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多渠道補給:741億“彈藥”待落地

018年對於券商而言是異常艱難的一年,根據中證協發佈的131家證券公司前三季度經營數據,全行業盈利規模大約只有2016年前三季度的一半,10月份的月度經營數據也持續慘淡,今年全年業績下滑幾成定局。在此背景下,券商開始多種手段“自救”。“補血”方面,至11月29日,40家上市券商今年通過定增、可轉債、短融、次級債、非公開公司債等方式已經融資1940億。另外,在待發行中,有4家上市券商計劃定增合計580億,另有4家計劃發行可轉債合計161億,這就意味著待落地資金達741億。在新業務開發方面,已經“銷聲匿跡”四年之久的公開增發重出江湖,在業績壓力的倒逼之下,券商開始承接需要餘額包銷的公開增發項目。

要是冬天已經來了,春日怎會遙遠?(林虹)

導讀

截至11月29日,40家上市券商今年通過定增、可轉債、短融、次級債、非公開公司債等方式已經融資1940億。另外,在待發行中,有4家上市券商計劃定增合計580億,另有4家計劃發行可轉債合計161億,這就意味著待落地資金達741億。

隨著再融資新政“解綁”,定增預案驟增。11月28日國信證券發佈150億非公開發行股票計劃,成為今年以來第4家實施定增的券商。

券商“補血”訴求再度進入市場視線中。廣發證券150億定增預案在本月13日獲得證監會批文,9天后(22日)申萬宏源180億公司債亦拿到“準生證”。市場人士認為,隨著再融資監管放開,上市券商融資效率將會進一步提升。

從募資用途來看,除資本中介業務以外,FICC、全資子公司成為券商融資投放的另一重點。

股票融資環境好轉

11月28日國信證券公告定增預案,計劃發行股數不超過16.4億股,募資不超過150億元。Wind數據顯示,該筆募資規模在11月新增定增預案中排名第一。

11月29日,深圳一名券商投行人士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認為,目前時點適合發定增,“一方面再融資新政出臺,解決上市公司融資難的問題;另一方面目前二級市場處在低位區間,下行空間有限,發行風險相對較小。”他說。

其所指的再融資新政,具體為11月9日證監會發布的《發行監管問答——關於引導規範上市公司融資行為的監管要求》。其中提到,允許定增募集資金全部用於補充流動資金和償還債務。允許增發、配股、非公開發行股票不受18個月融資間隔限制,但相應間隔原則上不得少於6個月。

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對Wind數據進行統計,截至11月26日,11月共有40家公司新披露定增預案,環比10月30家出現快速增長。

在此之前,由於股票融資環境不友好,今年以來券商定增處境尷尬。

受再融資18個月窗口指導影響,國元證券在2017年10月完成42億規模的定增,今年公司“轉道”可轉債,發行60億。

市場因素影響更大,由於二級市場連連下跌,定增發行風險上升。申萬宏源今年1月發出120億定增,目前已經出現破發。華泰證券在8月發行百億定增,吸引阿里巴巴、蘇寧易購等明星企業入局,但實際上募資142.08億,距離目標255.10億元而言,完成率只有56%。

此外,海通證券與廣發證券也在上半年推出定增方案,但券商股今年行情整體走低,兩家券商股價已經破淨。

同樣,受市況拖累的還有東吳證券。公司在8月終止配股計劃,該計劃跨度一年,最終因“市場環境已發生較大變化”而放棄。

前述投行人士表示,儘管目前市場處於低位,但較為震盪,定增發行仍有難度。“為了降低發行風險,首先要確定定增發行對象,比如保證控股股東能鎖定一部分。”他說。

國信證券定增方案顯示,股東“保駕”發行。公司擬向包括深投控、雲南合和、華潤信託在內的不超過10名特定對象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其中作為第一大股東——深投控,擬認購比例不低於定增股票總數的33.53%;第二大股東雲南合和擬認購不低於16.77%,第三大股東華潤信託則1%。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地位不受影響。這就意味著,三大股東合計認購至少51.3%。同時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不會發生變更。

多渠道“補血”

除了定增以外,券商還選擇可轉債、公司債、次級債、短融等方式補充資本金,再融資需求不減,多渠道“補血”。

申萬宏源繼1月發行120億定增以後,又一單融資即將落地,11月22日180億規模公司債獲得證監會批覆。

中信證券今年雖未進行股權融資,但公司今年以來已進行10次短融,累計已經融資360億。此外還發行非公開公司債合計70億。而國泰君安5次短融,合計募資165億。

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11月29日,40家上市券商今年通過定增、可轉債、短融、次級債、非公開公司債等方式已經融資1940億。

另外,在待發行中,有4家上市券商計劃定增合計580億,另有4家計劃發行可轉債合計161億,這就意味著待落地資金達741億。

融資欲旺盛的背後,是券商補充“彈藥”,及時發力業務,加快轉型和提升競爭力。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繼續大力發展資本中介業務以外,如今多家證券公司還加大對FICC的投資規模,以及增資全資子公司。

以國信證券為例,公司本輪定增共有五大募投項目,除償債以及營運資金外,在業務投放上,投資與交易業務擬投入金額最大,達到60億;資本中介業務與增資全資子公司分別投入25億、23億。

公司表示,在投資交易業務中,固定收益類業務將著力打造FICC業務鏈;私募基金類業務將注重提升投資能力,擴大管理規模。

據瞭解,FICC業務是金融創新和風險管理的重要工具,關乎到戰略性資源的國際定價和人民幣國際化。但目前,證券公司FICC業務主要集中在固定收益業務領域,外匯業務和商品業務還有待發展。

在全資子公司投放中,國信證券計劃對國信期貨增資14億,主要投資於種子基金和資管業務以及開展風險管理子公司業務等;對國信香港增資9億,主要用於補充經紀業務資本金,支持“一帶一路”相關債券和股本融資項目承銷的資本金,擴大保證金業務規模及信息系統建設投入等方面。

華南一名券商非銀分析師表示,從近年來利潤分佈來看,有券商的期貨子公司表現突出,貢獻較多利潤。而境外子公司業績分化較大,部分券商海外業務虧損。“儘管如此,隨著互聯互通獲越來越多投資者認可以及內地企業到海外上市,券商海外業務的重要性逐漸凸顯。”此外,資管子公司與私募基金子公司亦需要資本金的補充,以進一步擴大資管和投資的規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