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老城:盤點解放前吉林市東關興建的那些電影院

歷史的意義是什麼?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我也有。對我來說探究歷史的意義有二:一是文化傳承,二是經驗借鑑。

吉林老城:盤點解放前吉林市東關興建的那些電影院

在手持木棒的日本監工監督下,勞工對豐滿大壩進行澆築作業《吉林舊影》

石國鵬老師說研究歷史最怕帶有bias,何為bias?就是偏見。偽滿歷史一直是bias雲聚的課題,因民族大義的利劍高懸,許多人對此諱莫如深,視之為雷區禁地。可越是這樣,偽滿時期的歷史越顯出妖魅之氣,別有用心者也極容易拿這段歷史來佐證自己的謬論籍以混淆視聽。比如當前,就有許多人吹噓所謂“滿洲國的經濟建設成就”,彷彿當年東北上空放散的詭異光彩就是值得自己驕傲的體面榮光。

吉林老城:盤點解放前吉林市東關興建的那些電影院

被迫交納“出荷糧”《吉林舊影》

事實上那些所謂成就、光彩跟廣大被剝削奴役的中國人關係並不大,一如日本學者大藏公望在戰前撰寫的《滿鐵調查報告書》及戰後編撰的《滿洲開發四十年》中所表達的觀點:日本對東北的殖民開發是與以往西方殖民者在中國單純掠奪完全不同的殖民方式,其殖民建設是為了最終把中國東北變成自己的國土,進而讓更多的日本人來享受殖民成果。至於中國人,只不過是參與建設的二等公民罷了。用自己家的物產養肥豺狼虎豹,這種育肥過程根本不值得誇耀!

吉林老城:盤點解放前吉林市東關興建的那些電影院

1943年滿州電氣化學株式會社廠房一角《吉林舊影》

另外也有很多人但凡看到別人提到日本過去在東北的殖民建設就歇斯底里地認定是精日所為,是漢奸的行徑——日本在中國所有的一切都應該被唾棄和銷燬。可真若如此,恐怕中國的現代化歷程將失掉重要的一環,畢竟在日本佔領中國東北之前,這裡的現代化程度和十幾年後不可同日而語。比如吉林市在解放後被稱為化工城,而早在偽滿時期,這裡就被規劃為電氣化學工業都市,其修建的豐滿水電站至今都是吉林市工業發展的重要根基之一。簡單地把偽滿時期日本在東北的建設,特別是使東北城市由傳統手工業商業城市轉型為現代化都市的那些努力和準備視同罪惡,一併促狹地打上永不觸碰標籤的——也是對歷史進程研究的不負責!


因此,作為一名中國人,鬍子去寫偽滿時的一些風物,絕非紀念緬懷,而是從中探尋一些科學的規律和道理,並將其呈現出來,供大家思考和借鑑,姑且算作踐行“師夷長技以制夷”古訓一種方式吧!今天談及的這些會館亦然。


吉林老城:盤點解放前吉林市東關興建的那些電影院

九一八事變之前,吉林城東關地區的休閒文化還比較古樸,大型文化設施主要是廟會戲臺,或者是茶樓書場。1912年時在今天北京路基督教教堂,當時的基督教會建有會館,會館附設運動場、圖書室和電影院,電影院放映的是無聲電影,有聲電影要等到22年後才在這個影院出現,那已經是九一八事變之後的事情了。在九一八事變之前,東關地區的老百姓對戲劇的熱情似乎也一直強於電影,東關商埠區最熱鬧的娛樂場所一直是1921年以後興起的斯慶茶園、梨芳茶園和新華舞臺(新華舞臺和著名的東市圈樓都是民國時的軍閥團長趙師準興建的,新華舞臺位於今天的重慶路北段,1944年被拆除。)

吉林老城:盤點解放前吉林市東關興建的那些電影院

日寇佔領吉林省政府

九一八事變之後,日寇鐵蹄踏入吉林大地。他們一方面瘋狂壓榨中國人攫取殖民財富,另一方面也對吉林傳統的娛樂方式進行改造,試圖用新式的娛樂手段影響吉林人民。開始時,他們還沒有大規模興建娛樂場所,只是對吉林既有的娛樂場所進行改造。比如1932年,東市場圈樓內的京式小舞臺(樂子館)就被改建為樓下供歌伎演出、樓上供跳舞的

