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的味道-丸子湯

州的湯點:飠它(啥)湯、辣湯、丸子湯,還有馬糊、羊肉湯。今天,其它的咱先不表,單說那丸子湯。

徐州的味道-丸子湯

記得20世紀九十年代中後期的一天,我沿著雲龍電影院南側的路直往戶部山上走,對著路稍偏南一點,有一溜回門朝西的平房,其中有家丸子湯店。當時要了一碗,好像也沒喝出個所以然來,再加上天長日久,這事早就淡忘了。

2014年的6月,去戶部山轉悠,中午時分,瞥見一家丸子店,楣頭上赫然寫著:“中華名吃,徐州電視臺特別推出”等字樣,簡潔的廣告、絕妙的誘惑,看後實在讓人慾罷不忍。

那天是老闆娘當家,我衝著她:“來碗湯”,她抱歉的回道:“只剩一張餅了”“得,一張就一張吧,反正先嚐嘗。”就近,買了個燒餅,搭配著喝完了丸子湯。那次,雖說喝了碗丸子湯,總覺得不夠味、沒吃好,丸子湯當羊肉湯泡燒餅喝了,不對路呀!心裡多多少少有那麼一點缺憾。

2018年元月2日,在戶部山溜達幾個時辰,看看天近晌午,腹中已有些飢餓,忽然又想起了那家丸子湯來。

晴朗朗的天,暖融融的太陽,店門口已坐了不少人。他們一邊喝著湯、一邊啦著家常、一邊享受著冬日的沐浴,顯得是那麼的悠閒和愜意。

徐州的味道-丸子湯

老闆問我來碗什麼規格的?我瞅了瞅價目表,“大碗,五張餅!”搭話中透出幾分乾脆和豪氣,嘿嘿,今天我要吃個夠。

徐州丸子湯,傳說是北魏時道家的素食配方,後來流傳至民間,經過代代相傳,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

眼前的這家“蘇記丸子湯”據傳,清朝末年,由家住蘇園巷的蘇長科支起鍋灶,做起丸子湯的生意,一開始便叫響,受到街坊四鄰以及周邊來徐州謀生的小商小販的青睞,於是正式掛起了'蘇記丸子湯'的招牌。後來,經第二代傳人蘇鴻傑的發揚光大,“蘇記丸子湯”成為徐州地區一道極具特色的名小吃。而今天這位掌灶的師傅,正是蘇鴻傑的關門弟子崔丁輝。

可別小看這一碗丸子湯,小小的丸子湯裡有“三絕”。

頭一絕就是這丸子。它由蘿蔔、綠豆麵以及特製的調料攪拌而成,然後入熱油鍋中煎炸,在這個過程,油溫的把控極為關鍵。油溫要太低了呢,丸子發綿,你再炸它都綿,油溫要是高了,第二天早上再用的時候,它就皮塌、帶芯兒了。這些丸子經過多重工藝加工後,長時間浸泡在湯裡也不會膨脹發軟,就是你將湯喝完後再吃丸子,依然酥脆。

第二絕當是綠豆餅。現在做綠豆餅已經不用上鏊子烙了,多是用壓面機加工的、方方正正的溼皮子,有1毫米厚,一摞就是十斤。皮子之間有澱粉作隔離,哪怕是最低層也不會粘上。入鍋的綠豆餅,下老了也不好吃,下嫩了也不好吃,要掌握好火候,達到薄而不碎,滑而不膩。

這第三絕就是碗上漂的那一層紅彤彤的辣椒油。這正是至關重要的一步,如果辣椒炸老了,則發苦,炸嫩了,香味兒出不來且含闇火。辣椒油炸制一般要經過三、四個小時,細火慢熬。掌控好油溫,把裡面的辣椒餵飽,消除掉辣味和竄味,在吃的時候才能感覺到:咀嚼發脆、瀰漫香氣。而“油而不膩,辣而不嗆”,正是蘇記辣椒油的特色。

一切準備妥當後,淨鍋上水,摻入棒骨湯燒沸,下入薄餅,起鍋盛入大海碗中,加入味精、蒜茸,丸子,淋入辣椒油、香油,最後撒上香菜,這樣一碗色香味俱全的丸子湯就出鍋了。

那白湯、淡綠薄餅、翠綠香菜、玻璃球大小的丸子,還有紅彤彤的辣椒油,看了直讓人垂涎欲滴,喝一口滿齒留香,周身發暖。這回算是一飽口福了。但說起來也怪,丸子湯加了蒜茸,吃後口裡竟然沒有丁點蒜味。

或許,這就是國人的飲食智慧和丸子湯的魅力所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