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強對決:二戰軍事科技的較量,一不小心甩了對手幾條街!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國家實力象徵!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的慘烈性的世界戰爭,也是迄今為止科學技術最廣泛、最深入地應用於軍事領域的戰爭。各交戰國為贏得先機與主動,最大限度地縮短科學技術從實驗室到戰場的時間,使戰爭以機械化鋼鐵對抗的手段逐步取代人力、畜力的抗衡、廝殺,徹底改變了沿用千百年的武器裝備的陳舊面貌,也大大加速了戰爭的進程。

強強對決:二戰軍事科技的較量,一不小心甩了對手幾條街!

從“閃電戰”到庫爾斯克會戰:坦克的威力

二戰初期,德、意、日法西斯集團猖狂一時,顯示出較強的戰鬥力,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他們較早地看到了軍事科技對提高武器裝備先進性的重要性。出於發動侵略戰爭的需要,他們把當時最先進的軍事科技用於武器裝備的生產,從而使武器裝備現代化程度大大領先於盟國。

強強對決:二戰軍事科技的較量,一不小心甩了對手幾條街!

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失敗後,雖然其軍事發展受到《凡爾賽和約》的限制,但暗地裡仍秘密研製各種武器裝備。不僅在國內秘密研製新型重炮和坦克,而且將秘密研製海空武器裝備的地點設在國外,如在荷蘭製造潛艇,在瑞典制造飛機。到二戰爆發前,德軍已經裝備了多種新型的坦克和裝甲戰車。這保證了德軍二戰初期的“閃擊戰”一舉成功——在空軍的協同配合下,利用坦克具有高速突擊的特性,通過不停頓的突擊作戰,在對方尚未實施充分的戰爭動員時,就以“閃電”般的速度對敵重兵集團實施突擊,並一舉將其擊潰。

“德國坦克裝甲兵之父”、“閃擊英雄”,古德里安主張以坦克部隊為主,與步兵、炮兵、工程兵及偵察通信部隊等混合編成具有獨立作戰能力的裝甲師,集中使用於主要方向,既用於突破又能擴張戰果。德軍正是本著“閃擊戰”原則,依恃其坦克集團的快速進攻,橫掃歐洲,席捲北非,重創蘇聯。甚至有人認為“是古德里安用他的裝甲思想和行動,幫助希特勒改寫了世界歷史”。

強強對決:二戰軍事科技的較量,一不小心甩了對手幾條街!

坦克具有的這種高速突擊作戰能力,使德軍“閃擊戰”發揮得淋漓盡致,一時間竟橫掃大半個歐洲。然而,到戰爭的中、後期,由於軸心國部隊的軍事科技與軍工企業受到盟國部隊的沉重打擊,其武器裝備的生產能力大為下降。

相反,盟國的軍事科技則迅猛發展,特別是蘇軍有了大量的機械化裝甲部隊後,開創了以坦克為主要突擊力量的寬正面、高速度、大縱深的戰役進攻樣式,在戰略反攻和進攻時橫掃德軍如捲雲。例如,1943年蘇德戰場上發生的庫爾斯克大會戰,可以說是二戰中規模最大的“坦克肉搏戰”。雙方一次在戰場上投入的坦克和自行火炮等陸戰平臺就達7000多輛。會戰中,蘇聯紅軍擊毀德軍坦克1500餘輛,使德軍裝甲集團受到開戰以來最沉重的打擊。

蘇聯元帥和國防部長,朱可夫主張建立坦克兵團,反對按傳統的辦法將坦克分散配屬給步兵,以發揮快速突擊的作用。1939年對日哈勒欣河戰役中,他以兩個坦克旅插入日軍縱深,以較小代價幾乎全殲了日軍兩個師團。莫斯科會戰中,他第一次提出了快速集群概念並用於反攻,會戰共殲敵30餘萬。斯大林格勒會戰,他以一個坦克軍和一個機械化軍的向心突擊,合圍了33萬德軍。庫爾斯克會戰,他先以縱深防禦消耗德軍實力,然後將總預備隊的機械化兵團投入反攻,打垮了德軍的最後一次進攻,基本摧毀了德軍坦克兵團。維斯瓦河-奧得河戰役,他的坦克集團軍殲滅了德國“A”集團軍群,解放了波蘭大部分領土,隨即進入德國攻克柏林。

從“海獅”到空襲東京:航空與雷達技術

基於戰爭需要,航空技術在二戰時期得到了迅速發展,特別是空氣力學和航空技術的新發現,使許多新式作戰飛機出現在戰場上,如以活塞式發動機為動力裝置的轟炸機、戰鬥機和攻擊機得到很大發展和廣泛應用,並出現了電子對抗飛機和安裝機載雷達、可在夜間作戰的戰鬥機,從而使作戰飛機戰技性能比第一次世界大戰整整更新了一代。

強強對決:二戰軍事科技的較量,一不小心甩了對手幾條街!

