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服務器“改換門庭”,智能計算從“芯”開始

華為服務器“改換門庭”,智能計算從“芯”開始

12月21日,華為宣佈,其服務器產品線正式升級為“華為智能計算業務部”,由此,華為智能計算戰略的藍圖緩緩展開。在萬物智能的時代,假如服務器不再是服務器,那麼又該是什麼呢?

超越摩爾定律

不能再回避,摩爾定律已經步入“遲暮”。原來每18個月性能翻倍的週期已經無法滿足智能應用對算力的需求。我們不禁感嘆: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計算是人類社會永恆的需求,在摩爾定律逐漸失效後,誰能扛起牽引和支持計算力繼續提升的大旗?計算產業當前最主要的矛盾,是日益增長的計算需求與落後供給之間的矛盾。一方面,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加劇帶來了爆發式的算力需求,不僅需求量大,而且需求迥異。舉例來說,AI算力每3.5個月翻一倍,超越了摩爾定律。據估算,每年算力新增10倍才能滿足AI應用的發展,而且基於目前的技術,算力昂貴而且稀缺。如何才能彌合計算需求與落後供給之間的鴻溝?

新應用、新場景層出不窮,與之相適應,算力需求也日趨多樣化。雲、邊、端等不同場景對算力提出了完全不同的需求。比如,在雲上,需要大規模的算力來完成通用計算、雲服務和AI訓練等計算功能,高性能是必須的;在邊緣,需要本地化的算力來完成邊緣智能、多路數據實時分析和AI推理等計算功能,要求較低的功耗;在端側,需要低功耗的算力來完成單體智能、端邊雲協同等計算功能,較低的功耗、時延與更小的體積才是最理想的。

華為服務器“改換門庭”,智能計算從“芯”開始

華為智能計算業務部總裁邱隆

企業通過購買各種各樣的設備,來滿足雲計算、大數據、AI、高性能計算等不同的需求,歸根到底,還是在購買不同的算力。算力比服務器等硬件設備更能反應需求的本質。面對數字化、智能化的挑戰,與其說超越摩爾定律,不如說迴歸客戶需求和計算產業的本質。

摩爾定律的核心是性能提升,其本質是單位算力的成本優化。而整個計算產業的本質也是追求不斷提升算力和降低單位算力的成本。華為認為,唯有在技術上不斷優化和創新,通過面向人工智能應用的專用芯片來持續提升算力,才能徹底解決當前及未來計算產業面臨的巨大需求與落後供給之間的矛盾。

這一次為什麼又是華為?

既然已經找到了矛盾的癥結,那麼接下來就是用最簡單、有效的方式解決矛盾。華為智能計算戰略的推出就是在開藥方。

六十年一甲子,意味著一個輪迴。已經有六十多年發展歷史的人工智能(AI)到今天終於迎來了真正爆發的時刻。人工智能是一種新的通用目的技術,它將改變每個行業、每個組織。基於這樣的認知和判斷,華為認為,AI將成為一種基礎能力。埃森哲預測,AI市場將成指數級增長,到2020年,其市場規模將達突破4萬億美元。

與市場的高熱度形成鮮明反差的是,當前,只有4%的企業已經投資或部署了AI,約5%的智慧城市正在使用AI,只有區區2%的零售商已經投資或部署了AI,而全球AI人才的供需比僅有1%。這一切說明,AI只是剛剛起步,達到人們美好預言中的程度,任重而道遠。

不可否認的是,我們正迎來以智能技術為代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智能會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而計算,毫不誇張地說,就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石油”與“電力”。華為智能計算業務部總裁邱隆表示:“華為智能計算將結合華為的四大能力,通過芯片和技術創新,來滿足客戶期望的算力;通過普適的工程能力來滿足行業惡劣環境的部署要求;通過雲邊協同的架構和高帶寬、低延遲、無縫的網絡覆蓋,實現數據的協同和互通;通過一體化解決方案降低人工智能使用的門檻,讓AI更簡單,像使用水、電一樣便利。最終達到加速行業智能化進程,使能行業智能化再造的目標。”

華為服務器“改換門庭”,智能計算從“芯”開始

伴隨華為智能計算戰略的發佈,華為雲基於智能計算也將在AI算力、創新算力、異構算力、x86算力四個層面,實現整體算力的大幅提升,助力普惠AI快速落地。

華為的新願景是“把數字世界帶入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組織,構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可以說,這是華為智能化戰略的總綱。而華為智能計算戰略則是此總綱的細化和下沉,是具體指導計算變革如何落地的方法論。

華為智能計算戰略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而且自身有一個逐步探索和演進的過程。2017年,華為發佈“無邊界計算”,率先開啟了智能計算之門。其後,華為不斷在產品上推陳出新,構建智能計算的全品類。一方面致力於傳統服務器和基礎設施的智能化升級;另一方面,陸續推出面向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應用的新品,比如Atlas智能計算平臺、MDC移動數據中心等。在華為全聯接大會2018上,華為宣佈將量產智能芯片。從芯片到計算設備再到雲基礎設施、管理軟件,覆蓋雲邊端,華為智能計算戰略的框架逐漸清晰起來。

華為從2002年開始服務器研發到現在,16年過去了。通過持續創新、不斷加大研發力度,從客戶需求出發打造全品類計算產品線,華為已經穩穩佔據服務器市場第一陣營,年複合增長率保持在78%。華為每年堅持將銷售收入的10%~15%投入研發。在工程測試方面,華為GCTC實驗室每年投入上億美元購買測試設備,進行超過300項認證測試。在服務器產品的研發上,華為已經從跟隨進入到並跑,在智能化時代到來時,依據自己的經驗、客戶的反饋和前瞻性的判斷,制定出具有行業引領性的全面戰略規劃。

華為將服務器產品線升級為華為智能計算業務部,這是華為在計算方面綜合實力提升的表現,也說明華為的眼光是獨到和具有戰略前瞻性的,在“後摩爾時代”能夠肩負起引領計算未來變革和發展的重任。

向智能計算的躍升

需要再次重申的是,華為智能計算戰略旨在持續優化單位比特計算性價比,改變計算產業。通過芯片的研發創新,華為智能計算將從更強的計算、更快的IO、更高的能效、更高效的管理四個方面,從最底層開始全面優化單位比特計算性價比。

華為正精心佈局“2×3”的產品框架,即基於芯片的“兩大引擎”與“三大產品系列”,將通用計算升級為智能計算。兩大引擎分別是“智能加速引擎”,包括SSD硬盤、iNIC智能網卡和FPGA加速卡,以及“智能管理引擎”,包括智能軟件管理、智能自動部署、智能資產統一管理、智能故障預測和診斷和智能功耗管理五大智能管理特性。三大產品系列分為智能服務器、企業智能雲基礎設施和一系列創新的人工智能平臺。

華為IT產品線總裁侯金龍表示:“我們正在進入智能世界,計算是其核心驅動力,隨之對算力的需要也會更強,計算形態要更加豐富、更加多樣化,同時對統一架構的計算平臺也提出了巨大挑戰。正是面對這一新的形勢、新的挑戰,華為智能計算聚焦行業的智能化轉型需求,基於芯片、算法、架構等創新,攜手合作夥伴構建共贏的生態,助力行業客戶領跑數字經濟,為智能化轉型奪得先機。”

智能將改變數據中心,智能將改變所有行業,這是一個全新的開始。智能計算將無所不及。華為雲也將從“芯”開始,進入智能計算新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