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前瞻:行業大佬研判2019零售大勢

新年前瞻:行業大佬研判2019零售大勢

你將如何評價2018年?有一種含蓄的回答是,現在你還認為2017年是最差的一年嗎?

2018年零售業兩極分化,資本這隻翻雲覆雨的大手既帶來了“獨角獸”,也在後半年讓“人民幣玩家”哀鴻遍野。

2019年零售商迴歸冷靜。借新年展望之際,《第三隻眼看零售》採訪了六位零售業大佬。從他們的觀點中,我們瞭解到諸多風口之上的新模式正被重新審視,而一些“老傳統”則又迴歸到零售商堅守的核心。

他們對於資本、賽道、玩法等方面多有爭議,但在三個方面卻趨於統一,分別是:

看當下:把控現金流是企業家第一要務,還沒有跑通模式的零售企業不得不面對真正的寒冬,零售陣亡名單繼續加長。企業需要重新思考,不再狂熱炒概念吸以引風投關注。畢竟,風投也在一旁凍得瑟瑟發抖。

看走向:貿易型零售商必然要轉向製造型零售商,才能在未來競爭中謀得一席之地。諸如產地訂製、自有商品開發等手段是零售企業提升商品差異化的必經之路。而在更高層面,推動產業鏈融合,聯合產、供、銷環節及相關機構制定行業標準,則是未來獲得市場空間的關鍵性戰略。

看未來:“新零售”提到的“新”應是相對而言,但數字化技術一定是推動零售行業升級的必要手段。如同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會長裴亮所說,“中國零售業還有很多短板,但是由於各種環境的快速升級,使得技術超出了人的想象。同時,整個行業處於低迷,技術能夠帶來新的機會,新的增長點,使零售企業實現轉型升級。零售人需要把握好技術走勢,使零售技術能夠為我所用,而不是為技術所用。”


大勢研判

寒冬已至,春天尚遠


《第三隻眼看零售》:你如何看待2019年零售業發展大勢?

超市發董事長李燕川:消費、投資信心遇冷,市場緊縮、保平求穩是2019年的大趨勢。但是,大環境寒冷不一定是壞事,反而會促進零售企業痛定思痛,調整戰略,埋頭務實,專注於服務顧客,為終將到來的春天儲備能量。

百果園集團副總裁焦嶽:從經濟環境、消費變化、就業率來看,整個市場環境會更惡劣一些。這對頭部企業的影響不大,但對整個行業影響不小。比如說整個零售行業增速在2019年不會太快,類似於社區生鮮業態、水果專業店等連鎖業不會有明顯的爆發式增長。企業應該更注重商品體驗,只要保證經營有利潤,才會有發展。而那些缺乏產品供應鏈和標準營運體系的機會主義者可能會面臨洗牌。

利群股份董事會秘書張兵:2019年的宏觀經濟不容樂觀,面對日益嚴峻的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層出不窮的經濟結構性調整和紛繁複雜的國際經濟、貿易形勢,民營企業將面臨經營環境惡化、投資成本攀升,利潤空間壓縮,業績增長疲軟乏力等形勢。

見福便利董事長張利:整體來講,我倒認為明年會比較好。

首先是因為國家對於零售業的政策更為明瞭,為行業帶來利好;其次是經過這些年的風風雨雨,從業者視角也愈發清晰。比如說不論有什麼樣的資本加持,一年開十萬家店目前看來是不靠譜的;最後,零售企業逐漸從批發型零售業轉型為製造型零售商,從輕資產運營走向重資產投入,這對於行業脫虛向實發展是有好處的。

寒冬之下

零售企業應脫虛向實


《第三隻眼看零售》:零售行業走向會對企業戰略產生哪些影響?具體到業態創新、開店速度、員工培育等方面可能會呈現出什麼狀態?

沃爾瑪相關負責人:2019年,我們計劃新增30-40家新店,包括山姆會員商店和惠選超市,並升級現有門店。此外,我們將持續提升線上線下無縫連接的購物體驗,讓“1小時送達服務”覆蓋更多城市和小區。

見福便利董事長張利:2018年已經為我們拉響了警報,那些發生問題的企業基本都是用燒錢方式一路狂奔的模式。因此,2019年大家都會冷靜下來。零售企業需要思考一個問題,即你的資源和你的發展能不能匹配,簡單來說,就是你的資本、團隊夠不夠,決定了你的發展速度。

