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家族資本開路征戰海外數年,近期卻不斷遇阻,強弩之末?

近年來,李嘉誠家族大舉進攻海外市場,憑藉多年在中國積累的鉅額財富,各種吞併收購,猶如蛟龍入江,震的全球商界側面,不過目前看來力量似乎耗盡,各種問題也迎面而來。

長和澳洲收購遇阻

11月20日,長和系公司紛紛發佈公告表示,收購澳大利亞天然氣管道公司APA Group的實施協議已終止,長和系公司將不會繼續進行收購事項。理由則是,無法取得FIRB條例項下的不反對書面通知。

8月份,長和系公司發佈公告稱,該項交易是通過組建財團併成立一隻信託計劃的方式由競投公司收購APA Group。該項信託計劃生效有一項先決條件,那就是必須取得澳洲聯邦財政部長(或其代理人)就收購事項提供《1975年外國收購及合併法(聯邦)》(FIRB條例)項下的不反對書面通知。

然而,就在幾周前,澳洲財政部長弗裡登貝格(Josh Frydenberg)便已經表示其“初步觀點”是否決,因為這不符合“國家利益”。他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我得出這一觀點的基礎是,這將使我國最重要的燃氣輸送業務的國外所有權過度集中在一家公司手中。”

李嘉誠家族資本開路征戰海外數年,近期卻不斷遇阻,強弩之末?

APA Grou是澳洲最大的天然氣輸送管道商,佔據了澳大利亞56%的市場份額。如果,長和系收購了該天然氣公司,那麼將掌控澳洲近三分之二天然氣網絡,這讓澳洲政府緊張不已。最終,通過行政手段否決了該項交易。

對於投資澳洲來說,國家安全一直都是繞不過去的坎。該行政手段曾經也用在另外一家中資企業:中國鋁業身上。

會員專項文章《多家礦企再度出手海外 精準抄底還是重蹈覆轍?》提及,中鋁在2008年2月份,聯合美鋁以總價70億英鎊(140.5億美金,美鋁12億,中鋁129.5億)的價格收購了力拓12%的股份,成為了力拓最大單一股東(但不佔董事會席位)。

雖然價格從收購時的約60英鎊漲至70英鎊,但隨即趕上金融危機,股價一路跌至10英鎊。中鋁在09年時想繼續增收購力拓時,因為澳大利亞政府的行政審批干預,讓中鋁遲遲無法完成增資,最終力拓完成了自我救贖,反悔了協議(當時違約金只設置了1.95億美金,違約成本相對較低)。之後中鋁一直持有力拓股票,靠著近幾年力拓的分紅和回購,才將浮虧收窄。

長和澳洲戰績喜憂參半

早在19年前,李“超人”便率領旗下的長和系公司投資於澳洲資本市場,並且專注於公用事業投資。

長和系在1999年,便收購了澳大利亞天然氣供應商ENVESTRA的19.3%股份。同時,還完全控股了鹽業公司Cheetham Salt,該公司為澳洲最大的鹽生產商,每年可生產近60萬噸精鹽;持有澳洲通信公司Vodafone Hutchison Australia的50%股份;在2017年,澳大利亞政府批准了長江集團收購燃氣及電力分銷商杜埃特集團(Duet Group),該筆交易耗資73億澳元,是長和在澳洲當地最大手筆的投資。

李嘉誠家族資本開路征戰海外數年,近期卻不斷遇阻,強弩之末?

近20年來,李嘉誠率領的長和系在澳洲深耕多年,如果翻看長和系的投資版圖,可以發現李嘉誠更多的是投資於以英聯邦為主的國家,而且主要集中於公用事業這種能夠產生穩定現金流的公司。自2016年英國脫歐以來,長和帝國在英國的大量投資遭遇了英鎊貶值的風險。為了分散投資,長和系開始更大手筆的投資於澳洲等國。

在澳大利亞已經持有SA Power Networks、Powercor Australia、Australian Gas Networks 和CitiPower I Pty Ltd.等資產權益的長和系依舊處於快速擴張中,特別是在李澤鉅剛剛接管長和帝國希望做出一番成績的時候,中澳關係和全球貿易緊張都成為了中資企業海外投資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問題。

對澳投資驟降,中資企業另闢蹊徑

紐約時報的報道稱,自2007年起,已有相當於900億美元的中國投資流入澳大利亞,但自今年2月份,澳洲財政部已經宣佈收緊對電力和農業的投資政策。

實際上,2017年中國對澳大利亞的投資便以有所下降。根據畢馬威的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對澳投資下降一成多。2017年中國投資者在澳大利亞的投資減少了11%,從2016年的115億美元降至103億美元。當年共計完成102筆交易,交易數量大致與2016年相當。其中,已在澳大利亞有過投資的投資者完成的交易有65筆。

據畢馬威統計,下跌中的89%是基礎設施投資,從2016年的43億澳元降至2017年的4.85億澳元。此外,在石油和天然氣(下降84%)、可再生能源(下降64%)、商業房地產(下降22%)以及食品和農業(下降8%)等領域投資也出現下降。

如今,澳洲追隨美國政府一同以國家安全理由,收緊了對中國企業的投資審查,使得企業收購處處碰壁。特別是當美國政府對中興通訊實施禁運制裁後,對華為也樹立投資壁壘,基本否決了華為進入美國市場。

李嘉誠家族資本開路征戰海外數年,近期卻不斷遇阻,強弩之末?

在4G領域,華為在澳大利亞的市場份額高達55%,但澳大利亞政府卻成為第一個將華為拒之5G市場門外的國家,同樣是以國家安全為理由。時任財政部長莫里森和通訊部長Mitch Fifield發佈聯合聲明,將華為排除在5G供應商名單之外。前任總統特恩布爾在任時,對於華為參與澳洲5G建設的事情一直沒有明確發佈禁令,不過隨著其對國會控制力的減弱,以及通信部長的公開倒戈,致使華為痛失此次競標。如今,時任財政部長莫里森已經成為澳大利亞在任總統,因此,當前澳洲政府緊跟美國步伐,對中國投資依然處於收緊狀態。

不過,英國則成為了第一個接納中國5G的國家。11月22日,據美國科技媒體TelecomLead報道,中興宣佈已與英國電信公司JT Global簽署了首個5G網絡協議,測試服務計劃於2019年啟動。

在脫歐形勢並不明朗知己,投資者紛紛選擇撤出英國市場,就在這時,中國企業對英國投資正在逐漸加大。據路透社報道,名為《中英投資:在新“黃金時代”的致勝策略》白皮書指出,今年上半年英國吸引了16億美元的中國投資,超越法國和德國成為,成為繼瑞典之後,最受歡迎的歐洲國家。

因此,在澳洲投資碰壁之際,英國投資也許將成為中資企業下一個爭相進入的市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