋戰國以來儒家所鼓吹的以“仁義”去戰的說教,作了有力的批判。

——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

孫子見威王,曰:“夫兵者,非士恆勢也(1)。此先王之傅道也(2)。戰勝,則所以在亡國而繼絕世也(3)。戰不勝,則所以削地面危社稷(4)也。是故兵者不可不察。然夫樂兵(5)者亡,而利勝(6)者辱。兵非所樂也,而勝非所利也。事備(7)而後動。故城小而守固者,有委(8)也;卒寡而兵強者,有義也。夫守而無委,戰而無義,天下無能以固且強者。堯有天下之時,黜王命而弗行者七,夷(9)有二,中國(10)四,……素佚而致利也(11)。戰勝而強立,效天下服矣。昔者,神戎戰斧遂(12);黃帝戰蜀祿(13);堯伐共工(14);舜伐劂□□而並三苗(15),……管;湯放桀(16);武王伐紂(17);帝奄(18)反,故周公淺之(19)。故曰,德不若五帝(20),而能不及三王(21),智不若周公,曰我將欲責(22)仁義,式(23)禮樂,垂衣裳(24),以禁爭奪。此堯舜非弗欲也,不可得,效舉兵繩(25)之。”

(1) 士,借為恃。意謂軍事上沒有永恆不變的有利形勢可以依賴。

(2) 傅,借為敷,布,施。意謂這是先王所傳佈的道理。一說“傅”為“傳”宇之誤。

(3) 在,存。孫臏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戰爭的勝負關係到國家的存亡,與孔丘復辟奴隸制的反動綱領“興滅國,繼絕世”的含義不同。

(4) 社,士神。稷(ji既),穀神。古代以社稷代表國家。

(5) 樂兵,好戰。

(6) 利勝,貪圖勝利。

(7) 事備,做好戰爭的準備。

(8) 委,委積,即物資儲備。

(9) 夷,指古代我國東方地區的部族。

(10) 中國,指中原地區。

(11) 此句上文殘缺,原文大概是說帝王不能無所作為而致利。佚,同逸,安閒。

(12) 神戎,即神農。斧遂,或作補遂。《戰國策·秦策》:“昔者神農伐補遂。”

(13) 蜀祿,即涿鹿,地名。《戰國策·秦策》:“黃帝伐涿鹿而禽蚩(chi痴)尤。”

(14) 共工,傳說中的部落首領。

(15) 並,借為屏,屏除,放逐。傳說舜曾征伐過南方部落三苗。

(16) 湯,商朝開國國君。桀,夏朝最後的國君。放,流放。

(17) 武王指周武王,周王朝的建立者。紂,即商紂王,商朝最後一個王。

(18) 帝,疑是商宇之誤。奄,商的同盟國,在今山東曲阜東。

(19) 周公,周武王弟。武王死,子成王年幼,周公輔政。淺,借為踐,毀、滅之意。據《史記·周本紀》記載,周滅商後,被封的紂王之子武庚又聯合奄、徐等國叛周,被周公征服。

(20) 關於五帝,歷來說法不一。據《史記》,指黃帝、顓頊(zhuanxu專恤)、帝嚳(ku酷)、堯、舜。簡文似以神農為五帝之一。

(21) 三王,指夏、商、週三代開國的君主,即夏禹、商湯、周文王和周武王。

(22) 責,借為積。

(23) 式,用。

(24) 譬喻雍容禮讓,不進行戰爭。

(25) 繩,糾正。意謂以戰爭解決問題。

.

.

威王問

本篇記述孫臏與齊威王、田忌關於用兵的問答。前一部分就敵我兵力對比的不同情況,提出不同的作戰方法。後一部分主要指出用兵最重要的是“必攻不守”。

——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

威王問(1)

齊威王問用兵孫子(2),曰:“兩軍相當,兩將相望(3),皆堅而固,莫敢先舉(4),為之奈何?”孫子答曰:“以輕卒嘗(5)之,賤而勇者將(6)之,期於北(7),毋期於得(8)。為之微陣以觸其側(9)。是謂大得。”威王曰:“用眾用寡有道乎?”孫子曰:“有”。威王曰:“我強敵弱,我眾敵寡,用之奈何?”孫子再拜曰:“明王之問。夫眾且強,猶問用之,則安國之道也。命(10)之曰贊師。毀卒亂行(11),以順其志,則必戰矣。”威王曰:“敵眾我寡,敵強我弱,用之奈何?”孫子曰:“命曰讓威。必臧其尾,令之能歸(12)。長兵(13)在前,短兵(14)在□,為之流弩,以助其急者(15)。□□毋動,以待敵能(16)。”威王曰:“我出敵出,未知眾少,用之奈何?”孫子[曰](17):“命曰……威王曰:“擊窮寇奈何?”孫子[曰]……可以待生計矣。”威王曰:“擊均(18)奈何?”孫子曰:“營而離之(19),我並卒(20)而擊之,毋令敵知之。然而不離(21),按而止(22)。毋擊疑。”威王曰:“以一擊十,有道乎?”孫子曰:“有。攻其無備,出其不意(23)。”威王曰:“地平卒齊(24),合(25)而北者,何也?”孫子曰:“其陣無鋒也。”威王曰:“令民素聽(26),奈何?”孫子曰:“素信(27)。”威王曰:“善哉!言兵勢不窮(28)。”

田忌問孫子曰:“患兵者何也?困敵者何也?壁延不得者何也?失天者何也?失地者何也?失人者何也?請問此六者有道乎?”孫子曰:“有。患兵者地也,困敵者險也。故曰,三里{氵籍}洳將患軍(29)……涉將留大甲(30)。故曰,患兵者地也,困敵者險也,壁延不得者{洰蟲}寒(31)也,……奈何?”(32)孫子曰:“鼓而坐之(33),十而揄之(34)。”田忌曰:“行陣已定,動而令士必聽,奈何?”孫子曰:“嚴而示之利(35)。”田忌曰:“賞罰者,兵之急者(36)耶?”孫子曰:“非。夫賞者,所以喜眾,令士忘死也。罰者,所以正亂(37),令民畏上(38)也。可以益勝(39),非其急者也。”田忌曰:“權、勢、謀、詐,兵之急者耶?”孫子曰:“非也。夫權者,所以聚眾也。勢者,所以令士必鬥也。謀者,所以令敵無備也。詐者,所以困敵也。可以益勝,非其急者也。”田忌忿然作色:“此六者,皆善者(40)所用,而子大夫(41)曰非其急者也。然則其急者何也?”孫子曰:“料敵計險(42),必察遠近,……將之道也。必攻不守(43),兵之急者也。……骨也。”田忌問孫子曰:“張軍(44)毋戰有道?”孫子曰:“有。倅險增壘(45),諍戒(46)毋動,毋可□□毋可怒。”田忌曰:“敵眾且武,必戰有道乎?”孫子曰:“有。埤壘廣志(47),嚴正輯眾(48),避而驕之,引而勞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必以為久(49)。”田忌問孫子曰:“錐行者何也?雁行者何也(50)?篡卒(51)為士者何也?勁弩趨發(52)者何也?飄風之陣者何也?眾卒(53)者何也?”孫子曰:“錐行者,所以衝堅毀銳也。雁行者,所以觸側應□[也]。篡卒力士者,所以絕陣取將(54)也。勁弩趨發者,所以甘戰持久也。飄風之陣者,所以回□□□[也]。眾卒者,所以分功有勝也。”孫子曰:“明主、知道(55)之將,不以眾卒幾(56)功。”孫子出而弟子問曰:“威王、田忌臣主之問何如?”孫子曰:“威王問九,田忌問七(57),幾(58)知兵矣,而未達於道(59)也。吾聞素信者昌,立義……用兵無備者傷,窮兵(60)者亡。齊三世其憂矣(61)。”

