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之有硯,猶美人之有鏡!


文人之有硯,猶美人之有鏡!

古人云:

“文人之有硯,

猶美人之有鏡也”。

一塊石頭,

有了文人參與,

便大不同了。

文人之有硯,猶美人之有鏡!

硯向來有“文房之首”之美譽。

宋代蘇易簡《文房四譜》雲:

“四寶硯為首,

筆墨兼紙,

皆可隨時收索,

可與終身俱者,

惟硯而已。”

文人之有硯,猶美人之有鏡!

在筆墨紙硯中,

硯的材質堅固,

可傳百世而不朽,

乾隆在《西清硯譜》中就說:

筆最不耐久,老不中書,

紙次之,墨又次之,

只有硯最耐久。

因此,

硯又是陪伴文人最久之物。

文人之有硯,猶美人之有鏡!

硯,

古時文人書齋案頭朝夕相對之物,

宏篇鉅著、奇書名畫,

都起於這方寸之間。

在古人“以書為業硯為田”的讀書生涯中,

它不僅僅是傳思達藝的載體,

更凝聚著硯主人的格調和精神。

文人之有硯,猶美人之有鏡!

硯之所用,

可“點黛文字,曜明典章”。

毫芒之間,筆下萬言。

研製或渾厚古樸,

或清雅流暢,

皆是文人內心審美之訴求。

“方如地象,圓似天常”,

以天地之格,規言明行。

文人之有硯,猶美人之有鏡!

何為人生真正的大富貴?

古代文人的理想配置乃是:

“少陵詩,摩詰畫;左傳文,司馬史;

薛濤箋,右軍帖;南華經,相如賦;

屈子離騷,收古今絕藝,置我山窗”。

比起家財萬貫,胸貯經史翰墨,

並以文傳家,方為門第中最大之幸事。

文人之有硯,猶美人之有鏡!

故古賢有云:

“忠孝吾家之寶,經史吾家之田”,

良硯出佳品。

只因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

文人之有硯,猶美人之有鏡!

”硯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

研磨墨香,如同研心。

隨著發墨彌香,

文人萬慮得以靜息太古。

文人之有硯,猶美人之有鏡!

一方硯臺,

盛著的豈止是墨,

對於文人來說,

更是一份初心。

文人之有硯,猶美人之有鏡!

書房中,孤燈下,

來回研墨之間,

一顆初心在發酵、滋長。

那些關在書房中的日日夜夜,

大抵只有它能真實聆聽人的心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