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邊倒”、“反兩霸”再到“一條線”,中美建交歷經風雲變幻

從“一邊倒”、“反兩霸”再到“一條線”,中美建交歷經風雲變幻

新年的第一天,中美兩國領導人互致賀信,“熱烈祝賀”兩國建交40週年。

從1971年基辛格秘密訪華,到1972年尼克松“跨越最遼闊海洋”的握手,再到1978年末建交公報的發表以及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關係,美中關係正常化走過了八年風雲變幻之路。

著名外交家喬冠華曾總結說,中國外交是“十年一變”,即上世紀50年代的“一邊倒”,60年代的“反兩霸”。 中國外交史專家章百家稱,可以再加上80年代的“全方位”。自從中美建交以後,“十年一變”的週期被打破,中國外交呈現全所未有的穩定性和連續性。

中國共產黨與美國人的關係,最早追溯到延安時期的美軍觀察組。美軍司令部的謝偉思率領的美觀察組一行9人,1944年7月前往延安,曾會見開國領袖。兩人談話多達50餘次。開國領袖表達了中共對美國的善意和期望。這些談話在美國國務院的檔案室裡被束之高閣。上世紀50年代,謝思偉受到麥卡錫主義嚴重迫害。

從“一邊倒”、“反兩霸”再到“一條線”,中美建交歷經風雲變幻

新中國成立後,美軍越過三八線和美國第七艦隊進駐臺灣海峽,打斷了中國的統一進程,大陸失去了解放臺灣的機會。這直接導致中國外交政策的“一邊倒”。對於我們這個苦難民族來說,“一邊倒”的政策是被逼的,它強烈地反映了我們要以快刀斬亂麻的方式,告別百年屈辱的決心。它就是要斬斷同舊中國不平等外交的聯繫,清除帝國主義在外勢力。中國的事一定要由中國人說了算。

當然,“一邊倒”僅僅理解為“倒向蘇聯”是狹隘的。開國領袖說,新中國將“倒向社會主義”。它不是單純的外交政策,而是一項總攬全局的大政方針。

進行上世紀60年代,隨著中蘇關係的不斷激化,中國外交由“一邊倒”向“反兩霸”轉變。這時中美關係僵持,而中國認為蘇聯變修了。這樣,僅反帝不夠,還必須反修。正是由於中國敢於同時與美蘇兩個大國對抗,才得以在冷戰後成為國際舞臺上完全獨立的一對力量。

1971年的基辛格秘密訪華,成為了美中關係自1949年以來的破冰之旅。自從1949年斷絕來往之後,沒有美國官員去過中國。基辛格的秘密之行促成了尼克松總統在1972年對中國的訪問。於是,著名的《上海公報》發表。1973年,開國領袖提出聯美抗蘇的“一條線”戰略。美國人認為,是尼克松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事實是,打破中美關係僵局是一個雙向選擇。雙方都有各自的戰略考量和利益訴求。

從“一邊倒”、“反兩霸”再到“一條線”,中美建交歷經風雲變幻

許多人認為,是改革開放開啟了中國與世界的進程。但按照外交史專家章百家的觀點,是開國領袖實現了中美關係的正常化。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初,開國領袖希望與西方經貿來往,但因為西方對新中國實行封鎖,買賣就做不成了。“一條線”的外交政策,是一個承上啟下的轉折,否則中國很難實現與美國的建交。

中美關係是最重要的雙邊關係。改革開放總設計師曾說,對外開放主要是對美國開放;對美國不開放對誰開放都沒有用。如果不是開國領袖把中美關係這個扣給解開了,後來的領導人要解這個扣要難得多,中國要實現改革開放也沒有這麼容易。

中美建交後,改革開放總設計師明確放棄了“一條線”戰略,中國開始致力於均衡的外交,也就是與美國拉開一定距離,並改善與蘇聯的關係。此後,中國的外交戰略更加清晰,外交政策變為“全方位”外交,即“大國是關鍵,周邊是首要,發展中國家是基礎,多邊是重要舞臺的新格局”。中國外交更加務實、透明和主動。

美國有一種調論認為,中美建交實際上是對美國的一個災難,而對中國卻是一個大餡餅,基辛格是一個典型的猶太機會主義者。這顯然是極端仇華的人的觀點。歷史證明,中美建交是雙方共向的選擇,不存在誰佔誰的便宜。

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日前也舉行了紀念美中關係建立40週年的討論會。該組織會長史蒂芬•歐倫斯(Stephen A. Orlins)在越戰時期是位反戰人士。他說,“美國陷入越戰期間每天都有許多美國人死亡,但自從美國跟中國建交以來,沒有美國人死於亞洲戰場。為什麼給我們帶來了40年和平的建設性雙邊關係,沒有成為今天美中關係40週年紀念的輿論主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