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四百八十寺!關於“寺廟”,你知道多少?

今天,我們經常把寺廟當成一個詞語來使用,寺廟也成了

佛教寺院的泛稱。

但在古時候,“寺”和“廟”都是分開來說的,而在功能上兩者更是大相徑庭。


南朝四百八十寺!關於“寺廟”,你知道多少?





“寺”的本義是宦官和官吏辦公的處所。《經典釋文》中說:“寺,本亦作侍。寺人,奄人也。”

奄即宦官,後來稱太監,故“寺”最初的本義是從“侍”這一意義而來的,乃是宦官的意思。

還有一層意思指官員任職之所。《說文》雲:“寺,廷也,有法度者也。”專指宮廷的侍衛人員。


南朝四百八十寺!關於“寺廟”,你知道多少?





後來,寺也被作為官員的官署,《一切經音義》雲:“寺,治也,官舍也”;《漢書·何竝傳》雲:“凡府廷所在,皆謂之寺。”

西漢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的官署稱為“府”,九卿的官署稱之“寺”,即所謂的“三府九寺”。

其中最為著名的要數中央審判機關“大理寺”了,經常活躍於古裝電視劇中。


南朝四百八十寺!關於“寺廟”,你知道多少?





除了“大理寺”,九寺當中還有一個寺也頗為有分量,那就是“鴻臚寺”,職責是布達皇命,應對賓客,引導儀節等。

相傳東漢明帝時,天竺僧人以白馬馱經東來,最初住在洛陽“鴻臚寺”。

後來鴻臚寺改建,取名“白馬寺”(中國第一個佛寺,是當時朝廷直屬的行政機構。它的目的就是翻譯經典,再一個就是指導大眾共同修行)。

於是寺就成了僧人住所的通稱。梵語中,“寺”叫僧伽藍摩,意思是“僧眾所住的園林。”


南朝四百八十寺!關於“寺廟”,你知道多少?





隋唐以後,寺作為官署越來越少,而逐步成為中國佛教建築的專用名詞。

歷史上的佛寺,相當於現在的大學,它的目的是普及教育,教人以智慧。

佛寺裡面有藏經樓,起到了現在公共圖書館的作用。裡面不單單佛教經典,儒家道家的經典都有收藏。


南朝四百八十寺!關於“寺廟”,你知道多少?





很多讀書人,象王陽明、朱熹、范仲淹這些大儒,都曾長時間在寺院裡掛單讀書。

而且寺院定期有佛法的講座,當地老百姓都可以去聽,這是起到普及佛法的作用,也是大眾共同修行的一個場所。


南朝四百八十寺!關於“寺廟”,你知道多少?



廟在古代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而“廟”的歷史可能比“寺”更為悠久,因為它是中國人供祭祖宗神位的屋舍,故又稱為“宗廟”。

那時,對廟的規模有嚴格的等級限制。

《禮記》中說:“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太廟”是帝王的祖廟,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廟”。

漢代以後,廟逐漸與原始的神社(土地廟)混在一起,蛻變為陰曹地府控轄江山河瀆、地望城池之神社。

“人死曰鬼”,廟作為祭鬼神的場所,還常用來敕封、追諡文人武士,如文廟——孔子廟,武廟——關羽廟。

廟逐漸成為祭祀中國的一切聖賢、神靈的處所,如孔廟、武侯廟、關帝廟、嶽王廟、龍王廟、媽祖廟、山神廟、土地廟、城隍廟等。


南朝四百八十寺!關於“寺廟”,你知道多少?





中國古代,差不多每一座城池都有一個城隍廟。最著名的要數上海城隍廟,其中供奉著元末明初的“東海名士”秦裕伯。

朱元璋一句“生不為我臣,死當衛我土”,敕封秦裕伯為“顯佑伯”,稱“上海邑城隍正堂”,受百世香火供奉。

另外,皇宮的前殿也稱為廟,所以朝廷也稱為“廟堂”、“廟廊”。

如宋代著名文學家范仲淹就有名句:“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南朝四百八十寺!關於“寺廟”,你知道多少?



瞭解了“寺”和“廟”的不同,就應該明白我們去寺院其實是去學習的,解決心中疑惑的,而不是迷信求神明保佑的,當然也不可缺少了對神明的敬畏之心!

也就應該明白,去寺院並不是去從事什麼迷信活動,寺院是開啟人的智慧的地方。

就像你走在深夜的路上,一時搞不清楚方向,寺院能為你提供幾盞明燈,但真正要走下去還是要依靠你自己。

佛法叫你如何待人處世,這是經驗之談,但具體的事情需要你自己有所經歷,才能獲得更多的智慧,不為生活所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