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德國士兵的戰爭回憶錄:炮擊塞瓦斯托波爾

原著 :[德]戈特洛布•H•比德曼 [美]德里克•S•贊布羅 著

譯者 :小小冰人

一個德國士兵的戰爭回憶錄:炮擊塞瓦斯托波爾

對塞瓦斯托波爾要塞發起突擊前,步兵部隊進入他們的陣地。

1942年6月初,第132步兵師面臨著迄今為止戰爭中最為艱鉅的挑戰。自近期的冬季戰役以來,敵人一直忙著進行準備工作,並強化其防禦,他們調來了裝備一新的新銳力量,以加強守衛克里木半島期間遭受到慘重損失的部隊。蘇聯人從美國獲得了大量援助物資,大批軍用物品通過海路運入他們的集結區。

塞瓦斯托波爾是一個複雜的防禦體系,對德國第11集團軍來說,奪取這座要塞勢在必行。俄國人仍控制著這座要塞,目的是將德國軍隊牽制在克里木,而這些部隊此刻正是東線戰場其他地區所急需的。奪取塞瓦斯托波爾的行動不僅不能放棄,反而必須加以執行,因為俄國人會把這裡當作一個橋頭堡,從這裡發起攻勢,深入到烏克蘭。一旦他們深深地插入到烏克蘭境內,他們就能突破德軍右翼,並有可能將深深推進至東部的數個集團軍的生命線切斷。

利用他們的黑海艦隊,俄國人早已完全控制了這片區域;只要德國軍隊仍留在這片地帶,危險就始終籠罩在我們頭上。俄國人的大口徑艦炮從20公里外的海面上實施炮擊,這已變得司空見慣,截至1942年7月,軸心國在這一地區的海上力量只有幾艘意大利巡邏艇,停泊在克里木沿岸的港口裡。

塞瓦斯托波爾要塞上的陣地控制著赫爾松半島。要塞構設了大批現代化海岸炮臺,配備著大口徑火炮,並接受過對陸地一側開火的訓練,另外,陸地方向還有險峻地形的保護。北面,別利別克谷為最外圈的防禦提供了一道天然工事。東面,茂密的灌木叢和樹林對進攻中的步兵形成了一道屏障,不時被急劇下陷的山谷和溝壑所打斷,側壁陡峭、難以通行,這使得部隊無法實施大規模調動。

註定要對俄國這座最牢固、最龐大的要塞發起最後攻擊的德軍部隊,面對著一些制高點,這些高地為守軍提供了開闊的視野,並使進攻方突入深深的峽谷、陡峭的溝壑和茂密的灌木叢的任務變得極為艱鉅。尤為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北面的防線,這道防線沿著別利別克谷延伸,配備著號要塞堡壘、“馬克西姆·高爾基”裝甲炮臺和“希什科瓦”要塞。

騎兵上將漢森指揮的第54軍奉命對這座要塞率先發起進攻,該軍下轄第132、第22、第50和第24步兵師。口徑高達800毫米的重炮連被調了上來,併為計劃在6月7日發起的進攻做好了準備。

發起進攻前,我方的大炮、火箭炮、高射炮和突擊炮對敵軍陣地連續轟擊了五天。1300門大炮對著既定目標和火力點開炮猛轟。馮·里希特霍芬將軍第8航空軍轄下的各個中隊無情地轟炸了敵人的陣地。地面在這場殺氣騰騰的序曲中翻騰著、扭曲著,整個戰爭期間,德國軍隊從未集中過這麼多大炮,過去沒有,以後也不會有,想當初,蒙哥馬利在阿拉曼對付隆美爾的非洲軍也只動用了1000門大炮。

火箭炮在突擊計劃中被賦予了特殊的任務。位於要塞前方的第1重型火箭炮團、第70火箭炮團、第1和第4火箭炮排被分配給尼曼上校負責的一個特別指揮部。21個炮兵連以576門火炮開火射擊,其中包括第1火箭炮連射出的280毫米和320毫米高爆彈及燃燒彈。