所以,見福便利2019年要做到“人在事前”,我們挖了很多臺灣的業務負責人,重在培養團隊。同時,我作為企業創始人也要掌握好速度、剎車、方向,因為,見福便利的天花板一定是在我這裡。

百果園集團副總裁焦嶽:我覺得2019年會有三個方面變化。

一是企業在經營上更追求精細化,供應鏈、品控、選品、選址等都是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比如我們最近就發現,一些商鋪租金增速在部分區域略有下降,但在一線城市就沒有。

二是在模式升級上會持續推進。舉例來說,百果園2018年的線上銷售額突破20億元, 在線上平臺電商的水果類目銷售排名一直領先。我們在線上運營和商業模式的創新上便會繼續發力。但這是未來3到5年持續要做的事情,短期來看利好不明顯。

三是做好我們的根本,例如通過產品的採後處理、種植標準、供應鏈金融去幫助上游夥伴實現組織化、公司化和品牌化。這些公司的估值目前還處於一個比較合理的水平,我們也會將其作為重點發力方向。

利群股份董事會秘書張兵:零售行業無論怎麼發展,其本質一直都是為消費者提供適銷、對路的商品,只是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手段越來越豐富和多樣化而已。利群從成立之初,一直堅持自營為主的商業模式,堅持走供應鏈整合型的發展道路。未來,利群依然會堅持這一核心戰略。

2018年間,利群收購樂天瑪特華東區門店。截至目前,收購門店已重新開業45家。2019年,公司會著重做好華東區門店的整合,強化基礎管理,提升業績。大店的開店速度會放緩,但是一些小業態的門店,例如“福記農場”生鮮社區店、利群便利店、品類集合店等,還是會繼續加快開店步伐。同時,公司會繼續推進線上O2O平臺和B2B平臺的發展,並推廣至華東市場。

超市發董事長李燕川:我認為行業“寒冬”對零售企業有三點影響,首先是注重現金流,因為沒有跑通盈利模式的零售企業不得不面對真正的寒冬;其次是迴歸到服務顧客的本質上來,在圍繞顧客的定位上更趨清晰,在服務各自的顧客群上也會更專注;最後是新技術在零售的應用會進一步深入,圍繞顧客的跨行業數據整合交互是大勢所趨,共同推動零售效率提升和顧客體驗改善。

資本影響偏“負面”

保持獨立性是立身之本


《第三隻眼看零售》:相較2018年來說,你認為資本對零售業產生的影響是偏向正面或負面?影響力增大還是減弱?為什麼?

見福便利董事長張利:零售企業認清自身條件,才是決定資本是好是壞的關鍵詞。看過了這些因為狂於奔命、脫離市場規律的“資本玩家”,資本方也會冷靜。我們認為,企業發展寧願慢點都不要太快,超過速度一定是會付出代價的。

百果園集團副總裁焦嶽:我們始終沒有把投資人的建議和要求沒有放到最高優先級,而是要考慮消費者,和你本身的節奏如何匹配。當然我們的投資人也是和我們價值觀高度相符的,比如說在把控開店速度上,我們的投資人不太要求速度,反而會讓我們適當降低速度。

超市發董事長李燕川:零售陣亡名單將會繼續加長。企業需要重新思考定位,冷靜下來,不再狂熱炒概念吸引風投關注。畢竟,風投也在一旁凍得瑟瑟發抖。

利群股份董事會秘書張兵:2018年新零售業態的發展也面臨著很多問題。這些問題的暴露,證明資本對零售業的負面影響逐漸顯現,過度追求概念和噱頭,逐漸偏離了零售的本質。

2019年,資本對零售的影響力會減弱。一方面,資本助推下的新零售風口會降溫,不計成本、瘋狂燒錢的新零售業態擴張會踩剎車,零售企業將重新審視新零售業態的發展方向,轉型會更加慎重;另一方面,新的信息技術手段對零售行業效率的提升作用不容忽視,信息技術應用領域的不斷延伸對零售業的改造還會不斷深入。

推動全渠道轉型

重點發力數字化技術升級


《第三隻眼看零售》:企業應該在2019年關注哪些重點與難點?