* * *

……善則敵為之備矣。”孫子曰……

……孫子曰:“八陣已陳……

……孫子……

……險成,險成敵將為正,出為三陣,……

……倍人也,按而止之,盈而待之,然而不□……

……無備者困於地,不□者……

……士死□而傅……

(1) 此是篇題,寫在本篇第一簡簡背。

(2) 齊威王問用兵的道理於孫臏。

(3) 相望,對峙。

(4) 先舉,先採取行動。

(5) 嘗,試探。

(6) 將,率領。

(7) 期,預期。北,敗北。

(8) 得,得勝。

(9) 微,隱蔽的。意謂以一部分隱蔽的兵力襲擊敵軍的側面。

(10) 命,名。

(11) 卒,古代軍隊組織的一種單位。行,指隊列。意謂故意使陣列顯得混亂,以誘惑敵人。

(12) 臧,疑借為藏。意謂隱蔽好後面的部隊,以便撤退。

(13) 長兵,長柄兵器,如戈矛。

(14) 短兵,短柄兵器,如刀劍。

(15) 弩,用機械發箭的弓。流弩,即機動的弩兵。意謂在危急的時候,以機動的弩兵救應。

(16) 《通典》卷一百五十九引《孫子》佚文:“敵鼓譟不進,以觀吾能。”“能”宇用法與此相近。

(17) “曰”宇原簡寫脫,據文義補。

(18) 擊均,攻擊勢均力敵的敵人。

(19) 營,迷惑。離,分離。意謂迷惑敵人,使之分散兵力。

(20) 並卒,集中兵力。

(21) 不離,謂敵人不分散兵力。

(22) 指我方按兵不動。

(23) 此二句見於《孫子·計》。

(24) 平,平敞。齊,嚴整。此句意謂地形和士卒條件都很好,卻打敗仗。

(25) 合,交戰。

(26) 素,平時,一貫。聽,聽從命令。

(27) 信,守信用。

(28) 一說此句應讀作:“善哉言!兵勢不窮……”此簡與下一簡之間尚有缺簡。

(29) {氵籍}洳,即沮洳(ju ru巨入),沼澤泥濘地區。意謂周圍若有三里沼澤泥濘地帶,則將為軍隊的患害。

(30) 大甲,疑指全副武裝、鎧甲堅厚的兵卒。

(31) {洰蟲}寒,疑借為渠幰,即渠{巾詹},亦稱渠答,張在城上防矢石的設備。一說渠答就是蒺藜。關於蒺藜,參看《陳忌問壘》注(4)。

(32) 此處下引號與前一上引號無關。 “……壁延不得者{洰蟲}寒也……”是孫臏的話,“……奈何?”應是田忌的話,其間有脫簡。

(33) 鼓,擊鼓。古代用鼓指揮進攻。坐,疑借為挫。此句可能是說用進攻來挫敗敵人。

(34) 揄,引。疑此句意謂以多種辦法引誘敵人。

(35) 意謂要有嚴明的法紀,又要有獎勵。

(36) 急者,最要緊的事情。

(37) 正亂,整飭軍紀。

(38) 畏上,敬畏上級。

(39) 益勝,有助於取勝。

(40) 善者,指善戰者。

(41) 子大夫,敬稱,此處指孫臏。

(42) 分析敵情,審察地形。

(43) 指以進攻為主,而不是以防禦為主的戰略。

(44) 張軍,即陳兵。

(45) 倅,借為萃,居止的意思。意謂憑據險要,增高壁壘。

(46) 諍(zheng證),借為靜。戒,戒備。意謂加強戒備,按兵不動。

(47) 埤,同卑。廣志,發揚士氣。意謂修築低壘,表示無所畏懼,以激勵士氣。

(48) 正,疑借為政。輯,團結。意謂嚴明法令,以團結士卒。

(49) 意謂必須持久。

(50) 錐行、雁行,皆陣名,參看《十陣》。

(51) 篡,借為選。選卒,經過挑選的善戰的士卒。

(52) 勁弩,強弩。趨發,利箭。

(53) 眾卒,與選卒相對,指一般士卒。

(54) 絕陣取將,破敵陣、擒敵將。

(55) 道,法則,規律。

(56) 幾,這裡作指望講。

(57) 九和七疑指威王與田忌所問問題的數目。據上文,威王所問有“兩軍相當……”、“我強敵弱……”、“敵眾我寡……”、“我出敵出……”、“擊窮寇”、“擊均”、“以一擊十”、“地平卒齊……”、“令民素聽”等九個問題,田忌所問有“患兵者何也……”、“……奈何”、“行陣已定……”、“兵之急者”、“張軍毋戰”、“敵眾且武必戰”、“錐行者何也……”等七個問題,與此處所說的數字正相符合。

(58) 幾,這裡作接近講。

(59) 未達於道,意謂還沒能達到掌握戰爭規律的境地。

(60) 窮兵,指窮兵黷(du讀)武。

(61) 齊國在威王、宣王時,國勢很強,至湣王末年為燕國所敗之後,國勢遂衰。自威王至湣王,恰為三世。由此看來,孫臏兵法有可能是孫臏後學在湣王以後寫定的。

.

.

陳忌問壘

本篇記田忌與孫臏之間的問答。簡文殘缺,現存部分主要說明在未能構築壁壘時,如何組織配備各種兵力來進行作戰。

——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

陳忌問壘(1)

田忌問孫子曰:“吾卒……不禁,為之奈何?”孫子曰:“明將之問也。此者人之所過而不急也。此□之所以疾……志也。”田忌曰:“可得聞乎?”曰:“可。用此者,所以應猝窘處隘塞死地之中也(2)。是吾所以取龐□而擒太子申也(3)。”田忌曰:“善。事已往而形不見。”孫子日:“蒺藜者,所以當溝池也(4)。車者,所以當壘[也]。□□[者],所以當堞(5)也。發(6)者,所以當埤堄也(7)。長兵次之,所以救其隋也(8)。鏦(9)次之者,所以為長兵□也。短兵次之者,所以難其歸而檄其衰也(10)。弩次之者,所以當投機也(11)。中央無人,故盈之以……卒已定,乃具其法。制曰:以弩次蒺藜,然後以其法射之。壘上弩戟分(12)。法曰:見使{世木}來言而動……去守五里置候(13),令相見也。高則方之,下則圓之(14)。夜則舉鼓,晝則舉旗。”

* * *

……田忌問孫子曰:“子言晉邦(15)之將荀息(16)、孫軫(17)之於兵也,未……(18)

……無以軍恐不守。”忌子曰:“善。”田忌問孫子曰:“子言晉邦之將荀息、孫[軫]……

……也,勁將之陣也。”孫子曰:“士卒……

……田忌曰:“善。獨行之將也。……

……言而後中。”田忌請問……

……人。”田忌請問兵情奈何?……

……見弗取。”田忌服問孫……

……橐□□□焉。”孫子曰:“兵之……

……應之。”孫子曰:“伍……

……孫子曰:……

……見之。”孫子……

……以也。”孫……

……將戰書柧(19),所以哀正也。誅□規旗,所以嚴後也。善為陣者,必□□賢……

……明之吳越,言之於齊。曰知孫氏之道者,必合於天地。孫氏者(20)……

……求其道,國故長久。”孫子……

……問知道奈何。”孫子……

……而先知勝不勝之謂知道。□戰而知其所

……所以知敵,所以曰智,故兵無……

(1) 此是篇題,寫在本篇第一簡簡背。陳忌即田忌,陳、田二字古代音近通用。

(2) 應猝,應付突然發生的事變。這句的意思可能是說:這種方法是用來應付處於隘塞死地之中的緊急情況的。

(3) “龐”下所缺之字當為“子”或“涓”字。太子申,魏惠王的長子,參看《擒龐涓》注(30)。

(4) 蒺藜,古代用木或金屬製成的帶刺的障礙物,布在地面以阻礙敵軍前進。因與蒺藜果實形似,故名蒺藜。池,護城河。此句意謂蒺藜的作用相當於溝池。

(5) 堞(die碟),城牆上的矮牆。

(6) 發,疑借為瞂(fa伐),即盾。

(7) 埤堄(bi ni閉逆),城牆上有孔的矮牆。意謂瞂的作用相當於埤堄。

(8) 隋,疑借為隳(hui灰),危也。

(9) 鏦(cong蔥),小矛。

(10) 徼,通“邀”,截擊。衰,疲憊。意謂截斷敵軍的歸路,阻擊疲憊的敵人。

(11) 投機,拋石機。意謂弩的作用相當於拋石機。

(12) 分,半。意謂壁壘上弩和戟各佔一半。

(13) 候,即斥候。意謂距守望之處五里設置哨所。

(14) 方和圓疑指哨所的外形。

(15) 晉邦,晉國。

(16) 荀息,春秋時晉國名將。

(17) 孫軫(zhen診),《漢書·藝文志》兵形勢家有《孫軫》五篇、圖二卷。疑孫軫即先軫,春秋時晉國名將。

(18) 自此以下各簡,字體與本篇前面的簡文相似,其中有的簡似不屬於本篇,但由於殘缺過甚,不能單獨成篇,姑附於此。

(19) 柧,或作觚(gu姑),古人在上面寫字用的多稜的木條。

(20) 這裡大概是把孫武、孫臏的軍事理論作為一家的學說看待。“明之吳越”,是說孫武運用此種軍事理論於吳越。“言之於齊”,是說孫臏以此種軍事理論言之於齊威王。由於兼包兩個孫子而言,所以稱“孫氏”,不稱“孫子”。

.

.

篡卒

本篇論述關係戰爭勝負的一些重要因素。

——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

篡卒(1)

孫子曰:兵之勝在於篡卒(2),其勇在於制(3),其巧在於勢(4),其利在於信(5),其德在於道(6),其富在於亟歸(7),其強在於休民(8),其傷在於數戰(9)。孫子曰:德行者,兵之厚積也(10)。信者,兵[之](11)明賞也。惡戰者,兵之王器也(12)。取眾者,勝□□□也。孫子曰:恆勝有五:得主專制,勝(13)。知道,勝。得眾,勝。左右和,勝。量敵計險,勝。孫子曰:恆不勝有五:御將,不勝(14)。不知道,不勝。乖將,不勝(15)。不用間(16),不勝。不得眾,不勝。孫子曰:勝在盡□,明賞,選卒,乘敵之□。是謂泰武之葆。孫子曰:不得主弗將也……

* * *

……令,一曰信,二曰忠,三曰敢。安(17)忠?忠王。安信?信賞。安敢?敢去不善。不忠於王,不敢用其兵。不信於賞,百姓弗德。不敢去不善,百姓弗畏。

二百卅五

(1) 此是篇題,寫在本篇第一簡簡背。篡借為選,篡卒即選卒,參看《威王問》注(51)。

(2) 軍隊打勝仗在於選用強卒。

(3) 士卒作戰勇敢在於軍法嚴明。

(4) 軍隊作戰機動靈活,在於利用形勢。

(5) 利,銳。意謂軍隊戰鬥力強,在於將帥言而有信。一說“利”即利害之利,此句意謂將帥有信,為軍隊的利之所在。

(6) 軍隊具有好的素質,在於將帥明白用兵的道理。

(7) 軍用不絀,在於速戰速決。亟(ji及),急。

(8) 軍隊戰鬥力強,在於養精蓄銳。

(9) 軍隊戰鬥力挫傷,在於頻繁作戰。

(10) 厚積,豐富的儲備。意謂德行是軍隊的憑藉。

(11) “之”字原簡寫脫,據文義補。

(12) 惡(wu勿),厭惡。惡戰,不好戰。王器,王者之器。意謂不好戰才是用兵的根本。

(13) 將帥得到君主信任,有指揮作戰的全權,可以勝利。

(14) 御,駕馭,控制。意謂將帥受君主牽制,不能自主,就不能勝利。

(15) 乖,離異。意謂將帥不和,不能勝利o

(16) 間,間諜。

(17) 安,疑問代詞,相當於現代語的“哪裡”。

.