伴隨著每一輪齊射,這個團的炮管每秒鐘射出324發火箭彈,朝著預定目標飛去。炮擊是為了打垮敵人的士氣,也是為了摧毀對方的防禦能力,這兩個目的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一個擁有6具發射器的火箭炮連可以射出26枚拖著火焰和恐怖尖嘯的火箭彈,對遭受打擊者造成了可怕的影響。火箭彈彈片的殺傷力並不像常規炮彈那麼有效,但在封閉區域或近距離內,火箭彈爆炸的衝擊波能將人的血管震裂。駐守在遭炮擊區域的敵軍士兵,士氣迅速被震耳欲聾的爆炸所打垮,本能的恐懼很快演變為驚慌失措。蘇軍士兵堅韌不拔,甚至對斯圖卡的攻擊也不甚敏感,但面對火箭炮的齊射,他們往往顯得震驚而又無助。

三門特殊的巨型火炮也被投入到對塞瓦斯托波爾的進攻中:“伽瑪”臼炮、“卡爾”迫擊炮(也被稱為“雷神”)和巨型迫擊炮“多拉”。這三門大炮在當時被認為是傳統炮兵部隊的神奇武器,設計並製造這些大炮的目的是為了對付特別加固的混凝土掩體和工事。

“伽瑪”臼炮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大貝爾塔”巨炮的翻版。這種武器發射427毫米口徑、重達923公斤的炮彈,有效射程14公里。巨大的炮管長達6.72米,操縱這門火炮的炮組由235名經過特別訓練的炮手組成。

儘管“伽瑪”很龐大,但跟615毫米口徑的“卡爾”迫擊炮相比只能算個侏儒。“卡爾”射出的炮彈重達2200公斤,專用於摧毀混凝土暗堡,與傳統迫擊炮幾乎沒有任何相同之處。5米長的炮管和巨大的炮架看上去就像是個輪子上的工廠,豎立著一根巨大的煙囪,傾斜的身影映襯在天空中。

但“卡爾”還不是我們的軍工技術所能生產的最大火炮。最大的炮坐落在巴赫奇薩賴的花園皇宮(韃靼可汗的故居)裡,正式的稱謂是“多拉”。德軍士兵把它稱作“重型古斯塔夫”,這種800毫米口徑的巨炮是戰爭中最大的火炮。運送這門巨炮的零部件需要60節車皮,並在現場進行組裝後才能投入使用。“多拉”發射的炮彈重達4800公斤,近5噸,炮管長達32.5米。它還能將7000公斤的穿甲彈發射到38公里外。炮彈連彈殼在內長達7.8米,如果垂直襬放,這種炮彈足有兩層樓高。“多拉”的最大發射速率為每小時3發。兩個高射炮單位為它提供安全保護。為這具鋼鐵巨獸提供服務的炮組成員、警衛和維修人員由1名少將、1名上校和1500名士兵組成。

一個德國士兵的戰爭回憶錄:炮擊塞瓦斯托波爾

一個德國士兵的戰爭回憶錄:炮擊塞瓦斯托波爾

“重型古斯塔夫”800毫米口徑巨炮

只有過時的軍事理論才會依靠這種怪異、龐大的常規火炮,這些火炮的尺寸太過龐大,支持和使用它們所需要的人員和物資毫無性價比可言。不過,聽說“多拉”發射的一發炮彈落在塞瓦斯托波爾附近的謝韋爾納亞灣,穿透30米厚的泥土層,摧毀了一座龐大的地下軍火庫。

蘇軍士兵深深地隱蔽在精心構設的陣地裡,地形條件也為他們提供了掩護,俄國人等待著我們的進攻。守衛這座要塞的是7個步兵師、1個正下船的騎兵師、2個步兵旅、3個海軍旅、2個海軍陸戰隊團、數個坦克營和獨立單位,總兵力超過10萬人。敵人的防線上還有10個炮兵團、2個迫擊炮營、1個反坦克團以及45個海岸重型火炮單位,總計600門大炮和2000門迫擊炮。這些力量構成了強大的防禦,德國第11集團軍必須將他們徹底打垮、俘獲或殲滅,但我們只有7個虛弱的德軍師和2個裝備不良的羅馬尼亞師。

