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上马甲照样认识你——解码北控换大股东迷局


穿上马甲照样认识你——解码北控换大股东迷局



中国足球的2019年,注定从不平凡中起步。

自媒体“21世纪体育”披露,北体大足球运动学院将取代北控,成为北控足球俱乐部的大股东。足球俱乐部股东更迭司空见惯,但此次变更非比寻常,堪称爆炸性消息。

此前江湖传言,“国家体育总局买下北控用国足集训队征战中甲”。新爆出来的消息并不是对之前传言的否认,反而为“国足集训队打联赛”这一动议落地提供了合理的出口。

经过多方消息相互印证,这一消息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即将落下实锤。看起来,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领导上”让国足集训队打联赛的决心了。

北控想放手



穿上马甲照样认识你——解码北控换大股东迷局



2018年上半年,北控集团“换帅”,田振清接替王东出任党委书记、董事长。据了解,王东是资深篮球迷、足球迷。他去职之后,北控在体育领域的投资前景变得微妙。

过去几个赛季,北控足球俱乐部未能完成冲超大业。北控集团经历换帅之后,投资足球方面意兴阑珊。但是,作为国有企业,北控集团在处理足球俱乐部股权不能恣意妄为。在这个经济的寒冬,寻找接盘侠并不容易。

北体大足球运动学院挺身而出,解了北控的燃眉之急。北体大足球运动学院全称为北京体育大学中国足球运动学院,是以培养高水平足球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三员”为重点的国家级足球专项学院。

从行政关系上,北体大足球运动学院隶属于北京体育大学,而后者是国家体育总局的直属单位。换言之,北体大足球运动学院收购北控足球俱乐部股份,不会涉及国有资产流失,属于“国家队”之间的内部交流。

对于北控来说,这一股权更迭所遇到的行政障碍更低。北体大足球运动学院的入局,则为国家集训队征战中甲扫清了障碍。

一招资本妙棋



穿上马甲照样认识你——解码北控换大股东迷局



2018年世界杯期间,江湖盛传国足将打中超联赛。这一消息甫一传出,就遭受到了猛烈抨击。放眼世界足坛,这样的提议闻所未闻,令人匪夷所思。

在如潮的批评声中,国足踢中超的消息最终不了了之。但去年年底先后进行军训的两支国足集训队,其未来令人捉摸不透。外界普遍认为,国足集训队将远赴海外进行拉练。他们征战联赛缺乏现实基础。

“领导上”不会被困难所击倒。入股北控这一出招,凌厉且锋芒毕露。从资本层面来说,这是一招妙棋,手段非常高明。

强行用行政指令来干预联赛的进行,不仅会为球迷千夫所指,也势必受到其他投资人的抵制。通过资本层面的运作,规避了行政指令所带来的风险,最大程度降低了外界的阻力。

而且,北体大足球运动学院运作职业化俱乐部有前例可循。它入股后的北控俱乐部性质上与北理工足球队并无二致。

从资本层面和法理层面,这样一支全新的北控足球俱乐部都没有太多可指摘之处。“领导上”的智囊团里有高人,走曲线救国路线,所有问题迎刃而解。

伦理问题仍旧无解



穿上马甲照样认识你——解码北控换大股东迷局



即便不涉及国足集训队打中甲,单单北体大足球运动学院入股北控俱乐部所牵扯到的伦理问题就剪不断、理还乱。

北体大足球运动学院入股后的北控俱乐部,与北理工有着天壤之别。北京理工大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而北京体育大学则是国家体育总局直属。

名义上,中超联赛的主管单位中国足协是拥有独立发展、独立管理、独立监督的单项体育协会。可众所周知,中国足协与国家体育总局仍旧有着复杂的亲密关系。中国足协党委书记杜兆才,同时也是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

中超联赛与北体大足球运动学院之间的关系就像曹操和夏侯惇。看起来,两家并不同姓,但却有血缘关系。

一旦这一收购计划成真,未来的北控俱乐部就有了黄马褂罩体。联赛的公正公平性无法保证。对于其他投资人而言,自然是不公平的。

假如国家集训队身披北控战袍征战中甲联赛,所引发的伦理问题就更多了。现在与北控有合同的球员何去何从?国足集训队队员的薪酬谁来承担?如何补偿他们离去给母队带来的损失?当他们在中甲赛场,或者足协杯遇到母队时,能不能上场?上场之后应不应该拼尽全力?这支队伍要不要请外援?

问题多到一箩筐都装不下。

剑走偏锋等于缘木求鱼



穿上马甲照样认识你——解码北控换大股东迷局



再回到初衷的话题。不可否认,足协希望用国家集训队打联赛的初衷是好的,想要藉此来提升国家队的水平。在足协的如意算盘中,国字号队伍通过实战得到锻炼,在东京奥运会和卡塔尔世界杯预选赛中更具竞争力。

就像全天下的父母都觉得打孩子是为了孩子好一样,方法不对往往会适得其反。这基本上等同于缘木求鱼。如果长时间集训有用的话,中国足球早就冲出亚洲七八回了。

这些国脚长期在一起集训、比赛,能够提升配合的默契度。但足球场上,真正的决定因素在于天赋、技战术素养。这些并不是通过苦练或者多打比赛就能得到显著提升的。何况,长时间集中则会滋长负面情绪,诱发更多队内矛盾。

一个再浅显不过的道理:如果国字号打联赛有效果的话,为何在世界足坛无先例可循?

国字号打联赛更大的隐忧并不是足球水平无法实现飞升,而是对于职业化体系的破坏。无论是中超联赛,还是中甲联赛,都是职业化联赛,应该遵循职业规律,对于投资人给予充分的尊重。

当下的经济环境并不理想,很多投资人自顾不暇,对于足球的热情在减退。深圳雷曼人人、宁夏山屿海、保定容大纷纷“弃船”,已经释放出了强有力的信号。当中国足坛职业化的根基出现了松动,大厦的安全都需要打上问号。

作为主管机构,这个时候更应该坚定走职业化路线,给投资人吃定心丸。打政策的擦边球,为非职业化的举动创造落地的平台,这一系列组合拳看似华丽,但也有可能自断筋脉。

多年前,赵本上在春晚小品中有一句经典台词——“穿上马甲照样认识你”。不管手段如何高明,也遮掩不住那颗司马昭之心。

中国足球的发展这条路上,没有捷径可寻,遵从足球的基本规律才能种豆得豆。否则的话,必将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望“领导上”三思而后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