.

月戰

本篇談到戰爭勝敗與日、月、星的關係。古人認為月主陰,象徵刑殺,所以用兵宜在月盛之時。篇中雖然涉及此類流行於當時的迷信說法,但篇首指出“間於天地之間,莫貴於人”,特別強調了人的作用。

——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

月戰(1)

孫子曰:間於天地之間(2),莫貴於人。戰□□□□不單。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得,雖勝有殃。是以必付與而□戰,不得巳而後戰。故撫時而戰,不復使其眾。無方而戰者小勝以付磿者也。孫子曰:十戰而六勝,以星也。十戰而七勝,以日者也。十戰而八勝,以月者也。十戰而九勝,月有……[十戰]而十勝,將善而生過者也(3)。一單……

* * *

……所不勝者也五,五者有所壹,不勝。故戰之道,有多殺人而不得(4)將卒者,有得將卒而不得舍者,有得舍而不得將軍者,有覆軍殺將者。故得其道,則雖欲生不可得也。

八十

(1) 此是篇題,寫在本篇第一簡簡背。

(2) 猶言介於天地之間。

(3) 過,疑借為禍。古代軍事家多認為屢次打勝仗並不一定是好事,如《吳子·圖國》說:“天下戰國,五勝者禍,四勝者弊,三勝者霸,二勝者王,一勝者帝。”

(4) 得,疑是俘獲之意。

.

.

八陣

本篇前一段說明所謂“王者之將”應具備的條件。後一段論述用“八陣”作戰,要根據敵情和地形確定戰法,配備兵力。

——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

八陣(1)

孫子曰:智不足,將兵,自恃也。勇不足,將兵,自廣也。不知道,數戰不足,將兵,幸也。夫安萬乘國(2),廣萬乘王,全萬乘之民命者,唯知道。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內得其民之心,外知敵之情,陣則知八陣之經,見勝而戰,弗見而諍(3),此王者之將也。

孫子曰:用八陣戰者,因地之利,用八陣之宜。用陣三分,誨陣有鋒,誨鋒有後(4),皆待令而動。鬥一,守二(5)。以一侵敵,以二收。敵弱以(6)亂,先其選卒以乘之(7)。敵強以治(8),先其下卒(9)以誘之。車騎與(10)戰者,分以為三,一在於右,一在於左,一在於後。易(11)則多其車,險則多其騎,厄(12)則多其弩。險易必知生地、死地,居生擊死(13)。

二百一十四 八陣

(1) 此是篇題,寫在本篇第一簡簡背。古人講佈陣之法多稱“八陣”。“八陣”不是指八種不同的陣。

(2) 萬乘國,指可以出兵車萬乘的大國。

(3) 諍(zheng證),借為靜。意謂沒有取勝的把握就按兵不動。

(4) 誨,疑借為每。鋒,先鋒部隊。後,後續部隊。

(5) 意謂以三分之一的兵力與敵交戰,以三分之二的兵力等待時機。

(6) 以,猶言“而”。下文“敵強以治”同。

(7) 乘,凌犯。意謂先以精兵攻擊敵人。

(8) 治,嚴整。意謂敵人戰鬥力強,陣容嚴整。

(9) 下卒,戰鬥力弱的士卒。

(10) 與,參與。

(11) 易,地形平坦。

(12) 厄(e餓),指兩邊高峻的狹窄的地形。

(13) 生、死,指生地、死地。

.

.

地葆

本篇從軍事上論述各種地形的優劣。篇題原寫在篇末。

——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

孫子曰:凡地之道,陽為表,陰為裡(1),直者為綱,術(2)者為紀。紀綱則得,陣乃不惑。直者毛產(3),術者半死。凡戰地也,日其精也,八風(4)將來,必勿忘也。絕水(5)、迎陵(6)、逆流(7)、居殺地(8)、迎眾樹(9)者,鈞舉也,五者皆不勝。南陣之山,生山也。東陣之山,死山也。東注之水,生水也。北注之水,死水。不流,死水也。五地之勝(10)曰:山勝陵,陵勝阜,阜勝陳丘,陳丘勝林平地。五草之勝曰:藩、棘、椐、茅、莎。五壤之勝:青勝黃,黃勝黑,黑勝赤,赤勝白,白勝青。五地之敗(11)曰:谿、川、澤、斥。五地之殺(12)曰:天井、天宛、天離、天隙、天柖(13)。五墓(14),殺地也,勿居也,勿□也。春毋降,秋毋登。軍與陣皆毋政前右,右周毋左周(15)。

地葆 二百

(1) 陽,疑指高亢明敞的地形。陰,疑指低窪幽暗的地形。

(2) 術,疑借為屈。

(3) 毛和產都有生長的意思,“毛產”與下文“半死”相對。

(4) 八風,八方之風。古人認為風的方向、大小、疾徐都與戰爭勝負相關。

(5) 絕水,渡水。

(6) 迎陵,面向高陵。

(7) 逆流,軍陣處於河流下游。

(8) 殺地,極不利的地形。

(9) 迎眾樹,面向樹林。

(10) 五種地形的優劣。

(11) 五地之敗,五種敗地。此下簡文僅列舉四地,疑漏抄一字。

(12) 五地之殺,五種殺地。

(13) 《孫子·行軍》言險地種類有天井、天牢、天羅、天隙、天陷五類。天井,指四邊高中間低窪之地。天離即《孫子》天羅(離、羅二宇古代音近通用),指草木茂密如羅網之地。天隙,指出道少而狹的地形。天宛,疑與《孫子》天牢相當。《孫子》“天陷”,銀雀山竹簡本《孫子兵法》作“天{堯召}”,本篇“天柖”當為“天{堯召}”的異文。

(14) 五墓,疑即指天井、天宛等五種殺地。

(15) 周,周匝環繞。左周、右周,疑指山陵高地在軍陣的左側或右側。古兵書多認為軍陣右背山陵為有利。

.

.

勢備

本篇以劍、弓弩、舟車、長兵為比喻,說明陣、勢、變、權四者在軍事上的重要作用。

——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

勢備(1)

孫子曰:夫陷齒戴角,前爪後距(2),喜而合,怒而鬥,天之道也,不可止也。故無天兵者(3)自為備,聖人之事也。黃帝作(4)劍,以陣象(5)之。羿(6)作弓弩,以勢象之。禹(7)作舟車,以變象之。湯、武(8)作長兵,以權象之。凡此四者,兵之用也。何以知劍之為陣也?旦暮服(9)之,未必用也。故曰,陣而不戰,劍之為陣也。劍無鋒,雖孟賁(10)[之勇]不敢□□□。陣無鋒,非孟賁之勇也敢將而進者,不知兵之至也。劍無首鋌(11),雖巧士不能進□□。陣無後,非巧士敢將而進者,不知兵之情者。故有鋒有後,相信不動,敵人必走(12)。無鋒無後,……劵不道。何以知弓弩之為勢也?發於肩膺之間,殺人百步之外,不識其所道至(13)。故曰,弓弩也。何以[知舟車]之為變也?高則……何以知長兵之[為](14)權也?擊非高下非……盧毀肩,故曰,長兵權也。凡此四……中之近……也,視之近,中之遠。權者,晝多旗,夜多鼓,所以送戰也。凡此四者,兵之用也。□皆以為用,而莫徹(15)其道。……功。凡兵之道四:曰陣,曰勢,曰變,曰權。察此四者,所以破強敵,取猛將也(16)。

* * *

……之有鋒者,選陣□也。爵……

……得四者生,失四者死……

(1) 此是篇題,寫在本篇第一簡簡背。

(2) 陷,借為含。“含齒戴角、前爪後距”,指有牙、角、爪、距的禽獸。

(3) 天兵,指自然賦予動物的武器,如齒、角、爪、距等。無天兵者,指人。

(4) 作,創造,發明。

(5) 象,象徵。

(6) 羿(yi意),后羿,夏代有窮國的君主。

(7) 禹,夏朝的建立者。

(8) 湯、武,指商湯和周武王。

(9) 服,佩帶。

(10) 孟賁(ben奔),古代著名的勇士。

(11) 首鋌(ting挺),劍的把柄。

(12) 走,敗走。

(13) 道,由。意謂不知從何而來。

(14) “為”字原簡寫脫,據文義補。

(15) 徹,通達,明白。

(16) 自“……功。凡兵之道四”至此為一殘簡。這一簡的位置也有可能在上文“凡此四……”與……中之近”之間。

.

.

