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團圓至,孃家婆家習俗各不同

冬至,團圓至,孃家婆家習俗各不同

01.

冬至到,意味著一年進入最後的階段。

在讀高中地理時才知,這一天白晝最短,夜晚最長。

小的時候常聽人說,老人家最怕冬至這一天,怕夜晚太長,一睡就醒不過來。以前不懂這個道理,年歲漸長才越發覺得歲月流逝是那麼匆匆。

結婚後,每年的冬至就會有一項大任務,那就是燒香拜祭先祖。

昨晚把搓湯圓這件艱鉅的任務交給了哥弟,兄弟倆有起初的興奮到慢慢的不耐煩,最後發現這項任務是逃避不了的,也就接受了,開始認真對待。

這兩年孩子長大了,也能幫著分擔很多家務,說實話倆人幫的忙比林先生還多。

倆孩子互相在懟著:吃了湯圓後到底是真長一歲還是假長一歲?

冬至,團圓至,孃家婆家習俗各不同

02.

現代氣息已經慢慢沖淡了以往的一些傳統。

記得以前小的時候,每年冬至前兩天,老媽都會事先把粳米和糯米按比例調製好,泡發,然後再稍微的晾乾,我們姐弟倆就會屁顛屁顛地跟在老媽身後,去村裡的磨坊裡把這些米磨成粉。

晚上姐弟倆就和老媽一起圍在一張桌子上,搓著湯圓,變著戲法捏出一些小動物。

老媽的手最巧,總能把一塊普通的粉塊,變出一隻小狗,或者是一窩小雞,也可以來盤茶几。

那時候的我們一邊比著各自的成品,一邊焦急地等待著第一鍋出爐的湯圓,熱乎乎的紅白湯圓,儘管沒有任何味道,但只要輕輕的捏下一塊,放入口中就會無比的滿足。

物質匱乏的年代,人的慾望也不高。

冬至,團圓至,孃家婆家習俗各不同

03.

到了婆家,每年的冬至好像也就是一個任務,會為了拜拜去準備一些祭品,然後天未亮就得去祖廟,先去拜祭祖先,再回來準備正餐再來一次拜祭。

在接手年節拜祭這一擔子之前,一直是公婆在操辦,以前見婆婆還沒冬至之前,就開始著手準備祭品。

老一輩的人好像更看重這些習俗,容不得半點馬虎,好像自己沒按風俗來就不行。

以前不懂,老愛和婆婆較勁,覺得差不多也就行了,幹嘛做得那麼到位,誰知道啊。

後來自己操辦起來,還發現真不能隨便,村裡人口舌多,你稍加隨便點,一些閒人就會在背後議論,好像你逾越了什麼規矩似的。

做到最後,發現你做的這些已經不是因為單純的節日和拜祭,好像就是為了給大眾一個“好看”。

這種鞭策,促使我必須把湯圓搓得好看點,廚藝品相拿得出手一些。

噠噠碎碎念:今兒這篇文章純屬碎碎念,我是南方人,一大早就吃了一碗熱乎乎的大湯圓,你呢?在哪,吃了啥?大家冬至樂呵~~~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