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懷申:一生至愛糖火燒

冯怀申:一生至爱糖火烧

馮懷申

國家高級麵點技師,中國烹飪大師,國際養生中華美食協會會員,北京市房山區老北京燒餅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中國民促會飲食文化委員會顧問,中國御膳工作委員會專家委員,中國御膳附飲食文化藝術發展中心客座教授。生於1956年,1975年參加工作,在北京東城區飲食公司隆福寺小吃店工作,拜王福玉為師,1982年在北京仿膳飯莊拜第三代御廚技藝傳承人崔寶龍為師,學習宮廷小吃。曾任北京天地一家餐飲有限公司麵點廚師長,現任老北京一碗居麵點總監。曾為中央電視臺《天天飲食》節目邀請客座大師,北京生活頻道《快樂生活一點通》節目特約嘉賓、《食全食美》欄目特約嘉賓。多次主理國內外社會各界名人的宴會。2006年被編入《北京當代名廚》一書。2007年獲得國際中華美食烹飪大賽麵點師金獎,2009年獲全國麵食大賽總冠軍。

採訪|史萊克

攝影|張洋

他 說

關於廚藝

越簡單的東西越能見功底,越是地道就越需要考究。

這活兒你只要是幹進去了,特快就進入狀態。

關於創新

得把東西為什麼好吃的原理搞清楚,用什麼設備不是關鍵。

......

READ MORE

“面真的很神奇,多一克鹼、少一點兒水,變化非常大。同樣一塊麵,我揉出來的和你揉出來的,口感肯定不一樣。隨著你的每一個動作,它都在變化。”

神奇的不僅僅是面,更是製作麵點的技藝及掌握這門技藝的人。比如做了一輩子麵點的馮懷申。作為北京市房山區老北京燒餅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最近幾年他又憑藉一個製作糖火燒的視頻,成為諸多業內同行“偷師”的對象。

親師父一句話解惑,與麵點結緣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19歲的馮懷申像他的很多同齡人一樣,從插隊的順義回城,經組織分配,進入原北京市東城區飲食服務公司(以下簡稱“東飲”)下屬的隆福寺小吃店工作。在此之前,別說餐飲業,他連“東飲”是啥都不知道,還以為是賣冰棍的。那個年代,服務行業的社會地位相對比較低,每當同學、朋友問起“分到哪裡”時,馮懷申都說:“進出口公司。”這個回答一點毛病也沒有。

起初,馮懷申確實不喜歡這行業,倒並非是因為社會地位,而是覺得廚師工作太枯燥,更何況對於一個初入廚行的小學徒來說,沒有任何成就感。上班第一天正好是元旦,快過年了,店裡忙著蒸年糕,用的是那種竹子的大籠屜,一層一層摞上去,後來需要踩著梯子上去;籠屜沒有卡槽,摞不好還會倒下來。天天登梯子、擺籠屜,他可真不想幹,“這哪叫活兒呀”。他又被安排去學烙燒餅,跟的是王福玉師傅,後來馮懷申正式磕頭拜王福玉為師。

冯怀申:一生至爱糖火烧

北京小吃拼盤

雖然服從組織分配是必須的,但馮懷申還是不想幹,覺得沒意思。王福玉師傅技藝精湛,對於麵點的分量、尺寸掌握得妙到毫巔。做一鐺燒餅需要水面三斤二兩,王師傅切一塊麵扔到秤盤上,“秤星都不帶動的”,因為分量剛剛好。馮懷申如今回憶起來自己也笑,“輪到我,怎麼也得劃個二三十刀,那分量才能準,可能也是有點成心,把師傅氣得夠嗆,把我給告到領導那裡去了”。

擅長做思想工作的領導勸他,這麼好的工作得珍惜,要好好學。要說還得是親師父王福玉,雖然沒什麼高深的文化,但說的話更實在,“大家都到工廠當工人,那鐵銷子能吃嗎?買一個燒餅要一兩糧票,買塊油餅要二兩糧票。咱們這兒呢,起碼我們做的能吃啊,又不用花錢”。這句話,馮懷申一直記得很牢,他自己也琢磨,既然幹了這行,就這麼幹吧。

“快手馮”上線,一生至愛糖火燒

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即使是在北京,隆福寺小吃店裡也幾乎全都是手工作業,不只是製作麵點,而是從團煤球生火開始,一直到點心出爐,極少使用機械設備。

這思想一通,年輕人的幹勁就上來了。馮懷申每天早早地來到單位,把爐子裡的火生好,搞完衛生,沏好茶,再把師父請出來在一旁坐定,他就開始幫師父和麵。勤奮有了,接下來就是琢磨怎麼能學好手藝。“這活兒你只要是幹進去了,特快就進入狀態了。”一個半月後,馮懷申切一塊三斤二兩的水面,也只需要一刀。