[兵情]

此篇題為編者所加。本篇以矢、弩、發者分別比喻士卒、將帥和君主,認為只有三方面都合乎要求,才能勝敵。此篇字體與《勢備》篇相同,文章思路也近似,有可能就是《勢備》篇的後半。

——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

孫子曰:若欲知兵之情,弩矢其法也。矢,卒也。弩,將也。發者,主也(1)。矢,金在前,羽在後(2),故犀而善走(3)。前……今治卒則後重而前輕,陣之則辨,趣之敵則不聽(4),人治卒不法矢也。弩者,將也。弩張柄(5)不正,偏強偏弱而不和,其兩洋之送矢也不壹(6),矢雖輕重得,前後適,猶不中[招也]……將之用心不和……得,猶不勝敵也。矢輕重得,前[後]適,而弩張正,其送矢壹,發者非也,猶不中招也(7)。卒輕重得,前……兵……猶不勝敵也(8)。故曰,弩之中彀(9)合於四,兵有功……將也,卒也,□也。故曰,兵勝敵也,不異於弩之中招也。此兵之道也。

* * *

……所循以成道也。知其道者,兵有功,主有名。

(1) 發者,指發射的人。主,君主。

(2) 金,箭簇。羽,箭羽。

(3) 犀,犀利。走,疾行。

(4) 辨,同辦。以上兩句意謂使之列陣,雖能辦到,但使其進攻敵人,則不聽命。

(5) 柄,指弩臂。

(6) 洋,疑借為翔。兩翔,兩翼。此句意謂由於弩臂不正,弩弓兩翼發矢的力量就不一致。

(7) 招,箭靶。猶,仍然。這幾句的意思是說:弩和箭都合標準,但發射的人有錯誤,仍不能射中箭靶。

(8) 本句殘缺,大意似謂將與卒都合標準,君主不能善用,也不能勝敵。

(9) 彀(gou夠),箭靶。

.

.

行篡

本篇論述如何使士卒和百姓在戰爭中為統治者盡力。篇中有“篡賢取良”語,故以“行篡”為篇名。

——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

行篡(1)

孫子曰:用兵移民之道,權衡也(2)。權衡,所以篡賢取良也。陰陽,所以聚眾合敵也(3)。正衡再纍……既忠,是謂不窮。稱鄉縣衡(4),雖(5)其宜也。私公之財壹也。夫民有不足於壽而有餘於貨者(6),有不足於貨而有餘於壽者(7),唯明王、聖人知之,故能留之。死者不毒(8),奪者不慍(9)。此無窮……民皆盡力,近者弗(10)則遠者無能。貨多則辨(11),辨則民不德其上。貨少則□,□則天下以為尊。然則為民賕也,吾所以為賕也(12),此兵之久也。用兵之……

(1) 此是篇題,寫在本篇第一簡簡背。篡借為選。下文“篡賢取良”即“選賢取良”。

(2) 此句意謂:用兵和使民,如同用天平稱東西一樣。

(3) 聚眾,集結兵力。合敵,同敵人交戰。

(4) 稱,舉。鄉,同向。縣,同懸。衡,天平。稱向,定方向。懸衡,衡量輕重利弊。

(5) 雖,疑借為唯。

(6) 指富有而貪生的人。

(7) 指因貧困而輕生的人。

(8) 毒,痛恨。

(9) 慍(yun韻),抱怨。

(10) 弗字下疑脫漏一宇。

(11) 辨,疑借為便,安逸。

(12) 賕,此處疑指積聚財富。

.

.

殺士

“殺士”意謂善於用兵的將帥能使士卒為之效死。《尉繚子·兵令下》說:“古之善用兵者,能殺卒之半,其次殺其十三,其下殺其十一”,與本篇主旨相近。

——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

殺士(1)

孫子曰:明爵祿而……

* * *

……殺士則士……

……知之。知士可信,毋令人離之。必勝乃戰,毋令人知之。當戰毋忘旁毋……

……必審而行之,士死……

(1) 此是篇題,寫在本篇第一簡簡背。

.

.

延氣

本篇列舉激氣、利氣、厲氣、斷氣、延氣五事,反覆強調激勵士氣、鼓舞鬥志的重要性。

——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

延氣(1)

孫子曰:合軍聚眾,[務在激氣](2)。復徒(3)合軍,務在治兵利氣(4)。臨境近敵,務在厲氣(5)。戰日有期,務在斷氣(6)。今日將餞,務在延氣(7)。……以威三軍之士,所以激氣也。將軍令……其令,所以利氣也。將軍乃……短衣絜裘(8),以勸(9)士志,所以厲氣也。將軍令,令軍人人為三日糧,國人家為……[所以]斷氣也。將軍召將衛人者而告之曰:“飲食毋……[所]以延氣……也。

延氣

* * *

……營也。以易營之,眾而貴武,敵必敗。氣不利則拙,拙則不及,不及則失利,失利……

……氣不厲則懾,懾則眾□,眾……

……而弗救,身死家殘。將軍召使而勉之,擊……

(1) 此是篇題,寫在本篇第一簡簡背。

(2) 激氣,激發士氣。

(3) 徙,拔營。復徙,疑指進發。

(4) 治兵,整治士卒。利氣,使士中有銳氣。

(5) 厲氣,即勵氣,意調鼓勵士卒的鬥志。

(6) 斷氣,使士卒果斷,有決心。

(7) 延氣,疑指使士卒有持續作戰的精神準備。

(8) 絜(jie結),疑借為褐(he合)。褐裘,疑即裘褐,粗衣。

(9) 勸,勉勵。

.

.

官一

本篇篇首有“立官則以身宜”一語,放以“官”字為篇題。篇後所附殘簡文字均與本篇重複,可見此篇原有兩本。“宮一”之“一”,疑指兩本中的第一種本子。篇後所附殘簡疑為“官二”,因殘缺過甚,姑附於《官一》篇後。由於本篇文字艱澀費解,簡文次序不易確定。釋文中一部份簡文前加*號,表示這些簡目前的排列順序不一定正確。本篇內容主要論述各種軍事措施及陣法的作用或適用的場合。

——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

官一(1)

孫子曰:凡處卒利陣體甲兵者(2),立官則以身宜,賤令以採章(3),乘削以倫物,序行以□□,制卒以州閭,授正以鄉曲(4),辨疑以旌輿,申令以金鼓(5),齊兵以從跡,庵結以人 * 雄,邋軍以索陣(6),茭肄以囚逆,陳師以危□,射戰以雲陣,御裹以羸渭(7),取喙以闔 * 燧,即敗以包□,奔救以皮傅,燥戰以錯行。用□以正□,用輕以正散,攻兼用行城,* □地□□用方,迎陵而陣用刲,險□□□用圜,交易武退用兵,□□陣臨用方 * 翼,泛戰接厝用喙逢,囚險解谷以□遠,草駔沙荼以陽削,戰勝而陣以奮國,而…… * 為畏以山胠(8),秦怫以逶迤,便罷以雁行,險厄以雜管,還退以蓬錯,繞山林以曲次,襲國邑以水則,辯夜退以明簡,夜警以傳節(9),厝入內寇以棺士,遇短兵以必輿,火輸積以車,陣刃以錐行,陣少卒以合雜。合雜,所以御裹也。脩行連削,所以結陣也。雲折重雜,所權趮也。猋凡振陳(10),所以乘疑也。隱匿謀詐,所以釣戰也(11)。龍隋陳伏,所以山斗也。□□乖舉,所以厭津也。□□□卒,所以□□也。不意侍卒,所以昧戰也。遏溝□陳,所以合少也。疏削明旗,所以疑敵也。剽陣{車差}車,所以從遺也。椎下移師,所以備強也。浮沮而翼,所以燧鬥也。禪{衤舌}括{艹瀪}避,所以莠{聶木}也。簡練剽便(12),所以逆喙也。堅陣敦□,所以攻槥也。揆斷藩薄,所以眩疑也。偽遺小亡,所以聭敵也(13)。重害,所以茭□也。順明到聲,所以夜軍也。佰奉離積,所以利勝也。剛者,所以御劫也。更者,所以過□也。□者,所以御□也。……者,所以厭□也。胡退□入,所以解困也。

* * *

……令以金……

……雲陣,御裹……

……胠,秦怫以逶迤,便罷……

……夜退以明簡,夜警……

……輿,火輸積以車,陣……

……龍隋陣……

……也。簡練□便,所以逆……

……斷藩薄,所以眩……

……所以聭敵也。重害,所……

……奉離積,所以利……

(1) 此是篇題,寫在本篇第一簡簡背。

(2) 處卒,疑指選擇有利地形駐軍。利陣,疑謂使其陣堅利。體甲兵,疑指統帥軍隊。

(3) 賤,疑借為踐,實行。採章,指彩色的旗幟、車服等物。

(4) 州閭,州里。州里、鄉曲,古代地方基層行政單位。正,長。以上兩句意謂按地方行政組織編制士卒,任命官長。

(5) 輿,疑借為旟(yu餘),古代繪有鳥紋的旗。金,指金屬軍樂器。以上兩句意謂軍中以旗幟、金鼓指揮行動,士卒不會有疑慮。

(6) 索陣,與下文之囚逆、雲陳、羸(lei雷)渭、皮傅、錯行等,疑皆陣名。

(7) 御,抵禦。裹,包圍。

(8) 山胠(qu驅),與下文之逶迤、雜管、篷錯、曲次等,疑皆陣名。

(9) 傳(zhuan撰),符信。節,符節。意謂夜間巡邏以傳節為憑證。

(10) 猋凡振陳,疑當讀為飆風振塵。

(11) 釣戰,引誘敵人出戰。

(12) 簡練,訓練選拔。剽(piao漂)便,指驍勇敏捷的士卒。

(13) 聭,西漢前期文字多用作“恥”,此處疑借為“餌”。意謂故意丟失一些財物引誘敵軍。

.

.

