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山區手術室裡,骨折的他拄著柺杖幫女孩做麻醉

高原山区手术室里,骨折的他拄着拐杖帮女孩做麻醉

5位“荊楚楷模·最美健康守護者”宣講團成員陳勁草、付納新、周德祥、王燕、劉清等,分別在市民大講堂上演講。 記者楊濤 通訊員白潔 攝

長江日報融媒體2019年1月2日訊 2018年12月29日,“荊楚楷模·最美健康守護者”宣講團成員陳勁草、付納新、周德祥、王燕、劉清等醫護人員,登臺由武漢市政務服務管理辦公室與長江日報報業集團聯合主辦的第236期市民大講堂,講述他們甘灑心血和汗水,奉獻愛心與醫術,悉心守護人民群眾健康的感人故事。

情懷與擔當助他巡診兩千餘平方公里的高原山區

髕骨粉碎性骨折,無法動彈,海拔4200米的鄉間風雪碎石小路上,援藏醫生周德祥的這一跤摔得格外疼,除了在醫院等著被接回湖北做手術,他什麼事也幹不了。

等待期間,醫院急診送來一個九歲的小女孩,高燒39度,心率130多次,需要立即進行闌尾手術。但醫院沒有麻醉醫生,小女孩的危重病情也等不及轉診。

“揹我去手術室。”周德祥是大冶市人民醫院麻醉科的副主任醫師,從業17年,除了他,這個小醫院裡沒人能救小女孩。周德祥讓同事把他背上了4樓的手術室。兩個多小時的手術裡,他依靠著柺杖,忍著髕骨處一次次的鑽心疼痛,成功地為孩子實施了麻醉,順利進行手術。

這一幕只是周德祥援藏的一個小插曲。在西藏曲松,他歷經常人難以想象的身心折磨,診遍了兩千餘平方公里的高原山區,只因他懷揣著最好的良藥——情懷與擔當。

早產女嬰讓“刀把子”汗透了背衫

早產女嬰婷婷,出生時只有28周,身高不到45釐米,拳頭大小的腦袋裡長了一顆直徑4釐米的膿腫,病情極為兇險,雖四處尋診卻無醫生敢接,直到遇上了陳勁草。

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陳勁草是“腦動脈瘤及腦血管畸形手術”全國排名前10的“柳葉刀”,與五花八門的腦腫瘤交鋒30餘年,他的手穩得能在1毫米的血管上縫12針,但面對婷婷,他卻汗透了背衫。

出生僅6周,體重僅2.2千克,顱骨輕薄如乒乓球。陳勁草小心地打開婷婷頭部的皮瓣和骨瓣,在放大10倍的顯微鏡下切除腦膿腫。手術全過程用時40分鐘,出血量僅3毫升。

總有人問他,作為圈內有名的專家,不怕冒險失敗名譽受損?

對此,他僅微微一笑:患者求生的渴望和家屬期盼的眼神,誰拒絕得了?

雷厲風行的“閃電俠”甘為患者放慢時間

在同事眼中,王燕是一個雷厲風行的“閃電俠”, 12年鑽研出20多項新業務、新技術,帶領團隊壯大,20年做了六千多臺手術,盡最大努力為女性保宮挖瘤。隨時火急火燎、一直雷厲風行的她,只有與病人談心時,才會慢下來。

這12年裡,不管多忙,王燕都會抽出大把時間,與切宮患者及其家屬促膝長談。很多患者在不得不做切除手術之前,都會猶豫不決,而王燕總是會安排一場場夫妻共同參加的術前談話,坦承病情的危險性以及切宮的必要性。而後王燕還會給患者丈夫再單獨長談良久,“沒了子宮,你就是妻子最後的依靠”。

從事婦科臨床工作二十餘年,她從未好好休息過一天,直到重病後,才發現自己辦公室裡的陽光。這20多年來,她哪有時間好好享受屬於自己的陽光呢?而她自己,卻是播撒陽光的使者,在患者和醫生之間,播撒滿滿的陽光與能量。

甘為38名麻風患者付出青春的白衣夢

16歲就進醫院,嚴重殘疾,一直無人探視,71歲的麻風病老患者倍感淒涼,躺在病床上大哭。

付納新端來飯菜安慰,但被老患者打翻在地,付納新又端來第二碗飯菜,一口口喂向老患者,老患者終於平靜下來。

作為當時原黃岡縣麻風病醫院唯一的一名護士,付納新進醫院之初,內心比這位老患者還淒涼——懷揣白衣夢,卻在人煙偏僻的醫院裡作38名麻風患者的護工。種菜、砍柴、燒火、砌磚,園區條件簡陋,生活全靠自力更生,但每當看到病患們無助的眼神,付納新都更加堅定了留下來的決心。

付納新更注重心理上安撫和陪伴,雖然她最小,但患者們都喜歡喊她“付大姐”。患者們看見“付大姐”了,不是呵呵笑就是不停拍手。

27年過去,身邊的同事也調走了不少,自己也身兼數個職務,但她依舊親人般陪伴這群麻風病患者,心懷大愛不忘初心,堅守白衣夢。

被需要和被信任是120接線調度員最大的成就感

在工作崗位上默默無聞了7年後,因一段26分鐘的急救錄音突然“出名”,雖各種榮譽接踵而至,但劉清並未沉溺其中,繼續守在電話前,用心搭起每一條生命線。

一年之後,重談26分鐘急救錄音,劉清很淡定,只有談及“家屬請求她不要掛電話”時,劉清才有些許動容。26分鐘急救錄音給她帶來的成就感,不是“出名”,而是從業多年來第一次感受到的被需要和被信任,這也是每一位120接線調度員最希望得到的認可。

120接線調度員並非只是單純的“中轉站”,每一位120接線調度員都掌握一千多種疾病應急救治方法,具備過硬的心理素質。只要電話那頭有需要,對接線員有哪怕百分之一的信任,中轉調配之外,接線員都會盡自己百分之百的努力,給予對方最大的依靠,傳好生命接力跑中的最開始也是最重要的一棒。(記者楊榮峰 餘坦坦 李志翔 通訊員白潔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