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怎樣評價李鴻章的?

漠北扶蘇


李鴻章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人物。他在就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期間,幾乎處於左右朝局的地位。我國資產階級歷史學的創始人梁啟超早在七十年前就指出:“四十年來,中國大事,幾無一不與李鴻章有關係。……讀中國近世史者勢不得不口李鴻章”(《四十年來中國大事記》)。《清史稿》也說他“獨立國事數十年,內政外交,常以一人當其衝,……近世所未有也”。但是,與李鴻章的地位和影響相比,史學界對他的研究是不夠的。長期以來,人們只論及他對內如何鎮壓太平天國革命,對外如何簽訂不平等條約,而對他的其他活動或者避而不談,或語焉不詳。因此,一提到李鴻章,人們自然要說他是劊子手和賣國賊。顯然,這樣評價歷史人物是有失全面的。

毋庸置疑,對李鴻章鎮壓農民起義和經手簽訂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的劣跡,加以抨擊和批判是理所應當的。但在抨擊和批判的同時,也需進一步作出階級的、歷史的說明。必須指出,就鎮壓農民起義而言,這是他的階級地位所決定的。許多歷史事實告訴我們,在敵視人民這一點上,一切封建統治者是沒有什麼本質區別的。被後人譽為民族英雄的岳飛和史可法,在階級矛盾激化時,都曾主張並執行了鎮壓農民的政策。近代史上的林則徐,在鴉片戰爭中雖是個抗擊外國侵略的英雄,但為了絞殺太平天國革命,他竟不顧病體之難,還以當年出戍時“苟利國家生死外,豈因禍福避趨之”的詞句勉勵自己,做了第一任“剿匪總司令”。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著名思想家魏源,當太平軍危及到他的階級利益時,也在江蘇高郵舉辦團練,直接參預鎮壓活動。地主階級士大夫是這樣,資產階級維新派代表人物何嘗不是如此。馬建忠百般仇視太平軍,目之為,“殘忍嗜殺”的“流寇”。戊戌維新運動的領袖康有為,也時刻提醒統治者要防止農民揭竿而起,把自己置於農民起義的對立面。由此可見,不獨李鴻章一人採取了與人民為敵的態度,包括那些曾在歷史上有過功績,而且被後人加以肯定的進步人物,在階級矛盾激化時,統統都是站在勞動群眾的對立面的。既然如此,對身為清朝大官僚的李鴻章的評價,何能因為他有過鎮壓革命的“政歷問題”而一錘定音呢。

關於他經手簽訂不平等條約之事,也應作出具體分析。不可否認,李鴻章代表清政府與外國列強簽訂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民族災難。它 “將中國生計一網打盡”,“自古取之國,無此酷毒者。”(譚嗣同語)“吾人積憤於國恥,痛恨於和議,而以怨毒集於李之一人”,是可以理解的,但義憤畢竟不能代替科學的歷史分析。如若對當時的實際情形作些具體的考察,就會得出其責任並不專在李鴻章一人的結論。從簽訂《馬關條約》來說,甲午戰爭時,恰逢西太后六旬大壽,這個抱定“寧亡外夷,不給家奴”的清廷主宰者即主張從速和解了事,以免影響她的慶典。事實表明,這種“議和”的主謀者是西太后。同時,還不應忽視這樣的一個歷史事實,那就是,這次“議和”是在清政府全面戰敗的情況下進行的。顯而易見,在敵人炮口下的“議和”,清政府無論派誰為“議和”代表,都不可能改變戰敗受辱的地位。由此可見,《馬關條約》的最後簽訂,李鴻章雖有其不容推卸的責任,但這筆爛賬卻不能統統算在他個人的頭上。此後,經李鴻章之手簽訂的另一個重大的賣國條約《辛丑條約》,從清政府方面來說,更是由西太后一手造成的惡果。

如果說,李鴻章一生的主要行跡僅僅侷限於對內鎮壓太平天國革命和對外簽訂不平等條約,那麼,他理所應當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但問題是,他一生有三十多年時間從事於對近代中國社會產生過重大影響的洋務運動,而且他還是這一運動的創始人、組織者和領導者。因此要全面、正確地評價李鴻章,不探討他在洋務運動中的作用是不行的。

洋務運動究竟是進步的還是反動的?史學界迄今尚無定論。對於這個問題,筆者認為,儘管這次運動的出發點是給行將滅亡的清王朝“補葺”,但就它的某些措施而言,在客觀上卻是順應歷史潮流發展的。因而,作為這一運動的創始人、組織者和領導者的李鴻章也就充當了社會發展的不自覺的工具。


監利市百姓之聲


聽人說:李鴻章也是替人‘背了黑鍋’?