日滿會館。茶園戲院向會館影院的變遷由此開始,傳統農業文明衍生出來的娛樂方式逐漸開始與現代工業文明製造出的娛樂方式在吉林大地碰撞


隨著日偽當局新都邑規劃的實施,特別是以滿鐵為代表的大型現代化殖民企業的先後入駐,在吉林市人口激增、經濟畸形繁榮等客觀條件的刺激下,新的娛樂場所相繼出現。而這其中吉林城東關因商埠因素開發得比較早,日本居民也比較集中,於是一些現代化的娛樂場所率先在東關出現。

吉林老城:盤點解放前吉林市東關興建的那些電影院

日本航空網站發佈的傳統戲劇榻榻米坐席劇場——金丸座

吉林老城:盤點解放前吉林市東關興建的那些電影院

榻榻米坐席劇場實景,日本影片《最後的忠臣藏》截圖

1933年,日本浪人“泉大胖子”強佔中國民居,在今天保定路開辦了一家鐵工廠,2年後經營不善,鐵工廠倒閉。(《吉林市地情-百業話溯源》)1935年,在鐵工廠的位置興建了大東亞館。這是一座建築面積900餘平方米的二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築,樓上樓下的觀眾席均為長條靠背板凳,可容納875名觀眾。這所會館在當時主要放映日本電影和演出日本歌舞,影片全是日本原版電影,只供日本人和一部分偽滿官吏、翻譯官觀看。1938年8月後,放映的影片改由偽“滿映”提供,其中既有《北方的部隊》、《勝利的雪》等紀錄片,也有《蜜月列車》、《壯志獨天》等故事片。在現存的一些放映記錄中,人們不難發現:除少部分單純的娛樂消遣類影片外,大部分都是帶有炫耀日本武力和鼓吹共建所謂王道樂土意味的洗腦類電影……

日本投降後,這個會館先後更名:光明電影院、天華劇場,解放後為大眾評劇院、吉林評劇院、前進劇場,1980年以後成為吉林市曲藝團的辦公場所,新世紀興建新江城劇場及小商品批發市場時,與舊江城劇場一起拆毀。

吉林老城:盤點解放前吉林市東關興建的那些電影院

1935年11月由臭名昭著的吉林市公署協和會出面,在南馬路(今重慶街)修建了水泥磚瓦結構的

吉林市公會堂。當時這個建築佔地260平方米,為臨街長方形南北延伸磚石結構的“古典風格”二層建築,建築面積達440平方米。觀眾廳樓上樓下原為草墊坐席,放映電影之外,還經常舉辦新劇(話劇)和歌曲演唱的免費公演。

日本投降後這個會館先後改名中山紀念堂、吉林電影院,解放後先後更名吉林省職工俱樂部、吉林市工人俱樂部,座椅也改為摺疊椅,可容納觀眾760人。這個建築現在仍存,是吉林市話劇團的駐地。

吉林老城:盤點解放前吉林市東關興建的那些電影院

吉林電影院 (新生活聚樂館)80年代舊影

吉林老城:盤點解放前吉林市東關興建的那些電影院

白色二層樓為舊白山會館,其右側遠景即舊新生活聚樂館

1936年,在當時的三緯路(解放後為杭州路,今為解放東路兒童公園門前一段路面)修建了新生活聚樂館。這個會館為鋼筋水泥澆灌結構,人字型標準劇場建築,專用於日本人演出歌舞和座劇。座劇是日本傳統的舞臺劇,包括狂言、歌舞伎、能劇等演出形式。偽滿時期大多數的會館是為日本人提供服務的,因此場所內多設有傳統座劇的觀摩席位(榻榻米)。

新生活聚樂館在光復後更名光華電影院,解放後先後更名東北電影院、光華電影院、吉林兒童電影院(1958年)、吉林電影院。這個建築也一直是吉林市京劇團的駐地,世紀之交因修建解放東路時被拆除。