1938年,德軍飛機的年產量達到5200架,成為當時世界上生產飛機最多的國家。1939年,德國又研製成功世界上第一架噴氣式飛機,標誌著航空器動力裝置的重大突破,飛機的速度得到極大的提高,這樣在二戰時期就出現了以作戰飛機為主要作戰力量遂行的獨立空中戰役。正是因為擁有強大的空中力量,希特勒制訂了企圖通過空襲英國、迫使其投降的“海獅計劃”。

而基於海、空警戒的需求,特別是炮瞄和引導攔截敵機等要求,極大地促進了英國雷達技術的發展,英國很快生產出不同種類的雷達。雷達的出現使得“超視距作戰”成為可能。正是有了雷達,英國才免遭納粹鐵蹄的踐踏。

強強對決:二戰軍事科技的較量,一不小心甩了對手幾條街!

在1940年的“不列顛空戰”中,英國就建立了一個由偵察警戒雷達、地面引導雷達、飛機截擊雷達、高炮控制雷達和探照燈雷達等20多個地面雷達站組成的雷達網,有效地遏制了德國空軍的空襲,使德軍企圖通過空襲轟炸就迫使英國屈服的夢想完全落空。空戰期間,英國共損失作戰飛機915架,但納粹德國喪失飛機1733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開戰以來第一次嚴重受挫。

戰爭後期,盟軍各種新型護航艦艇的出現,雷達、聲納、高頻測向儀等探測設備的改良以及刺蝟彈等先進反潛武備的廣泛應用,使從發現德國潛艇到將其擊毀的整個過程變得迅速而有效。從1943年初開始,曾經幾乎使英國的商船航運瀕臨崩潰的德國潛艇部隊在大西洋水域的優勢已不復存在。

隨著戰爭的發展,盟國空軍飛機的數量和質量都逐漸超過了軸心國空軍。在徹底摧毀德國的柏林會戰中,蘇聯空軍動用了7500架飛機對柏林進行了猛烈轟炸,加速了法西斯德國的滅亡。在亞洲戰場,美國B-29轟炸機在對日作戰中戰果累累,東京和日本全境都如同陷進了地獄。應該說,是B-29加速了太平洋戰爭的進程。

從珍珠港襲擊到萊特灣大海戰:航母的轉折點

航母技術產生於一戰末期,但卻是在二戰時期發揮了前所未有的作用,並取代了有攻無防的戰列艦成為海軍的主力戰艦。

世界上第一艘按航母設計的戰艦是英國“競技神”號,但一戰遲緩了“競技神”號的工程進度。日本“鳳翔”號雖然設計晚於“競技神”,但比英艦提早一年下水,搶走了世界第一的桂冠——1922年,日本建成世界上第一艘航母“鳳翔”號。至二戰前夕,日本的航母數量就達到10艘,而當時美、英兩國各為7艘。

強強對決:二戰軍事科技的較量,一不小心甩了對手幾條街!

由於美、英奉行的是“鉅艦大炮主義”的傳統思想,僅將航母當作海軍的一種輔助兵力使用。因此,日本的航母性能質量遠超美、英,可用於偵察、防空、轟炸、魚雷攻擊、校正艦炮射擊等。

1942年12月7日,日本海軍以6艘航母為主力成功偷襲珍珠港,重創美國太平洋艦隊。遭此重創後,美國改變了以航母為輔助兵力的陳舊思維,加快發展各種類型的航空母艦,大批新型航空母艦相繼建成並裝備部隊。在太平洋戰場後來發生的各種規模海戰中,航母給海軍航空兵注入了機動性、持久力和攻擊力,使盟國海軍從日本艦隊手中奪取了太平洋的控制權,確保了盟軍部隊以排山倒海之勢直逼日本本土。

強強對決:二戰軍事科技的較量,一不小心甩了對手幾條街!

——珊瑚海海戰。

1942年4月末,日軍派出有“翔鶴”、“瑞鶴”、“祥鳳”三艘航母在內的兩支機動部隊企圖控制珊瑚海,切斷美澳之間的海上航線。美軍太平洋戰區總司令尼米茲海軍上將派出由“約克城”、“列剋星敦”號兩艘航母、八艘巡洋艦、13艘驅逐艦組成的特混編隊,阻止日軍南進。雙方的損失是:日軍“祥鳳”號被擊沉,“翔鶴”號被擊傷、損失飛機77架,傷亡1047人;美軍“列剋星敦”號被擊沉,“約克城”號受重創,損失飛機66架,傷亡543人。

——中途島海戰。

強強對決:二戰軍事科技的較量,一不小心甩了對手幾條街!