冰柔共濟


許多國人對李鴻章的印象,來自鄧小平對撒切爾夫人的談話:“中國如果不按時收回香港,

中國政府就成了晚晴政府,我們就成了李鴻章。”這句話很厲害,“李鴻章是賣國賊”,幾乎成了大眾印象。然而翻開歷史,從100年前的塵封史料中,撥雲見日,我們可以讀出很不一樣的李鴻章。

李鴻章個子很高,有1.78米,身材勻稱,儀表堂堂。上圖與兩個洋人站在一起,絲毫不落下風。跟日本人打交道,除了國力孱弱以外,日本人對他評價甚高,帶著幾分敬意,可以從多處史料得到證實。

美國共和黨人,1868年當選總統的格蘭特稱李鴻章為當時世界上四大偉人之首,與英國首相本傑明·迪斯雷利,法國總理甘必大,德國宰相俾斯麥齊名。這可不是鬧著玩的,當時美國的國力已經是世界第一了。格蘭特送給李鴻章的手杖,他用了幾十年。1896年訪問美國的時候,李鴻章知道自己時日無多,不但親自前去格蘭特墓地祭奠這位老朋友,還親手將手杖還給了格蘭特夫人,可謂是有情有義。圖為李鴻章1879年和格蘭特在天津。

李鴻章的先祖本姓許,從江西湖口遷至安徽省廬州府合肥縣(今合肥市)。道光三年正月初五日(1823年2月15日),李鴻章出生於合肥縣磨店鄉,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大哥李瀚章後來也官至總督。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李鴻章在廬州府學被選為優貢,聽父親命進京鄉試。當年做詩《入都》雲:

丈夫隻手把吳鉤,意氣高於百尺樓。

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慾封侯。

出山志在登鰲頂,何日身才入鳳池?

倘無駟馬高車日,誓不重回故里車。

時20歲的翩翩美少年,腹有詩書,意氣風發,頗有做一番事業的豪情壯志。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二十四歲的李鴻章中進士,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同時,受業曾國藩門下,講求經世致用之學。

咸豐三年(1853年),太平軍從廣西克湖南,自武漢順江東下攻破安慶。咸豐帝詔工部左侍郎呂賢基前往安徽,辦理團練。呂以李鴻章是安徽人,熟悉鄉情,奏請隨營幫辦一切。同年底太平軍破舒城,呂賢基自殺殉國。次年一月,安徽巡撫江忠源因廬州城破自盡,李鴻章投入新任巡撫福濟幕下,多次領兵與太平軍作戰,官至道臺。

咸豐十年(1860年),李鴻章統帶淮揚水師。湘軍佔領安慶後,被曾國藩奏薦“才可大用”,命回合肥一帶募勇。同治元年(1862年),曾國藩以上海為“籌餉膏腴之地”,命淮勇乘英國輪船以中立國名義通過太平軍控制的江寧長江江面抵達上海,自成一軍,是為淮軍。又經曾國藩推薦任江蘇巡撫,在掌握地方實權後,大力擴軍,採用西方新式槍炮,成為清軍中裝備精良的一支地方武裝。李鴻章與湘軍一起剿滅太平天國,後幾乎獨立平捻軍,可謂戰功不小。

同治九年(1870年),民間誣指外國修女以育嬰堂為幌子,實則綁架殺死孩童作為藥材之用。被蠱惑的民眾打死法國駐天津領事豐大業,以兇殘手法殺死了10名修女(被剝光衣服強姦、挖眼割乳,後被燒死)。直隸總督曾國藩查案認為民眾未核實便兇殘殺人,責任在民眾,判處死16人,被大量官民指責為“曾國賊”。李鴻章受命接任直隸總督,後兼北洋大臣。此後三十年,李鴻章推行洋務運動,總理外交事務,興辦北洋水師,成為權傾一時的晚清重臣。

同治十一年(1872年),朝中多有重臣建議停止製造輪船,認為多有耗費。李鴻章據理力爭,在《複議製造輪船未可裁撤折

》中言:

“臣竊惟歐洲諸國,百十年來,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國,闖入邊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載,亙古所末通,無不款關而求互市。我皇上如天之度,概與立約通商,以牢籠之,合地球東西南朔九萬里之遙,胥聚於中 國,此三千餘年一大變局也。

史學家多以此折為晚晴最重要文獻,推崇李鴻章目光如炬,洞悉國家安危與民族前途。

這個摺子是洋務運動中期,面臨眾多反對時很關鍵的文章,促使清廷繼續推進洋務運動當然由於國家整個體系還是自上而下的威權體制,政治改革和教育改革並沒有同步進行,光是師夷長技以制夷遠不足以改變國運。