[強兵]

此篇題為編者所加。本篇從內容、文例和字體看,不象是孫臏兵法的本文,但它記述了齊威王與孫臏之間關於富國強兵的問答,內容重要,故列為上編之末。估計本篇可能是後人抄附在《孫臏兵法》書後的。

——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

威王問孫子曰:“……齊士教寡人強兵者,皆不同道。……[有]教寡人以政教者,有教寡人以……[有教]寡人以散糧者,有教寡人以靜者,……之教□□行之教奚……[孫子曰]:“……皆非強兵之急者也。”威[王]……孫子曰:“富國。”威王日:“富國……厚,威王、宣王以勝諸侯(1),至於……

* * *

……將勝之,此齊之所以大敗燕(2)……

……眾乃知之,此齊之所以大敗楚人(3)反……

……大敗趙(4)……

……人於齧桑而擒氾皋也(5)。

……擒唐□也(6)。

……擒□瞏……

(1)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齊威王、宣王用孫子(臏)、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可參考。

(2) 齊敗燕,當指公元前三一四年齊宣王伐燕事。

(3) 齊敗楚,疑指齊與韓、魏等國伐楚取重丘之戰(參看注(6))。事在公元前三○一年齊湣(min民)王初立時。

(4) 據《竹書紀年》,魏惠王后元十年(齊威王三十二年,公元前三二五年)齊敗趙於平邑,俘趙將韓舉。

(5) “人”上一字尚餘殘畫,似是“宋”字。據史書記載,齊湣王十五年宋為齊所滅。此處所記可能是滅宋以前的某次戰役。齧(nie鎳)桑,今江蘇沛縣。

(6) “唐□”疑即唐昧。《史記·楚世家》記懷王二十八年(公元前三○一年)“齊、韓、魏共攻楚,殺楚將唐昧,取我重丘而去。”唐昧,他書或作唐蔑。如果“唐□”確係唐昧,則此簡與上文“大敗楚人”一簡所記當為一事。

.

.

十陣

本篇論述十種陣法的特點和作用。

——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

十陣(1)

凡陣有十:有方陣,有圓陣,有疏陣(2),有數陣(3),有錐行之陣(4),有雁行之陣(5),有鉤行之陣(6),有玄襄之陣(7),有火陣,有水陣。此皆有所利。方陣者,所以剸(8)也。圓陣者,所以槫(9)也。疏陣者,所以{口犬}也。數陣者,為不可掇(10)。錐行之陣者,所以決絕(11)也。雁行之陣者,所以接射(12)也。鉤行之陣者,所以變質易慮也(13)。玄{羽襄}之陣(14)者,所以疑眾難故也。火陣者,所以拔也。水陣者,所以倀固也。

方陣之法,必薄中厚方(15),居陣在後。中之薄也,將以{口犬}也。重□其□,將以剸也。居陣在後,所以……

[圓陣之法]……(16)

[疏陣之法],其甲寡而人之少也,是故堅之。武者在旌旗,是人者在兵(17)。故必疏鉅間(18),多其旌旗羽旄,砥刃以為旁。疏而不可蹙(19),數而不可軍(20)者,在於慎。車毋馳,徒人毋趨(21)。凡疏陣之法,在為數醜(22),或進或退,或擊或{豕頁}(23),或與之佂,或要其衰(24)。然則疏可以取銳矣(25)。

數陣之法,毋疏鉅間,戚而行首積刃而信之,前後相保,變□□□,甲恐則坐(26),以聲坐□,往者弗送,來者弗止,或擊其迂,或辱其銳(27),笲之而無間,{車反}山而退。然則數不可掇也。

錐行之陣,卑(28)之若劍,末不銳則不入(29),刃不薄則不剸,本(30)不厚則不可以列陣。是故末必銳,刃必薄,本必鴻(31)。然則錐行之陣可以決絕矣。

[雁行之陣],……中,此謂雁陣之任(32)。前列著{有雍}(33),後列若貍(34),三……闕羅而自存,此之謂雁陣之任。

鉤行之陣,前列必方,左右之和(35)必鉤。三聲(36)既全,五彩(37)必具,辨吾號聲(38),知五旗。無前無後,無……

玄{羽襄}之陣,必多旌旗羽旄,鼓{羽非}{羽非}莊,甲亂則坐,車亂則行,已治者□,榼榼啐啐(39),若從天下,若從地出,徒來面不屈(40),終日不拙。此之謂玄{羽襄}之陣。

火戰之法(41),溝壘已成,重為溝塹,五步積薪,必均疏數,從役有數,令之為屬枇,必輕必利,風闢……火既自覆,與之戰弗克,坐行而北。火戰之法,下面衍以{艹外},三軍之士無所出洩(42)。若此,則可火也。陵猋蔣{艹外},薪蕘(43)既積,營窟未謹(44)。如此者,可火也。以火亂之,以矢雨之,鼓譟敦兵(45),以勢助之。火戰之法。

水戰之法,必眾其徒而寡其車,令之為鉤楷蓯柤貳輯□絳皆具。進則必遂,退則不蹙,方蹙從流,以敵之人為招(46)。水戰之法,便舟以為旗,馳舟以為使,敵往則遂,敵來則蹙,推攘因慎而飭之,移而革之,陣而□(47)之,規(48)而離之。故兵有誤車有御徒,必察其眾少,擊舟{豕頁}(49),示民徒來。水戰之法也。

七百八十七

(1) 此是篇題,寫在本篇第一簡簡背。

(2) 疏,稀疏。

(3) 數,密集。

(4) 錐行之陣,前尖如錐的陣形。

(5) 雁行之陣,橫列展開的陣形。

(6) 鉤行之陣,左右翼彎曲如鉤的陣形。

(7) 玄襄之陳,掘後文所述當是一種疑陣。

(8) 剸(zhuan專),截斷。

(9) 槫(tuan團),借為團,結聚。

(10) 掇(duo多),疑借為剟(duo多),割取。

(11) 決絕,突破而切斷之。

(12) 接射,疑指用弓矢交戰。

(13) 慮,計謀,圖謀,指作戰的方針、計劃。此句之意疑謂鉤行之陣宜在改變作戰計劃時使用。

(14) 玄{羽襄}之陣,即玄襄之陣。

(15) 方,疑借為旁。薄中厚旁,意謂方陣中心人少,周圍人多。

(16) 據上文,此處當有論圓陣的簡文。“圓陣之法”四字據本篇文例增補。

(17) 是,疑借為示。以上二句意謂用旌旗和兵器以顯示威武。

(18) 鉅,借為距。疏距間,加大陣列的間隔距離。

(19) 蹙(cu促),迫促。

(20) 軍,包圍。

(21) 徒人,步卒。趨,疾走。

(22) 醜,類,群。數醜,幾個小群,指幾個小型的戰鬥單位。

(23) {豕頁},意義不詳。銀雀山所出其他竹簡中或用作剛毅之毅,疑即《說文》毅字異體。

(24) 要,通“邀”。參看《陳忌問壘》注(10)。

(25) 意謂疏陣可以用來襲取敵人的精銳部隊。

(26) 坐,指軍陣穩定不動。

(27) 辱,借為衂(nu女去聲),挫折。

(28) 卑,借為譬。

(29) 未,指劍端。不入,不能突破。

(30) 本,指劍身。

(31) 鴻,大。

(32) 任,作用。

(33) {有雍},疑借為{豸雍}(yong雍),獸類,形似猿。

(34) 貍,野貓。

(35) 左右之和,指軍陣的左右兩翼。

(36) 三聲,指軍中金鼓笳鐸的聲音。

(37) 五彩,指各種顏色的軍旗。

(38) 號聲,號令之聲。

(39) 榼榼(ke磕)啐啐(zu卒),疑指士卒鼓譟之聲。

(40) 徒,步兵。屈,窮盡。“徒來”之語見《孫子·行軍》:“塵高而銳者,車來也。卑而廣者,徒來也。”

(41) 此節文字分前後兩段,自此以下至“坐行而北”為一段,說明防禦火攻的方法。“火戰之法,下而衍以{艹外}”以下為另一段,說明火攻敵軍的方法。下文“水戰之法”也分兩段,前一段似說明防禦敵人自水上進攻之法,後一段似說明自水上進攻敵人之法。

(42) 無所出洩,無處逃脫。

(43) 薪蕘(rao饒),柴草。

(44) 營地整治不周密。

(45) 敦,勸勉。意謂鳴鼓喧譟,以激勵士卒的鬥志。

(46) 招,箭靶。

(47) 此字有殘損,可能是“歹”宇,也可能是“支”宇或“丈”宇。

(48) 規,疑借為窺。

(49) 津,渡口。

.

.