隆福寺小吃店裡的麵點有一百多個品種,每一種他都做過,“既然你要學就都得學到”,但他喜歡的還是做糖火燒。店裡給每個人的工作有定量,比如做燒餅,開始是80斤面,後來有了和麵機,增加至4袋子共200斤面。馮懷申手快,面和好之後,其他材料一切準備就緒,最後團燒餅的時候,不到3秒鐘就做好1個,所以得了“快手馮”的綽號。8小時工作制,做完就可以回家,所以他總是最先下班。

冯怀申:一生至爱糖火烧

芸豆卷

熱愛上了麵點製作,馮懷申後來又拜北京仿膳飯莊第三代御廚技藝傳承人崔寶龍為師,學習宮廷小吃。馮懷申製作的芸豆卷還上過2014年 北京APEC會議的國宴餐桌。

新的設備漸漸出現,製作麵點不再需要完全依賴手工操作。馮懷申又琢磨起來:如何用新設備做出來傳統的東西,還得是那個味?比如仿膳飯莊著名的肉末燒餅。馮懷申說:“把東西為什麼好吃的原理搞清楚,那麼你用烤箱也照樣做得好吃。”

東奔西走,在非洲做烤鴨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改革開放的大潮洶湧,餐飲業作為高度市場化的行業之一,得風氣之先,很多人主動砸了自己的鐵飯碗,到處去闖蕩。馮懷申就是北京最早那批南下淘金的名廚之一。

雖說馮懷申是麵點高手,但他並非只有這一門技術,也鑽研過炒菜,在他離京闖蕩的那些年,其實主要還是做熱菜。他的第一站是義烏的一家北京烤鴨店,純正的京味菜餚獲得了南方人的喜歡,生意非常好。之後,馮懷申陸續到過中國很多地方打工,最喜歡的是上海和江西。其中,江西九江市的一家餐廳潯陽樓,讓他現在提起來仍然覺得很懷念。

餐廳還沒裝修時馮懷申就去了,後廚的動線是他來設計的,甚至還自己手動做過一些櫃子,由於非常符合他的操作習慣,工作起來特別便捷、舒適。更何況,推開窗戶,外面就是長江,景觀極佳,在這種環境裡工作,著實令人難忘。但在潯陽樓工作這兩年,馮懷申累壞了,有大半年的時間,由於只能他親自上灶,每天都要炒一萬多元流水的菜,後期他連鍋都端不動了,也從此留下了工傷,到現在仍時不時地隱隱作痛。

在外面漂了五六年,馮懷申回到北京,陸續在一些餐廳工作,如參與過錢櫃朝陽門店的開業,但東奔西走慣了的他,心裡沒法一下子安定下來,“特不愛在北京待著,覺得特沒勁”。

冯怀申:一生至爱糖火烧

豌豆黃

這時候,一個出國的機會擺在馮懷申面前,讓他走得更遠了——到非洲加蓬共和國的一家中餐廳“中國飯店”去做主廚。原來的主廚離職之後,半年多的時間都是由同樣是中國人的副廚獨自支撐後廚,馮懷申輾轉到達後,還沒及來得歇一歇,就得把後廚接過來,因為副廚也累壞了,得休息休息。

加蓬當地人說的是法語,馮懷申語言不通,菜單也看不懂,除了他之外,前廳的服務員及後廚做雜活的都是當地人。前廳與他的溝通非常不暢,有一次點菜時,服務員學了半天鴨子叫,他才明白,原來點的是炒鴨片。馮懷申讓老闆把法語菜單翻譯成對應的中國菜名,他逐個背下來,也算掌握了一些法語,後來再沒上演過這種戲劇性的場面。

除了麵點,馮懷申外出打工時,做得最多的大概就是北京烤鴨了,即便是到了非洲也不例外,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也要上。馮懷申在當地市場上考察了半天,找到一種法國進口的鴨子,其口感、大小與北京填鴨接近,但也有很大的問題:沒腦袋沒翅膀,胸口大開膛,沒法打氣。

馮懷申琢磨了半天,拆了一個電風扇,將釺條磨成針,把鴨身上的刀口都縫好,只留個打氣口。但動作得快,因為鴨子還會漏氣,所以要提前準備好熱水、皮水,打完氣鴨子鼓起來就扔鍋裡燙好;鴨爐用的則是粵菜的燒鴨爐——一個大鐵桶,但烤出來的效果很好。和在北京的售賣方式不一樣,烤鴨不是現片的,而是提前改好刀,一隻分成四份,“賣得倍兒快”。