6月6日晚,我們聚集在第436步兵團第2營營部裡聽取了任務簡報,這場進攻將在第二天清晨3點05分發起。我的炮組所接到的任務是對距離我們不太遠、海拔位置稍高的蘇軍炮兵陣地展開炮擊。從我們的陣地望去,300米外的目標清晰可見。

當晚,我們裹著帳篷布蜷縮在狹窄的戰壕中,戰壕就挖在我們的反坦克炮後。凌晨時,儘管天色一片漆黑,我們還是從臨時構建的掩體中鑽了出來,在凜冽的寒夜裡進行著準備,以便在3點05分準時發起進攻。

3點05分,一片猛烈的火力從德軍防線上爆發開來。東面的天空剛剛展露出拂曉的微光時,我調整著反坦克炮,瞄準了預定目標,一發接一發地開炮射擊,輪換著使用穿甲彈和高爆彈。

沒過幾分鐘,我便看見一發紅色信號彈穿過硝煙和夜色,飄向我們左側的地面,這是我們部隊發給我們的信號,表明突擊部隊正向前推進。我對反坦克炮炮火做了相應的調整,以免誤炸正衝向敵軍陣地的己方部隊。儘管天色已亮,但能見度依然很差,蒸汽、硝煙和塵埃覆蓋著目標。

憤怒的敵人已被驚醒,我們發現自己正處在“馬克西姆·高爾基”炮臺的直射火力下。各種口徑的炮彈開始在我們四周炸開,包括從軍艦上射來的艦炮火力。我們對此束手無策,只能蜷縮在淺淺的戰壕裡,禱告著,等待這場風暴結束。無數的爆炸環繞在四周,似乎要吞沒我們的火炮,彈片漫天飛舞,嘶嘶作響地從上方掠過。在附近炸開的炮彈掀起棕黑色的噴泉,將石塊和泥土灑落在我們身上,恐懼甚至令我們感到麻木。地面震顫著,塵埃迷住了我們的雙眼,呼吸變得困難起來。我們一動不動地趴著,緊貼著戰壕的地面,任由泥土和石塊雨點般地落在我們暗綠色的鋼盔上。我們用手死死捂住耳朵,緊緊閉住雙眼,徒勞地試圖將面前驚人的恐怖擯棄在外。

一個德國士兵的戰爭回憶錄:炮擊塞瓦斯托波爾

1942年6月18日,奪取塞瓦斯托波爾的行動發起的第二天,施密特上尉在杜萬科伊村附近向團長金斯米勒上校彙報他那個嚴重減員的營的狀況。

我這個炮組裡的一名成員,在過去的戰鬥中一直很勇敢,此刻卻擠在戰壕的角落處,將鋼盔從頭上摘下,尖叫聲甚至壓倒了爆炸的巨響:“我再也受不了了!”

他的嘴角吐著白沫,雙眼因恐懼而大睜著,他掙扎著站起身子,想跳出戰壕。我朝他撲去,把他按倒在地上,就在這時,一發炮彈在戰壕邊緣炸開,滾燙的彈片四散飛濺。他緊咬著牙關,拼命地掙扎、撕扭,試圖掙脫開。我站起身子,對著他的臉狠狠揍了一拳,再次將他撲倒在地。他一動不動地躺在那裡,雙目圓睜緊盯著我,我放開他,以便隱蔽到戰壕邊緣的下方。他突然像著了魔似的向前撲去,一個箭步越過戰壕護壁,光著腦袋穿過硝煙和塵雲,消失在後方。

冰雹般的炮彈加劇了,我們再次隱蔽起來,將身子緊緊地貼著地面,試圖躲避爆炸和紛飛的彈片,我們沒指望能再見到活著的他。晚些時候,炮火沉寂下來後,他又回到我們的陣地上,就像什麼事也沒發生過那樣,這件事也沒人再提起。

本文摘自《致命打擊:一個德國士兵的蘇德戰爭回憶錄》

一個德國士兵的戰爭回憶錄:炮擊塞瓦斯托波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