十問

本篇用問答形式就敵我雙方力量對比的各種不同情況,提出不同的擊敵方法。本篇共十組問答,除第一組和第十組的位置可以肯定以外,其它各組的前後順序是整理者編次的。

——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

十問(1)

兵問曰:交和而舍(2),糧食均足,人兵敵衡(3),客主(4)兩懼。敵人圓陣以胥(5),因以為固,擊[之奈何?曰]:擊此者,三軍之眾分而為四五,或傅(6)而佯北,而示之懼。彼見我懼,則遂分而不顧。因以亂毀其固。駟鼓同舉,五遂(7)俱傅。五遂俱至,三軍同利。此擊圓之道也。

交和而舍,敵富我貧,敵眾我少,敵強我弱,其來有方,擊之奈何?日:擊此者,□陣而□(8)之,規而離之,合而佯北,殺將其後,匆令知之。此擊方之道也。

交和而舍,敵人既眾以強,勁捷以剛,銳陣以胥,擊之奈何?擊此者,必三而離之,一者延而衡(9),二者□□□□□恐而下惑,下上既亂,三軍大北。此擊銳之道也。

交和而舍,敵既眾以強,延陣以衡,我陣而待之,人少不能,擊之奈何?擊此者,必將三分我兵,練我死士,二者延陣張翼,一者材士練兵(10),期其中極(11)。此殺將擊衡之道也。

交和而舍,我人兵則眾,車騎則少,敵人十倍,擊之奈何?擊此者,當保險帶隘(12),慎避廣易(13)。故易則利車,險則利徒。此擊車之道也。

交和而舍,我車騎則眾,人兵則少,敵人十倍,擊之奈何?擊此者,慎避險阻,決而導之,抵諸易(14)。敵雖十倍,便我車騎,三軍可擊。此擊徒人(15)之道也。

交和而舍,糧食不屬(16),人兵不足俧(17),絕根而攻,敵人十倍,擊之奈何?曰:擊此者,敵人既□而守阻,我……反而害其虛。此擊爭□之道也。

交和而舍,敵將勇而難懼,兵強人眾自固,三軍之士皆勇而無慮,其將則威,其兵則武,而理強梁偼(18),諸侯莫之或待(19)。擊之奈何?曰:擊此者,告之不敢,示之不能,坐拙而待之,以驕其意,以惰其志,使敵弗識,因擊其不□,攻其不御,壓其駘(20),攻其疑。彼既貴既武,三軍徙舍,前後不相睹,故中而擊之,若有徒與。此擊強眾之道也。

交和而舍,敵人保山而帶阻,我遠則不接,近則無所(21),擊之奈何?擊此者,彼斂阻移□□□□□則危之,攻其所必救(22),使離其固,以揆其慮(23),施伏設援,擊其移庶(24)。此擊保固之道也。

交和而舍,客主兩陣,敵人形箕(25),計敵所願,欲我陷覆,擊之奈何?擊此者,渴者不飲,飢者不食,三分用其二,期於中極,彼既□□,村士練兵,擊其兩翼,□彼□喜□□三軍大北。此擊箕之道也。

七百一十九

(1) 此是篇題,寫在本篇第一簡簡背。

(2) 和,軍隊左右壘門。舍,紮營。意謂兩軍相對,準備交戰。

(3) 敵,相當。意謂雙方人力和武器相當。

(4) 客指進攻的一方,主指守禦的一方。

(5) 胥,等待。

(6) 傅,借為薄,迫近,接觸。

(7) 遂,借為隊。

(8) 參看《十陣》注(47)

(9) 延而衡,與下文“延陣以衡”同意,指把軍陣延長,橫著擺開。

(10) 材士,材力之士。練兵,精選的士卒。

(11) 中極,要害。意謂務期攻敵要害。下文“期於中極”與此同意。

(12) 意謂憑據險阻隘塞之地,恃以為固。

(13) 意謂要避開平敞開闊的地形。

(14) 抵,擠,推。意謂把敵人壓迫到平坦的地帶。

(15) 徒人,步卒。

(16) 屬,連續。意謂糧食接濟不上。

(17) 俧,疑借為恃。

(18) 理強梁偼,疑當讀為“吏強糧接”,吏指軍吏。

(19) 待,抵禦。意謂其它諸侯國都不能抵禦。

(20) 駘(tai臺),疑借為怠。

(21) 以上二句意謂我離敵太遠則打不到敵人,離敵過近則無立足之地。

(22) “攻其所必救”之語見《孫子,虛實》。

(23) 揆(kui葵),揣度。意謂揣度敵人的行動意圖。

(24) 庶,眾。移庶,移動中的敵眾。

(25) 意謂敵人把軍隊佈置成簸箕形的陣勢。

.

.

略甲

本篇簡文殘缺,無法看出主要內容。除首簡以外,各簡次序不能確定,釋文一律提行,不連寫。

本篇字體與《十陣》、《十問》相近,不易區分,現將可能屬於這三篇的殘簡一併附於本篇之後。

——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

略甲(1)

略甲之法,敵之人方陣□□無……

……欲擊之,其勢不可,夫若此者,下之……

……以國章,欲戰若狂,夫若此者,少陣……

……反,夫若此者,以眾卒從之,篡(2)中因之,必將……

……篡卒因之,必……

* * *

……左右旁伐以相趨,此謂{釒畟}鉤擊。

……之氣不藏於心,三軍之眾□循之知不……

……將分□軍以脩□□□□寡而民……

……威□□其難將之□也。分其眾,亂其……

……陣不厲,故列不……

……遠揄之,敵倦以遠……

……治,孤其將,蕩其心,擊……

……其將勇,其卒眾……

……彼大眾將之……

……卒之道……

(1) 此是篇題,寫在本篇第一簡簡背。

(2) 篡,借為選。

.

.

客主人分

本篇指出,作戰時人眾、糧多、武器精良都不足恃,只有掌握戰爭規律,明瞭敵我雙方情況,善於利用有利形勢和良好地形,才是取得勝利的保證。

——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

客主人分(1)

兵有客之分,有主人之分。客之分眾,主人之分少。客倍主人半,然可敵也(2)。負……定者也(3)。客者,後定者也,主人安地撫勢以胥(4)。夫客犯隘逾險而至,夫犯隘……退敢刎頸,進不敢拒敵,其故何也?勢不便,地不利也。勢便地利則民自……自退。所謂善戰者,便勢利地者也。帶甲數十萬,民有餘糧弗得食也,有餘……居兵多而用兵少也,居者有餘而用者不足。帶甲數十萬,千千而出,千千而□之……萬萬以遺我。所謂善戰者,善翦斷之,如□會挩者也。能分人之兵,能按人之兵,則錙[銖]而有餘(5)。不能分人之兵,不能按人之兵,則數倍而不足。眾者勝乎?則投算而戰耳(6)。富者勝乎?則量粟而戰耳(7)。兵利甲堅者勝乎?則勝易知矣(8)。故富未居安也,貧未居危也;眾未居勝也,少[未居敗也]。以決勝敗安危者,道也。敵人眾,能使之分離而不相救也,受敵者不得相……以為固(9),甲堅兵利不得以為強,士有勇力不得以衛其將,則勝有道矣。故明主、知道之將必先□,可有功於未戰之前,故不失;可有之(10)功於已戰之後,故兵出而有功,入而不傷,則明於兵者也。

五百一十四

* * *

……焉。為人客則先人作……

……兵曰:主人逆客於境……

……客好事則……

……使勞,三軍之士可使畢失其志,則勝可得而據也。是以按左抶右(11),右敗而左弗能救;按右抶左,左敗而右弗能救。是以兵坐而不起,避而不用,近者少而不足用,遠者疏而不能……

(1) 此是篇題,寫在本篇第一簡簡背。客,指戰爭中攻入他人境內的一方。主人,指在自己土地上防守的一方。分,份量,比例。

(2) 敵,匹敵。意謂主人兵力只有客方的一半,然而可以與之匹敵。《漢書·陳湯傳》:“又兵法曰:客倍而主人半,然後敵。”

(3) 此句殘缺,原文疑當作:“主人者,先定者也。”先定,指先作好部署。

(4) 意謂憑據良好地形,利用有利形勢,嚴陣以待。

(5) 《淮南子·兵略》:“故能分人之兵,疑人之心,則錙(zi資)銖有餘;不能分人之兵,疑人之心,則數倍不足。”簡文“錙”字殘存“金”旁,“銖”字全缺,今據《淮南子》補。錙、銖都是古代兩以下的重量單位,比喻份量極小。

(6) 算,古代計數用的算籌。意謂如果人多既能取得勝利,那隻要數數算籌就可以決定勝負了。

(7) 意謂如果財富雄厚就能取得勝利,那隻要量一量糧食的多少就可以決定勝負了。

(8) 意謂如果武器裝備精良就能取得勝利,那麼勝負也就太容易知道了。

(9) “以為固”上約缺八字,據《善者》篇的類似文字,以上兩句可補足為,“受敵者不得相[知,溝深壘高不得]以為固。”受敵,受攻擊。

(10) “之”字疑是衍文。

(11) 抶(chi翅),擊。按左抶右,意謂牽制敵人之左翼,而攻擊其右翼。

.

.

善者

本篇指出善戰者在作戰時能使自己處於主動而陷敵於被動。

——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

善者(1)

善者,敵人軍□人眾,能使分離而不相救也,受敵(2)而不如知(3)也。故溝深(4)壘高不得以為固,車堅兵利不得以為威,士有勇力而不得以為強。故善者制險量阻(5),敦三軍,利屈伸,敵人眾能使寡,積糧盈軍能使飢,安處不動能使勞,得天下能使離,三軍和能使柴(6)。故兵有四路、五動:進,路也;退,路也;左,路也;右,路也。進,動也;退,動也;左,動也;右,動也;默然而處,亦動也。善者四路必徹(7),五動必工(8)。故進不可迎於前(9),退不可絕於後(10),左右不可陷於阻,默[然而處],□□於敵之人。故使敵四路必窮,五動必憂。進則傅(11)於前,退則絕於後,左右則陷於阻,默然而處,軍不免於患。善者能使敵卷甲趨遠(12),倍道兼行(13),倦病而不得息,飢渴而不得食。

以此薄敵,戰必不勝矣(14)。我飽食而待其飢也,安處以待其勞也,正靜以待其動也。故民見進而不見退,蹈白刃而不還踵(15)。

二百□□□

(1) 此是篇題,寫在本篇第一簡簡背。善者,指善戰者。

(2) 受敵,受攻擊。

(3) 不相知,互不知情。

(4) 簡文“溝深”二字只殘存“水”旁,據文義釋。

(5) 意謂善戰者能審察地形,利用險阻。

(6) 柴,陋俗為訾(zi子),怨恨。

(7) 徹,通達。

(8) 工,巧,善。

(9) 意謂進軍時敵人不能阻擋前進。

(10) 意謂退軍時敵人不能切斷退路。

(11) 傅,借為薄。薄,迫。

(12) 卷甲,捲起鎧甲。趨遠,向遠方急進。

(13) 一天走兩天的路。

(14) “戰必不勝”是指敵方說的。

(15) 不還踵(zhong腫),猶言不旋踵。意謂冒鋒刃而不後退。

.