現代史學家芮瑪麗所著《同治中興》雲:“不但一個王朝,而且一個文明看來已經崩潰了,但由於19世紀60年代的一些傑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們終於死裡求生,再延續了60年。”而李鴻章正是這些傑出人物的代表。

自1860年至1894年,中國經過洋務運動和短暫的戰爭間隙,居然經濟大踏步發展,北洋水師也被視為亞洲第一,中國的國力更有恢復以往的良好趨勢。但此時雖然數字漂亮,但中國和日本的明治維新,還不是一個重量級的革新。德國首相俾斯麥的孫女回憶,俾斯麥曾斷言將來亞洲霸主必為日本。“清國人來諮詢必問如何買到便宜又好用的戰艦和武器,其他都不關心;而日本人不但對買軍艦很關心,還仔細研究他們的制度和文化,瞭解德國的教育普及狀況。”

日本人對朝鮮覬覦已久,雖然十年前(1885年),袁世凱勇猛異常的帶著槍衝進朝鮮皇宮,將日本大使趕走,但日本人對於朝鮮的滲透一直沒有停止。甲午戰爭前,清朝清流派更是群情激昂要求與日本決一雌雄,清朝認為歐美人欺負我們也就算了,日本人彈丸小國,怎麼也敢侵犯我大清國的國威,必定要與之一戰,朝中也許只有李鴻章知道日本人的國力,清朝並不一定能戰而勝之,而且北洋水師已經六年沒有購進新戰艦了。然日本步步緊逼,李鴻章本想讓俄國人從中調停,被日本人識破,私下與俄談判,令其退出,李鴻章再下決心一戰,準備就不很充分了(當然,準備充分也會輸)。甲午戰爭的結局大家都很清楚,這裡就不一一贅述了,李鴻章大哭一場,憤從心來,幾十年傾心打造的北洋水師,灰飛煙滅。他也深知,日本人對中國的侵略和掠奪,肯定比歐美人更甚,果然,清朝派去日本講和的兩路人馬都被以不夠資格不夠誠意退回。朝廷只能電令李鴻章進京商議與日本講和要事,明擺著就是準備讓李鴻章去日本議和了。

72歲的李鴻章只能啟程前往北京,他自己想好了此去必定前途難測,毀謗滿天下,向朝廷提了幾點要求,一是請帝師戶部尚書翁同龢同去議和(翁是朝廷信任之人),翁同龢一反戰前一定要戰的態度,堅稱身體不佳難以赴命。二是李鴻章知道割地求和,茲事體大,要朝廷想好條件,當時猜測日本可能會要求臺灣和東北,最後朝廷決定如果日本一定要,這兩個地方都可以給日本。所以說李鴻章是賣國賊有失公允,因為去日本之前,早已和朝廷商量好了議和條件。三是基本確定了賠款的底線---2億兩白銀。

一些截取72歲已愈古稀之齡的李鴻章和年富力強五十出頭的伊藤博文,在談判中的一些交鋒片段來回顧這段令人心酸的歷史吧。

1、伊藤博文:貴國的委任狀,行文挺好,就是缺了光緒皇帝的簽名。

李鴻章:我國風俗與外國不同,我們用個人蓋章,效力與簽名一樣。

伊藤博文:這次我就不較真了,但是貴國既然誠意與外國交好,為何不按照國際慣例辦事(指簽名)?

李鴻章:我國皇帝從來不親筆簽名的,我也不好強求皇帝簽名。

伊藤以光緒沒有使用國際通行的簽名敲打中國沒有和世界接軌,李鴻章以慣例回應,雖有些尷尬,也沒有失分。

2、李鴻章:那時候聽到您說這個,很佩服,也佩服您推動日本改革,使日本成為今天這樣,但我中國的事情,受舊俗牽絆,未能如願以償,當時您勸我說中國地大人多,改革應以漸進為宜,轉眼間十年了,我國還是老樣子,我很抱歉,心有餘而力不足啊,貴國日本的軍隊,以西式練兵,兵精馬壯,內政各項也日新月盛,這次我去北京和很多同僚聊天,也說到我國必須要變法才能自立啊。

伊藤博文:天助有德之人,如果貴國銳意奮發,老天一定會幫你們的,老天對待世人都是平等的,關鍵在於各國要自強。

李鴻章:我今年 73 歲了,真沒想到在這裡和貴大臣重逢,您年富力強,精力充沛,逍遙自在啊。

伊藤博文:日本人不像中國人那麼容易治理。而且日本有國會,辦事很棘手。

李鴻章:貴國的國會,相當於我國的都察院。(這個差別就大了,完全兩回事,而李鴻章已經是清廷最有見地的官員了,可見兩國之差距)