另外,在新生活聚樂館東側,還建有一座面積不小的臨街二層樓,這座樓在偽滿時是日本人秋野鐵次郎經營的白山會館。會館不僅提供餐飲服務,一樓還是當時吉林市設施最現代化的舞廳之一。解放後這裡成為少年宮的前身“少年之家”。

吉林老城:盤點解放前吉林市東關興建的那些電影院

李秀元先生珍藏的這張合影左側為鐵路小俱樂部,這是我能找到該建築的唯一影像資料

1939年,偽吉林鐵道局在鐵安裡二條修建了一座佔地735平方米的俱樂部,內設有劇場、圖書室、活動室(《吉林鐵道運輸志》)。《昌邑區志》記載這座俱樂部的名稱為鐵路厚生會館,而多幅偽滿時期的吉林市區地圖標註的卻是福生會館。厚生是滿鐵負責員工後勤管理部門的名稱(吉林鐵道局設有厚生科),福生疑似福祉生計的縮寫。當時滿鐵在吉林鐵道局之外還設有福祉生計所,專門為滿鐵“社員”提供各類福利。因此我傾向於福生會館這個名稱,即這個會館是滿鐵提供給員工,作為一種福利形式的內部活動場所。

因1956年修建了規模更大的吉鐵文化宮,鐵安裡俱樂部就被俗稱為小俱樂部。這個俱樂部一直存在到2008年前後,最後的名稱是吉鐵會議中心

吉林老城:盤點解放前吉林市東關興建的那些電影院

偽滿時期李香蘭主演的電影海報及劇照

1943年,在當時的八經路(今天津街)北段,修建了偽“日本婦女聯合會”會館,用作會場兼放映電影的場所。解放後這個會館先後為吉林市教工俱樂部、新華電影院、新聞電影院、昌邑電影院,1960年複名新華電影院。新世紀時,新華電影院被改建為商住樓。


儘管上述娛樂場所的建成主要是為了向在吉日本人提供消遣,以及對中國人進行文化侵略和炫耀。但客觀上,隨之而來的文藝新形式卻也為吉林城數百年來的休閒傳統帶來與現代文化接軌的契機。中國傳統戲劇不再一家獨大,電影、現代歌舞開始與京劇、評劇分庭抗禮;傳統茶樓書場舞臺漸漸被新式的禮堂劇院淘汰,演出、放映條件日趨現代化……人們對文藝的追求有了更多的選擇,文藝對人們的思想引導也隨之被強化——時至今日,這一系列衝撞、融合一直延續著,娛樂也仍肩負著教育宣傳的作用,它們共振並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而這此消彼長的影響確是值得我們深思和借鑑的。


:貴陽街的軍隊禮堂也疑似一處偽滿時期的建築物,遺憾的是未能查到相關資料。

吉林老城:盤點解放前吉林市東關興建的那些電影院

60年代的吉鐵文化宮


:80年代吉林市東關電影放映場所一覽表(昌邑區和船營區一部分)

吉林劇場: 吉林大街178號,1980年落成,1567座

松江影劇院: 原通江路45號,1956年2月12日落成,1057座,今為興田上城小區

江城劇場: 重慶街380號,1958年5月1日落成,1113座

東方電影院: 原嫩江街46號,1980年12月9日落成,1174座,今解放路中信大廈

吉林市工人文化宮:原光華路3號,1985年4月30日落成,500座,今北奇城市廣場

吉林市青少年宮: 杭州路42號,1983年5月竣工,1000餘座。

吉林鐵路文化宮:中興街30號,1956年12月27日建成,1218座

吉林造紙廠文化宮:原林蔭路30號,1976年5月1日建成,1600座,今已拆除

松江水泥廠文化宮:原和平路30號,1984年10月建成,1100座

吉林炭素廠文化宮:原和平路11號,1978年8月建成,1490座

吉林鐵合金文化宮:原和平路21號,1953年10月建成,1200座

吉林製材廠俱樂部:原天津街41號,1978年12月建成,613座

資料取自《昌邑區志》


文中部分圖片取自互聯網及《吉林舊影》,在此向原作者致以誠摯感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