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鬼盤叉:勸人棄惡從善


五鬼盤叉:勸人棄惡從善


五鬼盤叉,亦名“小鬼捉劉氏”,是我省晉城市陵川縣六泉鄉(原冶頭鄉)趙豁池村獨有的具有古老故事情節的一種舞蹈。因有五名錶演者扮演小鬼且持叉表演,所以被稱為“五鬼盤叉”。

五鬼盤叉來源於一個傳說:古時有一位劉氏,虐待公婆,作惡多端。人們認為她罪孽深重,必有報應。“陰間地府”判定劉氏陽壽已終。於是小閻王帶領五個小鬼來捉拿劉氏,先找到地方(土地爺),領著眾小鬼來到劉氏家。奉閻王之命捉拿一貫打罵公婆、欺侮鄰里、作惡多端的劉氏。眾小鬼在地方(土地爺)的帶領下,找到劉氏並與其展開搏鬥。劉氏則四下逃竄、躲藏,雖撒潑抵抗,但最終被五個小鬼叉於空中,拿回陰間。舞蹈就表現了這一傳說內容。小閻王、眾小鬼、地方、劉氏是舞蹈中的主要人物。“五鬼盤叉”完全以舞蹈形式表現,該舞蹈的每個動作都具有鮮明的性格特徵。小閻王帶領眾小鬼旋風似地繞場,融民間舞蹈、武術、戲曲動作為一體;眾小鬼既有“吸腿、跳轉、撲步”等基礎性動作,又有“烤火、磕轉、邁頂”等單一的個性動作;劉氏不僅有“虎跳、跌叉、吃叉”等技巧性動作,還有手握叉前翻360度的高難度動作;特別是小閻王的“足尖步”,五趾著地,左右顛拐,飄忽不定,更增加了神秘色彩。當五個小鬼用鋼叉將劉氏託於空中時,更使人望而生畏。

“五鬼盤叉”於每年正月初四,民間俗稱的“接香會客”時在本村佛爺廟門外的廣場上表演。此外,還在農曆六月初一、初六趕廟會時,到鄰村去表演。民間叫“行香走會”。在整個表演中,樂隊始終視演員情緒變化急緩有致地伴奏。表演者既在音樂之中,卻又不受節奏約束,然而動作又十分協調默契。對於晉城市陵川縣冶頭鄉趙活池村的村民來說,“五鬼盤叉”是全村老少皆知。全村是一個大家族,都姓趙。村裡的年長者說:從光緒年間,祖輩由洪洞大槐樹遷徙到此,此舞就世代傳習,流傳至今。

“五鬼盤叉”只用打擊樂伴奏。樂器有大墩鼓三面;大鑔六付;銅鑼十二面。樂隊共需27人,其中抬大墩鼓者6人。行進時儀仗隊先導,後跟樂隊,共分為三組,每組打擊樂均為:前排拍鑔者居中,左、右各一擊鑼者;中排兩人抬大墩鼓,一人敲;後排拍鑔者居中,左、右各一擊鑼者。隊列次序是:先為第一組打擊樂,然後是四名耍三股叉的小鬼,接著是第二組打擊樂,後邊緊跟另一小鬼及劉氏、小閻王、地方(土地爺),最後是第三組打擊樂。在場地表演時,三面鼓成一排,由一鼓指揮;六副鑔圍鼓成半圓形;十二面鑼站在外圈。其鑼鼓點較簡單,鑼與鑔打相同節奏,唯鼓點略為花哨,但重音與鑼鑔相同。音樂伴奏與舞蹈只做大體配合,烘托情緒,不求節拍吻合。除開始和結尾外,只有一個常用鼓點連續演奏起來能造成急促、緊張、陰森而有幾分恐怖的氣氛。

當地村民在表演“五鬼盤叉”前素有跪拜祭叉的習慣。表演時以打擊樂伴奏,並燃放鞭炮加助氣氛,只舞不唱,整個舞蹈在打、逗、鬧中渲染氣氛。表演題材取材於傳說,意在勸人棄惡從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