這段對話可看出當時的處境,甲午戰敗,日本揚言要打入北京,清廷一片恐慌,城下之盟。李鴻章以兩個亞洲大國還是要和平,雖然無力,但憑他72歲的長者身份,倒也令伊藤只能聽著。李鴻章羨慕了伊藤的做事環境,伊藤表示天助有德之人,委婉的表示了日本的制度更符合德性,更有生命力。轉眼十年,中日兩國從國力相當,到相距甚遠,其中奧妙,豈是一場海戰所能包含的。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時年54歲。

第三輪談判(公曆1895年3月24日)

伊藤博文:我們招聘朝鮮人做挑夫,他們都不肯幹,我軍現在攻打臺灣了,不知道臺灣人的品性怎樣?

李鴻章:臺灣主要是潮州、漳州、泉州的移民,最為強悍。

李鴻章:生番大概佔 60%,其餘都是移民,您提及臺灣,是想永久佔據臺灣吧, 難怪您不願停戰了,但是我想英國是不會甘心你們佔據臺灣的,我之前跟你說過,和平條款不要牽涉他國的利益,就是這個意思,如果我們守不住臺灣,又怎樣呢。

伊藤博文:對中國有害的,未必一定對英國有害。

李鴻章:你們倘若佔了臺灣,就與英國治下的香港為鄰。

伊藤博文:我們兩國打仗是我們的事,與第三國無關。

李鴻章:我聽說了,英國不願意別國佔領臺灣。伊藤博文:貴國如果將臺灣送給別國,別國肯定笑納的。

李鴻章:我國已經在臺灣設置了行省,不可能送給他國的。

清廷早想到日本要臺灣,伊藤先提臺灣,李鴻章嚴詞拒絕,畢竟剛立了行省,而且臺灣遠離大陸,分割出去將來很難處理,可惜日本人早把臺灣作為預定目標。

當天 3 月 24 日散會之後,李鴻章在返回住所途中,遭到日本憤青小山六之助的槍擊,昏迷後經救治甦醒,竟然昂首走回住處,令人欽佩之至。後住院治療,當時令國際輿論譁然,日本朝野都對冒失的刺客氣憤不已,日本皇室慌忙安排醫治並慰問,因此下一次談判已經是 4 月 10 日,李鴻章身體康復之後。

在李鴻章養傷期間,伊藤博文和李鴻章通過文書來往,伊藤開價賠款三億兩,李鴻章還價一億兩,此輪談判,伊藤博文再還價二億兩,並且聲明不能再降,主要原因是伊藤博文破譯了中方代表團的電報密碼,已經掌握了中方的底線,而中方的底線正是二億兩,此時李鴻章全然不知自己的電報被破譯,仍然試圖垂死掙扎。


李鴻章:我國割讓給俄國的土地,其實是少數民族的邊疆地帶,不但荒涼貧瘠,而且人煙稀少,臺灣不同,我國在臺灣已經設置了行政省份,人煙稠密,二者根本不能相比。

伊藤博文:任何一寸土地,都是你們皇帝的土地,根本不分什麼荒涼與繁榮。

李鴻章:你這樣是不是欺負我老了、分不清世間事物的區別了?

伊藤博文:哪裡?你談起這個話題,我不能不作答。

李鴻章:總之,現在就是三件事:1、二億兩白銀太貴,請您減一些;2、營口不能割讓;3、臺灣也不能割讓。

伊藤博文:這樣就算我們兩人意見不合了,我今天將改訂之後的條款交給貴方審閱,能減的就這麼多了,時間倉促,不能再折騰了,如果貴方能答應就好,如果不能答應,那麼我就當作你們拒絕和平條約了。

仗打敗了,沒法談啊。二戰勝利了,不要日本賠錢也就算了,居然沒要求日本歸還這次的賠款,也不知道蔣介石是怎麼想的。

嗚呼哀哉,我看這份談判實錄的時候,想著72歲的李鴻章,眼淚控制不住了!

當然對李鴻章也有很大負面的評價,比如收過俄國的賄賂,比如對外太軟弱。受賄賂一事沒有查證,對外太軟弱的說法是站著說話不腰疼啊。

我基本同意梁啟超的評價:“敬李鴻章之才,惜李鴻章之識,悲李鴻章之遇。”

看看當前中國的外交處境,我想加上一句:今天的人們仍然需要好好研究研究李鴻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