.

五名五恭

《五名》、《五恭》原為兩段,標題分別寫在段末,今據文例、字體合為一篇。《五名》論述用不同方法對付五種不同的敵軍。《五恭》論述軍隊進入敵方境內時,“恭”“暴”兩種手段要交替使用。

——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

兵有五名:一日威強,二日軒驕(1),三曰剛至(2),四曰{目力}忌(3),五曰重柔(4)。夫威強之兵,則屈軟而待之(5);軒驕之兵,則恭敬而久之;剛至之兵,則誘而取之;{目鳥}忌之兵,則薄其前,譟其旁,深溝高壘而難其糧;重柔之兵,則譟而恐之,振而捅之,出則擊之,不出則回(6)之。

五名

兵有五恭、五暴。何謂五恭?入境而恭,軍失其常。再舉而恭,軍無所糧(7)。三舉而恭,軍失其事(8)。四舉而恭,軍無食。五舉而恭,軍不及事。入境而暴,謂之客。再舉而暴,謂之華。三舉而暴,主人懼。四舉而暴,卒士見詐(9)。五舉而暴,兵必大耗。故五恭、五暴,必使相錯也(10)。

五恭 二百五十六(11)

(1) 軒驕,疑是高傲或驕悍之意。

(2) 剛至,“至”疑借為{忄至}(zhi質)。剛俊,剛愎(bi必)自用。

(3) {目力}忌,下文作{目鳥}忌。{目鳥},{目力}皆從目聲,疑當讀為冒。冒,貪。忌,疑忌。

(4) 重柔,極其軟弱。

(5) 意謂用示弱的辦法對付強敵。

(6) 回,圍。

(7) 軍隊徵集不到糧草。

(8) 失其事,誤事。

(9) 見詐,受騙。

(10) 相錯,交替使用。

(11) 據篇末所記字數,本篇除《五名》、《五恭》外,還應有一段,但在整理過程中沒有發現。

.

.

[兵失]

此篇題為編者所加。本篇分析了作戰失利的各種因素,提出軍隊要行“起道”的主張。

——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

欲以敵國之民之所不安,正俗所……難敵國兵之所長,耗兵也。欲強多(1)國之所寡,以應敵國之所多,速屈(2)之兵也。備固,不能難敵之器用(3),陵兵(4)也。器用不利,敵之備固,挫兵也。兵不……明者也。善陣,知背向(5),知地形,而兵數困,不明於國勝、兵勝者也。民……兵不能昌大功,不知會(6)者也。兵失民,不知過者也。兵用力多功少,不知時者也。兵不能勝大患,不能合民心者也。兵多悔,信疑者也。兵不能見福禍於未形,不知備者也。兵見善而怠(7),時至而疑(8),去非而弗能居(9),止道也。貪而廉,龍而敬(10),弱而強,柔而[剛],起道也(11)。行止道者,天地弗能興也。行起道者,天地……

* * *

……之兵也。欲以國……

……內疲之兵也。多費不固……

……見敵難服,兵尚淫天地……

……而兵強國……

……兵不能……

(1) 強多,勉強增加。

(2) 屈,竭盡。

(3) 意謂設防堅固,但抵擋不住敵人進攻的器械。

(4) 陵兵,被欺凌的軍隊。

(5) 背向,指行軍佈陣時的所向或所背。如《孫子·軍爭》:“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同書《行軍》:“平陸處易而右背高”,《司馬法·用眾》:“凡戰,背風背高,右高左險”之類。

(6) 金,時機。

(7) 見善而怠,見到有利條件而怠惰不前。

(8) 面臨良好戰機而猶豫不決。

(9) 拋棄錯誤,但又不能照正確的去做。

(10)《六韜·文韜·明傳》有一段類似的話,“龍而敬”作“恭而敬”(參看注(10))。龍、恭二字古通用,但此處上下文為“貪而廉”“弱而強”,而字前後二字義正相反,恭、敬二字義重,疑有誤。一說“龍”借為“寵”。

(11)《六韜·文韜·明傳》:“見善而怠,時至而疑,知非而處。此三者,道之所止也。柔而靜,恭而敬,強而弱,忍而剛。此四者,道之所起也。”文字與本篇相近。但本篇的“止道”“起道”,從下文“行止道”“行起道”二語來看,似是兩種道的名稱。疑“止道”指停滯、滅亡之道,“起道”指興旺、勝利之道。

.

.

將義

本篇提出將帥必須具備義、仁等品質。從文中可以看出,要求義是為了立威嚴,使士卒效死;要求仁是為了克敵立功。可見此所謂義、仁與儒家所說的仁義不同。《孫子·計》說:“將者,智、信、仁、勇、嚴也”,可參考。

——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

義將(1)

將者不可以不義,不義則不嚴,不嚴則不威,不威則卒弗死(2)。故義者,兵之首也。將者不可以不仁,不仁則軍不克,軍不克則軍無功。故仁者,兵之腹也。將者不可以無德,無德則無力,無力則三軍之利不得。故德者,兵之手也。將者不可以不信,不信則令不行,令不行則軍不槫,軍不槫則無名(3)。故信者,兵之足也。將者不可以不智勝,不智勝(4)……則軍無□。故決(5)者,兵之尾也。

將義

(1) 此是篇題,寫在本篇第一簡簡背。篇末亦有篇題,作“將義”。從文義看,以作“將義”為是。

(2) 卒弗死,士卒不肯效死。

(3) 名,功績。

(4) 簡文勝字及其下重文號疑是抄書者多寫的,原文當作:“不可以不智,不智……”。一說“不智勝”當讀為“不知勝,不知勝即不智。

(5) 決,果斷。

.

.

[將德]

此篇題為編者所加。篇中提出了不輕敵、賞罰及時等將帥應具備的品德。本篇除最未一簡外,次序都不能確定,釋文中各簡都提行,不連寫。

——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

……赤子,愛之若狡(1)童,敬之若嚴師,用之若土芥(2),將軍……

……不失,將軍之智也。不輕寡(3),不劫於敵(4),慎終若始(5),將軍……

……而不御,君令不入軍門,將軍之恆也。入軍……

……將不兩生,軍不兩存,將軍之……

……將軍之惠也。賞不逾日,罰不還面(6),不維其人,不何……

……外辰,此將軍之德也。

(1) 狡,年少而美好。

(2) 芥,草芥。土芥比喻輕微無價值的東西。此數句意謂將帥之於士卒,平時須愛護,敬重,該用的時候又要捨得用。

(3) 不因敵人數量少而輕視它。

(4) 劫,迫。意謂不為強大的敵人所嚇倒。

(5) 《老子》六十四章:“慎終如始,則無敗事”,可參考。

(6) 還面,轉臉。

上一頁 回目錄 下一頁

.

.

將敗

本篇列舉將帥品質上的種種缺點,這些缺點都會導致戰爭失敗。

——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

將敗(1)

將敗:一曰不能而自能。二曰驕。三曰貪於位。四曰貪於財。[五曰]□。六曰輕。七曰遲。八曰寡勇。九曰勇而弱。十曰寡信。十一[曰]……十四曰寡決。十五曰緩。十六曰怠。十七曰□。十八曰賊(2)。十九曰自私。廿曰自亂。多敗者多失。

(1) 此是篇題,單獨寫在一簡上。

(2) 賊,殘暴。

.

.

[將失]

此篇題為編者所加。篇中分析了造成將帥作戰失利的種種情況。此篇內容與《將敗》篇相關,文例、字體也相同,可能本為一篇。疑《將敗》篇末“多敗者多失”下即緊接本篇文字。

——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

將失:一曰,失所以往來(1),可敗也。二曰,收亂民而還用之,止北卒而還鬥之(2),無資而有資(3),可敗也。三曰,是非爭,謀事辯訟(4),可敗也。四曰,令不行,眾不壹,可敗也。五曰,下不服,眾不為用,可敗也。六曰,民苦其師,可敗也。七曰,師老(5),可敗也。八曰,師懷(6),可敗也。九曰,兵遁,可敗也。十曰,兵□不□,可敗也。十一曰,軍數驚,可敗也。十二曰,兵道足陷,眾苦,可敗也。十三曰,軍事險固,眾勞(7),可敗也。十四[曰],□□□備,可敗也。十五曰,日暮路遠,眾有至氣(8),可敗也。十六曰,……可敗也。十七[曰],……眾恐,可敗也。十八曰,令數變,眾偷(9),可敗也。十九曰,軍淮,眾不能其將吏(10),可敗也。廿曰,多幸(11),眾怠,可敗也。廿一曰,多疑,眾疑,可敗也。廿二曰,惡聞其過,可敗也。廿三曰,與不能(12),可敗也。廿四曰,暴露傷志(13),可敗也。廿五曰,期戰心分(14),可敗也。廿六曰,恃人之傷氣(15),可敗也。廿七曰,事傷人,恃伏詐(16),可敗也。廿八曰,軍輿無□,[可敗也。廿九曰],□下卒,眾之心惡,可敗也。卅曰,不能以成陣,出於夾道(17),可敗也。卅一曰,兵之前行後行之兵,不參齊於陣前,可敗也。卅二曰,戰而憂前者後虛,憂後者前虛,憂左者右虛,憂右者左虛。戰而有憂,可敗也。

(1) 意謂軍隊行動茫無目的。

(2) 以上兩句意謂收用亂民和敗卒來打仗。

(3) 本無實力而自以為有實力。

(4) 以上兩句的意思是說:在是非問題上總是爭執;在謀劃大事時,總是辯論爭吵,不能作出決定。

(5) 士卒長期出征在外,不得休息。

(6) 士卒有所掛念。

(7) 以修築軍事要塞為事,使士卒勞苦。

(8) 至,疑借為{忄至},怨恨。

(9) 偷,苟且敷衍。

(10) 淮,疑借為乖,不和。眾不能其將吏,意謂士卒與將吏的關係不好。

(11) 幸,偏愛。

(12) 與,親近,交往。不能,無能之輩。一說與借為舉,意謂舉用無能之人。

(13) 士卒暴露於野外,傷其心志。

(14) 臨戰之前軍心渙散。

(15) 恃,憑藉。意謂所憑藉的是敵人的鬥志消沉。

(16) 做的是傷害人的事,靠的是陰謀詭詐的手段。

(17) 夾,疑借為狹。

.