利群股份董事會秘書張兵:一是要關注宏觀經濟的波動,宏觀政策的出臺,及時制定應對方案。比如社保將由稅務部門統一收繳這一政策出臺,對零售企業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尤其是中小零售企業將面臨著巨大的合規成本,這會導致成本上升、利潤下滑。

二是關注行業發展趨勢,對待層出不窮的新零售業態要謹慎,但同時也要多學習,取長補短,一些新的技術手段對行業效率提升還是很有效果的,可以應用到企業日常經營管理中。

第三,企業自身要修煉好內功,紮實做好基礎運營管理,提高精細化管理水平。零售是一個很注重細節管理的行業,商品的進銷調存每一個環節都不容忽視。選擇適銷、對路的商品,買手團隊的建設,銷售環節的促銷管理、降低損耗、提升毛利率,做好會員管理、實現精準營銷,做好庫存管理及商品的調配、提高週轉率,這些都是需要零售企業關注並做好的。

百果園集團副總裁焦嶽:我們會重點關注產業鏈整合,這需要整合行業力量,甚至是地方行政機構的影響力才有可能做成的事情。

難點主要有兩點,一是我們目前有近4000家門店,如何讓加盟商更簡單地去工作,獲得更好的回報,更好的服務是我們持續要突破的事情。

二是在線上線下一體化過程中,如何平衡運營的問題。比如說聖誕節賣平安果,一天就有單品4000萬銷售,但線上銷售更多,線下存貨又小,兩方面如何在庫存管理、穩定性、品類分配、定價、分類等方面協同聯動,就需要長期探索。

沃爾瑪相關負責人:前不久開業的沃爾瑪成都盛邦街店代表沃爾瑪全渠道零售未來發展方向的新一代門店。

新店營業面積約為5000多平米,比普通大賣場的面積壓縮了近50%,租賃區域營業面積擴大至為4000平米,精選了近80個餐飲、社區服務為主的特色品牌,與緊湊的門店形成了互補。這樣的設計主要考慮到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變化,生活節奏日益加快,沃爾瑪新一代門店力求在賣場空間和顧客需求之間優化平衡,我們也會將其成功經驗逐步推廣到全國。

步步高董事長王填:2018年,步步高做了更多戰略覆盤。走得太快,往往會把自己的初心忘掉。我們全面覆盤,審視自己,重新規劃發展戰略,迴歸零售,不忘初心。

因此我們將進一步推進智慧零售轉型,讓數字化會員、數字化商品、數字化運營成為日常。我們在目前智慧零售項目的基礎上,不斷推出迭代版本。

同時堅持實體致勝,我們將繼續在大西南地區開出更多的門店,服務更多的消費者。讓極致服務成為連接消費者的端口,讓極致體驗成為消費者選擇我們的理由。

把握機會點

向製造型零售過渡


《第三隻眼看零售》:縱觀整個行業,你認為零售企業在2019年尋求突破的機會點有哪些?

百果園集團副總裁焦嶽:零售業的機會點在於製造型零售、精細化運營、團隊建設這三個關鍵詞中。

首先就水果品類中的商品和供應鏈來說,包括農業技術,上游種植,合作社,公司化,規模化區種植,去掉中間環節後,還有非常大的機會。可以說,亞洲的農業,從非標準到標準化,從非品牌到品牌化,還有非常大的空間可待挖掘。上游農業的紅利期正在到來。

其次是如何做好精細化運營,比如說我們24種不同門店的管理,怎樣在更好的商品、服務、價格上作出性價比。

最後是打造前臺的營運標準,從團隊培訓上切實落地。我們會向日本的企業運營學習,作出每週7天的標準動作。

利群股份董事會秘書張兵:零售行業已從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當消費者需要購買物品時,擺在他面前的問題不是哪裡有得賣,而是選擇去哪裡買。電商的迅速發展為消費者提供了便捷的購物渠道,但隨著消費行為的轉型升級,人們對消費的體驗感要求逐步提高,這恰恰是線上渠道難以滿足的。

因此,圍繞用戶體驗進行業態升級可以作為零售企業的突破點,通過技術升級助推零售行業的不斷進步,重塑線下零售體驗,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給消費者帶來更加愉快的購物體驗。

見福便利董事長張利:便利店企業要增加它的商品寬度和服務半徑,比如說提升線上佔比,從而突破貨架限制和門店範圍限制。

同時,加強重資產投入,例如開發熟鮮、搭建鮮食工廠與中央廚房等,這才是提升商品競爭力的核心要素。但是,企業也別太指望機會點,只有做好自己、踏踏實實,堅持活下去。

偉大的企業不在於多精彩,而在能夠健康的活多久。【完】


第三隻眼看零售遍訪零售企業

提供行業資訊、精品培訓、商務考察、品牌傳播、項目對接等全方位服務

第一時間掌握新鮮、獨家、原創的“真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