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億基金引發扎堆申報潮!機構對原因諱莫如深,卻被大V洩密

200億基金引發扎堆申報潮!機構對原因諱莫如深,卻被大V洩密

上個月市場中出現了一隻募集規模超200億的債券指數基金,僅發行一天就結束了,頗為引人矚目。

此事一出,雞叔就在私下裡跟朋友聊起過,這很可能一石激起千層浪,引發其他基金公司跟風上報同類產品。

這不?話音未落,扎堆申報潮就來了。從名稱上看,各家報的產品幾乎一模一樣。

200億基金引發扎堆申報潮!機構對原因諱莫如深,卻被大V洩密

那麼為什麼有這麼多基金公司扎堆上報債券指數基金呢?

對此,中國基金報的記者專門採訪了基金公司的人士後在2018年12月11日的證券時報上刊登了《基金公司積極佈局 債券指數基金現申報潮》一文,文章中給出的“答案”主要是以下三個原因:

1. 債市走牛,現在是投資債券基金的良機,所以抓緊報產品。

2. FOF推出後,被動型的債券指數基金比主動債券基金更適合做底層標的。

3. 信用風險頻發,債券基金主動管理難度大幅提升,指數基金可以分散風險。

乍一看上去,說的都挺有道理,但是仔細一琢磨,這三個原因都禁不住推敲。

首先,如果債市走牛,主動債券基金和債券指數基金都會漲。而零售渠道銷售基金時,散戶普遍明顯喜歡買主動基金,不喜歡被動基金,主動債券基金和主動股票基金都更受青睞。因此設計成指數基金反而會對零售端的銷售不利。因此,這一理由不成立。

其次,主動債券基金與債券指數基金的費率和風格等方面的區別不像主動股票基金和股票指數基金的差異那麼大。如果FOF需要配置債券資產的話,完全可以配置主動債券基金來滿足需求。而且目前扎堆報的都是政策性金融債指數,沒有國債、信用債指數基金。因此,扎堆報產品是為了滿足FOF配置需求的說法也不成立。

再次,“信用風險頻發”這一條就更站不住腳了。本次扎堆上報的都是國開債、農發債或者政策性金融債指數,不是信用債指數。這些政策性金融債(國家開發銀行債券、農業發展銀行債券)的信用等級幾乎等於國債。這意味著,除非政府不存在了,否則這些債券違約的可能性為零。因此,分散信用風險的說法還是不成立。

200億基金引發扎堆申報潮!機構對原因諱莫如深,卻被大V洩密

真讓人捉急!

這麼多基金公司扎堆上報債券指數基金的真實原因是什麼?

雞叔這就道破玄機。首先明確一點,這麼多債券指數基金扎堆上報,滿足的絕對不是散戶的需求,而是機構的需求。

這個機構就是銀行!它有兩條非常迫切的需求。

  • 第一,避稅

根據最新政策,銀行使用自有資金買入政策性金融債(比如國開債,農發債)後,收到的債券利息收益要繳納企業所得稅。但是,如果銀行使用自有資金買了政策性金融債指數基金,那麼通過基金分紅得到收益則不用繳納企業所得稅。所以,在這筆交易中,銀行用本來準備買政策性金融債的錢過了債券指數基金一道手,把債券利息收益轉化為基金分紅收益,從而少繳納了企業所得稅。

有人可能會問了,通過債券基金交易的話又多付了一筆管理費,會不會不划算?放心,銀行不會做賠本買賣的。即使計算了管理費之後,銀行通過基金分紅避稅,還是能比不避稅時多賺50個BP,相當於0.5%,這對於百億規模的銀行資金來說,真是省了不少錢。

  • 第二,避免扣減資本淨額

根據最新的監管政策,銀行如果買的是政策性金融債、國債和地方政府債以及相關債券指數基金時,則不佔用資本淨額。但如果銀行買其他品種債券基金或主動債券基金,則要被扣減資本淨額。從這個角度來說,銀行也有動力買政策性金融債指數基金。

綜上所述,銀行買政策性金融債指數基金是為了合法合規地享受避稅和避免扣減資本淨額這雙重好處。

由於銀行財大氣粗,資金量大,基金公司們自然有充足的動力滿足銀行的需求,順便做大基金規模。

所以,就讓基金公司服務好機構啦。服務咱廣大散戶的工作就交給江湖大V雞叔來做好了!

今天咱們就聊到這。更多趣聞,關注【基金趣味說】,雞叔在這裡等你!

200億基金引發扎堆申報潮!機構對原因諱莫如深,卻被大V洩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