.

[雄牝城]

此篇題為編者所加。篇中主要論述難攻的雄城和易攻的牧城在地形上的特點。

——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

城在渒澤(1)之中,無亢山名谷(2),而有付丘(3)於其四方者,雄城也,不可攻也。軍食流水,[生水也,不可攻]也。城前名谷,背亢山,雄城也,不可攻也。城中高外下者,雄城也,不可攻也。城中有付丘者,雄城也,不可攻也。營軍趣舍(4),毋回名水(5),傷氣弱志(6),可擊也。城背名谷,無亢山其左右,虛城也,可擊也。□盡燒(7)者,死壤也,可擊也。軍食泛水(8)者,死水也,可擊也。城在發澤(9)中,無名谷付丘者,牝城(10)也,可擊也。城在亢山間,無名谷付丘者,牝城也,可擊也。城前亢山,背名谷,前高後下者,牝城也,可擊也。

(1) 渒澤,小澤。

(2) 亢,高。名,大。

(3) 付丘,疑即負丘,兩層的丘。

(4) 營軍,安營。趣舍,行軍。

(5) 回,環繞。名水,指大江大河。

(6) 傷氣,損傷士氣。以上幾句之意,疑謂行軍安營不要繞著大河走,否則會沮喪士氣。

(7) 燒,疑借為磽(qiao敲),堅硬貧瘠的土地。

(8) 泛水,積水,與流水相對。

(9) 發,疑借為沛。沛澤,大澤。

(10) 牝(pin聘),雌。牝城與雄城相對。

.

.

[五度九奪]

此篇題為編者所加。篇中指出作戰時針對自己一方的不利條件應該避免什麼,以及為了挫敗敵軍應當爭奪什麼。

——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

……矣。救者至,又重敗之。故兵之大數(1),五十里不相救也。況近□□□□□數百里(2),此程(3)兵之極也。故兵(4)曰:積(5)弗如,勿與持久。眾弗如,勿與接和(6)。□[弗如,勿與□□。□□弗如,勿]與□長。習(7)弗如,毋當其所長。五度(8)既明,兵乃橫行。故兵……趨敵數。一曰取糧。二曰取水。三曰取津(9)。四曰取途。五曰取險。六曰取易。七曰[取□。八曰取□。九]曰取其所讀(10)貴。凡九奪,所以趨敵也。

四百二字

(1) 大數,大要。

(2) 此句有缺文,據文義,原文似當為:“況近者數里,遠者數百里”。

(3) 程,衡量。

(4) 兵,指古兵法。

(5) 積,委積,指糧草。

(6) 接和,與交和同意,兩軍對壘。

(7) 習,訓練。

(8) 五度,指上文所說“積弗如,勿與持久”等五事。

(9) 津,渡口。

(10) 讀,借為獨。

.

.

[積疏]

此篇題為編者所加。本篇主要闡述積疏、盈虛、徑行、疾徐、眾寡、佚勞六對矛盾的相互關係。此篇字體與《五度九奪》篇相同,可能本為一篇。

——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

……[積]勝疏,盈勝虛,徑勝行(1),疾勝徐,眾勝寡,佚勝勞。積故積之(2),疏故疏之,盈故盈之,虛[故虛之,徑故徑]之,行故行之,疾故疾之,[徐故徐之,眾故眾]之,寡故寡之,佚故佚之,勞故勞之。積疏相為變(3),盈虛[相為變,徑行相為]變,疾徐相為變,眾寡相[為變,佚勞相]為變。毋以積當積(4),毋以疏當疏,毋以盈當盈,毋以虛當虛,毋以疾當疾,毋以徐當徐,毋以眾當眾,毋以寡當寡,毋以佚當佚,毋以勞當勞。積疏相當(5),盈虛相[當,徑行相當,疾徐相當,眾寡]相當,佚勞相當。敵積故可疏(6),盈故可虛,徑故可行,疾[故可徐,眾故可寡,佚故可勞]。……

(1) 徑,小路,指捷徑。行,大道。

(2) 集聚的就使它集聚。

(3) 集聚與分散互相變化。

(4) 不要用集聚對集聚。

(5) 集聚和分散相對。

(6) 猶言敵積故可疏之。

.

.

奇正

奇正是古代軍事上常用的術語。奇和正相對。正指一般的、正常的,奇指特殊的、變化的。本篇闡述奇正的相互關係和變化,以及如何運用奇正的原則以克敵制勝。

——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

奇正(1)

天地之理,至則反,盈則敗,□□(2)是也。代興代廢(3),四時是也。有勝有不勝,五行(4)是也。有生有死,萬物是也。有能有不能,萬生(5)是也。有所有餘,有所不足,形勢是也。故有形之徒,莫不可名(6)。有名之徒,莫不可勝(7)。故聖人以萬物之勝勝萬物(8),故其勝不屈(9)。戰者,以形相勝者也。形莫不可以勝,而莫知其所以勝之形(10)。形勝之變,與天地相敝而不窮(11)。形勝,以楚越之竹書之而不足(12)。形者,皆以共勝勝者也(13)。以一形之勝勝萬形,不可(14)。所以制形壹也,所以勝不可壹也(15)。故善戰者,見敵之所長,則知其所短;見敵之所不足,則知其所有餘。見勝如見日月。其錯勝(16)也,如以水勝火。形以應形,正也;無形而制形,奇也(17)。奇正無窮,分也。分之以奇數(18),制之以五行,鬥之以□□。分定則有形矣,形定則有名[矣]。……同不足以相勝也,故以異為奇。足以靜為動奇,佚為勞奇,飽為飢奇,治為亂奇,眾為寡奇。發而為正,其未發者奇也。奇發而不報,則勝矣。有餘奇者,過勝者也。故一節痛,百節不用(19),同體也。前敗而後不用,同形也。故戰勢,大陣□斷,小陣□解。後不得乘前,前不得然(20)後。進者有道出,退者有道入。賞未行,罰未用,而民聽令者,其令,民之所能行也。賞高罰下,而民不聽其令者,其令,民之所不能行也。使民雖不利,進死而不旋踵,孟賁之所難也,而責之民,是使水逆流也。故戰勢,勝者益(21)之,敗者代之,勞者息之,飢者食之。故民見□人而未見死,蹈白刃而不旋踵。故行水得其理,漂石折舟(22);用民得其性,則令行如流。 四百八十七

(1) 此是篇題,單獨寫在一簡上。

(2) 此處所缺二字疑是“日月”或“陰陽”。

(3) 代,更替。

(4)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勝,指五行相剋,如水勝火。

(5) 萬生,各種生物。

(6) 有形體的事物,沒有不可命名的。

(7) 有名稱的事物,沒有不可制服的。

(8) 以萬物之勝勝萬物,意謂用一物的特性剋制另一物,以此駕馭萬物。

(9) 屈,窮盡。

(10) 有形之物沒有不可制服的,問題是不知道用什麼去制服它。《孫子·虛實》說:“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可參考。

(11) 敝,盡。意謂萬事萬物相生相剋的現象和天地共始終而無窮無盡。

(12) 楚和越都盛產竹。古人在竹簡上寫字。此句意謂萬物相勝的現象是寫不完的。

(13) 猶言皆以其勝相勝者也。

(14) 以一種事物去制勝萬物,是不可能的。

(15) 以上兩句的意思是說:用來制勝的原則是一樣的,但用來制勝的事物是各種各樣的。

(16) 錯,同措,措置。錯勝,猶言制勝。

(17) 以上兩句意謂:用有形對付有形,是正;用無形制服有形,是奇。

(18) 《孫子·勢》:“凡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梅堯臣注:“部伍奇正之分數,各有所統”,可參考。

(19) 節,骨節。意謂身上一處有病痛,全身就都不聽使喚。

(20) 然,借為蹨(nian捻),踐踏。

(21) 益,增。指增加兵力。

(22)《孫子·勢》:“激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勢也。”

溫馨提示:歡迎點擊右上角“關注”,每天第一時間免費獲取本頭條號分享的股權投資、股權激勵、私募股權、投融資、企業管理方面的乾貨,感謝支持!免責聲明:文章版權歸所有者,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作為投資參考、僅供參考,請謹慎投資,如果有侵權清聯繫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