這個中國菜的名片之一,不僅僅於本地人來說是個難得的美味,在此工作的中國人也飽了口福,中外賓客紛紛點贊、給好評。

冯怀申:一生至爱糖火烧

驢打滾

做廚師工作,不管是在熟悉環境的國內,還是在陌生的異國,唯有“辛苦”二字是相同的。中國飯店人手少,技術活都得馮懷申和副廚兩個人做。他每天早上起來,先到一個半地下的廚房去做初加工,把蝦餃、水餃、燒餅、麵條等先做出來;忙到快中午了,再回到地面上的廚房吊湯,準備開餐。這種生活一干就是兩年。

在加蓬生活期間,馮懷申自創的一種飲食搭配是每天半瓶二鍋頭酒+兩頭大蒜,一次病也沒得過。

麵點推廣大使與“非遺”傳承人

回國之後,馮懷申的工作重心就固定在了北京。走南闖北這麼多年,做炒菜的時間要多於做麵點的時間,但他的手藝可沒丟下,且一直精進,如今又回到本行來了,相繼任北京天地一家餐飲有限公司麵點廚師長、老舍茶館麵點廚師長,近十幾年來一直任北京一碗居麵點總監、顧問,他說“我還是得做我這個‘冷門’”

讓他痛心的是,從離開隆福寺小吃店到現在迴歸麵點行當,就這麼短短的十幾年時間,一些傳統的麵點製作工藝都很少有人會做了。“因為很多店生意好,追求快節奏,沒人再照那個老規矩去做,這手藝就沒了。”並且,相對於高工資的炒菜,學麵點的更少了,後備力量匱乏。

冯怀申:一生至爱糖火烧

肉末燒餅

馮懷申一直惦記著做從前做糖火燒時學到的一項技術:摔山子。將和好的面擀成一個山字形,雙手拿起,在空中掄一圈,啪地摔到面案上,這塊面變得又長又平整;然後抹上調好的紅糖麻醬,一邊抹一邊卷,卷的過程中,還要不斷用手修整兩邊的形,這樣卷出來的燒餅層次分明且清晰,“燒餅直徑是兩寸一,層次應該是在18層以上,切開斷面像一本書”,說起關於燒餅的大數據,馮懷申張嘴就來。

但是現在很多人做這種糖火燒,不會摔山子,而是把麵糰直接擀成面片,快倒是快,但做出來的燒餅層次不行。前幾年,京城食家霍權策劃並組織拍攝了一個視頻,在這裡面,馮懷申展示了的糖火燒的每一步製作過程,並有非常詳細的解說,可以說,只要你細心揣磨了這個視頻,基本上就會做了。馮懷申說:“其實這種方法並不難掌握,只要用心的話,很快就學會了。”

近幾年,馮懷申成了電視臺裡各檔美食節目的熱門嘉賓,他特別熱愛宣傳老北京小吃的烹飪文化,向大眾、向專業人士講解傳統麵點技藝,也經常到外地去講課。2018年8月,馮懷申的新書

《小吃大藝:記憶中的老北京小吃》正式發行,入選的80種小吃均歷史悠久,兼具鄉土氣息與地域特色。看此書最宜搭配的,大概就是糖火燒了。

冯怀申:一生至爱糖火烧

Q&A

Q:同樣是師父教徒弟,您學徒時那個年代與現在有什麼不一樣?

A:從前師父並不會手把手教你,

得靠你自己觀察、學習。一般只有你做錯了,師父才會糾正你。看師父炸脆麻花時,我覺得很簡單,輪到自己炸,扔油鍋裡炸半天撈出來還是軟的。師父也不說你也不罵你,把我和的面拿起來,扔在案板上,寒磣死你。你自己就知道想辦法了。有時候師父也急,說“做油炸的東西,和麵只佔三成,油鍋裡的功夫佔七成”,這句話我永遠記得。

現在的徒弟都特聰明,要文化有文化,心靈手巧的,但不像我們那會兒學東西,那股勁兒整不出來。現在我收的徒弟沒有從“一張白紙”開始的,所以你很難改變他;但他們也很相信我,教給他們一些技藝,他們覺得“特神奇”,做出來的東西不一樣,他們心裡也挺高興的。但是你要說從頭教,那種概念肯定不一樣。

往期精彩文章

(點擊標題,即可閱讀全文)

微信又㕛叒叕改版了,很多朋友說不好找到我們的公眾號。按下方提示,給我們加顆小星星,就不會錯過精彩推送啦

,比心馮懷申:一生至愛糖火燒

冯怀申:一生至爱糖火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