1942年6月初,日本海軍聯合艦隊與美軍太平洋艦隊在中途島進行海戰。日本海軍幾乎傾巢而出,參戰艦船達200餘艘,其中航母八艘(艦載機400餘架)、戰列艦11艘、巡洋艦22艘、驅逐艦65艘、潛艇21艘以及輔助船隊等,編成六個編隊,由聯合艦隊總司令山本五十六海軍上將統一指揮。此戰,美軍僅以損失一艘航母和130架飛機的代價,取得了擊沉日軍四艘航母和擊毀332架飛機的輝煌戰績,徹底扭轉了太平洋戰場上美軍的被動局面。

——萊特灣大海戰。

萊特灣大海戰是世界海戰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海戰,也是太平洋戰爭中最後一次大海戰。日本海軍在這次海戰中遭到了慘敗,共損失航母四艘、戰列艦、巡洋艦、驅逐艦和潛艇29艘,艦載機100架、死亡1萬人;美軍損失航母三艘、驅逐艦三艘,艦載機150架,死亡1500人。日本海軍從此喪失了大規模海戰的能力。

未能物盡其用的導彈

二戰時期,有些軍事技術是為適應戰爭需求而產生的。如雷達和導彈技術。20世紀30年代末,德國開始火箭、導彈技術的研究,並建立了較大規模的生產基地,1939年發射了A-1、A-2、A-31導彈,並很快將研製這種小型導彈的技術應用到V-1導彈和V-2導彈上。這兩種導彈是現代巡航導彈和彈道導彈的鼻祖。

強強對決:二戰軍事科技的較量,一不小心甩了對手幾條街!

在1944年6—9月,德國用它們襲擊了英國倫敦,讓英國人吃盡了苦頭。“V-1”為巡航式導彈。飛行速度慢、彈道低、精度差。德軍從被其佔領的比利時、荷蘭、法國等地向倫敦及英國北部的重要城市發射8070枚導彈,其中有500多枚在發射架上就爆炸,近半數被英軍的飛機或高炮攔截掉,實際命中率僅有30%左右。“V-2”為彈道式導彈。“V-2”與眾不同的呼嘯聲、巨大的破壞力以及對這種新奇武器的未知,給倫敦居民帶來了心理恐懼,使得盟軍大為震驚。此後,摧毀德軍的導彈工廠和發射陣地便成了盟軍的一項重要任務。

二戰後期,德國還研製了“萊茵女兒”等幾種地空導彈,以及X-7反坦克導彈和X-4有線制導空空導彈,所幸均未投入作戰使用。

戰後,導彈作為一種新式武器的出現,已引起當時各國的興趣和重視。德國戰敗後,其導彈技術和導彈研究人員大部分被原蘇聯和美國等所擁有,並開始加緊對導彈的理論研究和實際製造,從而揭開了世界導彈的發展序幕。

核武器:給二戰畫上句號

核武器是軍事科技在二戰後期產生的最新成果並被迅速應用到戰爭中的一個突出例子。原子彈幾乎是伴隨二戰而生。

1938年12月,德國化學家哈恩和物理學家斯特拉斯曼發現鈾原子核裂變現象。在1939年以前,德國的核技術基本上是超過美、英的,然而由於希特勒熱衷於歐洲戰場上的大規模“閃擊戰”,德國核武器研究起步不久便落後於美、英。

1939年4月,納粹德國將6名原子物理學家召至柏林,決定開始製造能控制利用鈾的裝置。同年夏天,德國禁止在其佔領下的捷克出口鈾礦石,並對有關鈾的消息進行嚴格的新聞封鎖。9月26日德國軍備規劃局鈾學會,並進行代號為“U計劃”研製核武器計劃。

在得知德國開始研製原子彈的消息後,美國陸軍部成立了代號為“阿爾索斯”的秘密行動小組,專門收集其他國家研製原子彈的情報。1943年2月,“阿爾索斯”發現了德國在挪威建立年產1500千克重水的生產工廠,立即在挪威抵抗組織的配合下,派出六人行動小組將工廠破壞。當發現該工廠修復後,美軍又出動400架次轟炸機進行猛烈空襲,將該工廠徹底摧毀。於此同時英國特別行動執行局特工破壞了運載重水的德國“海德”號運輸船,全部1100千克重水隨船沉沒。1944年6月,“阿爾索斯”又發現德國在法國北部一小鎮建立了研製基地,隨即派出突擊分隊一舉破壞了基地設施,並將兩名奧地利籍的科學家帶回英國。因此,德國始終沒能在戰爭期間製造出原子彈。

強強對決:二戰軍事科技的較量,一不小心甩了對手幾條街!

在實施“阿爾索斯”的秘密行動同時,美國政府制定了“曼哈頓工程”。為完成這一工程,美國動用了60萬名工程技術人員,投資達200億美元,歷時三年多,終於在德國敗亡之後、日本垂死掙扎之際的1945年7月16日成功地爆炸第一顆原子彈。

強強對決:二戰軍事科技的較量,一不小心甩了對手幾條街!

1945年8月6、9日,美國分別向日本的廣島、長崎投擲了最新研製成功的原子彈“小男孩”和“胖子”,使兩座城市傾刻間化為一片焦熱的火海。原子彈的殺傷力令整個世界震驚。原子彈的投放,迫使天皇裕仁於8月15日宣佈日本無條件投降。1945年9月2日,麥克阿瑟將軍代表盟軍接受了日本的投降。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戰徹底結束,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取得最終的勝利。

二戰勝利已經74年了。我們再一次回顧軍事科技在二戰中的地位與作用,對於我們倡導新軍事革命的今天,仍有重大現實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