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與定西在扶貧協作中的文化融合

改革開發為中國引入了西方商業文化,最先轉變觀念的是東南沿海各省。在這些地區,一些不適合現代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傳統觀念被改進或摒棄,而中華文明善良、勤勞、踏實等優秀品質被很好的傳承了下來,商業文化的注入又使得這些地區市場競爭氛圍濃厚,充滿著勃勃生機。與此同時,在改革開放中,西部各地區受到的商業文化影響也是全面而深刻的,但與東南沿海發達省份相比,文化的融合還不夠徹底,其市場競爭氛圍的營造也不夠濃厚,很多傳統觀念亟待改變。

福州與定西在扶貧協作中的文化融合

一千多年前,古老的漢民族在經歷了秦漢的輝煌之後,民族精神狀態整體呈下滑趨勢,漢人文弱幾乎成了共識。而隨後的魏晉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為漢民族注入了新鮮的文化血液,民族精神上再此煥發出勃勃生機,盛唐時以“新生漢魂”震驚世界。現代史學家吳宓先生對此有著透徹的領悟:“唐代以異族入主中原,以新興之精神,強健活潑之血脈,注入於久遠而陳腐之文化,故其結果燦爛輝煌。”這就是唐朝“新生漢魂”給漢民族帶來的最大變化——締造了雄健、偉岸的“新漢族”。唐朝男子,以壯碩為美;唐朝女子,以豐滿為美。而最重要的,還不只是外形,而是他們均具有熱情奔放的大國國民性情。

福州與定西在扶貧協作中的文化融合

自19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實際上又一次為中華文明注入了新鮮的精神血液,它將中華文明的優良傳統與西方文明的商業崇拜融合起來,使古老的中華文明再次變得熱情奔放並且充滿鬥志,從而形成了新型的中華文明,因此當代中國也被稱為“少年中國”。現代文明的發展、技術的進步離不開市場競爭,市場競爭就是最能促進人類進步且代價最小的競爭。但自古以來,中國人輕商思想極為嚴重,普遍認為商人不義,改革開放改變了這一切,中國人逐漸意識到商業文明的力量,變得熱愛商業。

福州與定西在扶貧協作中的文化融合

2016年,黨中央、國務院進一步加強了東西部扶貧協作,並決定由福建省福州市對口幫扶甘肅省定西市。加強後的東西部扶貧協作必將使改革開放在沿海地區所產生的文化交融效應更快速更全面的影響到西部,加速西部地域文化向更適合現代生產力發展的新型文化轉變。因此福州與定西的扶貧協作也應提升到兩地文化交融的層面,讓福州新型閩商文化與定西的傳統文化深度融合。

福州與定西在扶貧協作中的文化融合

福州城三面環山,一面臨海的地理特點使其文化兼具高山的厚重和大海的精深,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定西地處黃河中上游,是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黃河文化、始祖農耕文化、民族文化、絲路文化在這裡水乳交融,形成了定西悠久而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福州瀕臨大海,深受海洋文化的薰陶,福州人歷來具有開拓進取的精神,信奉愛拼才會贏。大批的福州人遠渡重洋經商創業,成功後衣錦還鄉造福家鄉,從而在福州分佈著大量的僑鄉。由於自然、社會、戰亂等多種因素影響,定西是最貧困的地區之一。黃土高原上丘陵延綿,溝壑縱橫,年降雨量僅為300毫米左右,很多山區既無地表水,又無地下水,山嶺禿光。嚴酷的自然環境鍛造了定西人吃苦耐勞的品質,也逐漸形成了定西的“三苦”精神。改革開放以後,福州人的市場競爭理念不斷加深,變得更加重商興商。完善的市場競爭機制的形成使得福州古老的閩商文化再次煥發新的活力,形成了新型的福州閩商文化。燦爛的歷史造就了定西文化的敦厚和包容,而嚴酷的生存條件鍛造了定西人堅韌、耐苦、踏實的性格。一直以來,定西人都保持著這些優良的品質和傳統。可以看出,福州和定西在文化方面存諸多的不同,但都具有包容性,這將有利的促使兩地文化的碰撞與融合,一旦融合將給兩地社會帶來深刻的變革。

福州與定西在扶貧協作中的文化融合

福州與定西在扶貧協作中的文化融合

公元1665年(康熙四年)二月,福建舉人許珌被授予鞏昌府安定縣(今定西市安定區)知縣。許珌,字天玉,號鐵堂,生於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是福建省福州府侯官(今閩侯)縣人。安定縣歷來就是十年九旱,苦瘠甲於天下,時逢戰亂,民不聊生。生存環境的殘酷,加之朝廷極重的稅賦,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當地人民讓許鐵堂常常暗自流淚。他下決心要為安定人民造福。他推行賑災減賦,修橋鋪路等一系列惠民政策。老百姓打心眼裡感激這位福建來的父母官,許鐵堂也很快得到了安定人民的擁護,老百姓稱其為許青天。連年的自然災害加上戰亂,使得百姓怨聲如天,為了賑災減負平息民怨,許鐵堂數次上奏朝廷。康熙六年,許鐵堂終因冒犯三司大吏而革職。被罷官後的許鐵堂因沒有盤纏而無法返回那個令他日思夜想的家鄉。康熙十年(公元1672年),飢寒交迫的許鐵堂終因貧病交加客死隴上,安定百姓念其為官清廉,將其安葬於安定縣城東鳳凰山麓荒郊。這是歷史上福州閩商文化與定西苦文化的一次親密接觸。歷史如此巧合,數百年後的今天,福州市和定西市再一次走在了一起,這一次將會帶來更加親密的接觸。公元1665年(康熙四年)二月,福建舉人許珌被授予鞏昌府安定縣(今定西市安定區)知縣。許珌,字天玉,號鐵堂,生於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是福建省福州府侯官(今閩侯)縣人。安定縣歷來就是十年九旱,苦瘠甲於天下,時逢戰亂,民不聊生。生存環境的殘酷,加之朝廷極重的稅賦,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當地人民讓許鐵堂常常暗自流淚。他下決心要為安定人民造福。他推行賑災減賦,修橋鋪路等一系列惠民政策。老百姓打心眼裡感激這位福建來的父母官,許鐵堂也很快得到了安定人民的擁護,老百姓稱其為許青天。連年的自然災害加上戰亂,使得百姓怨聲如天,為了賑災減負平息民怨,許鐵堂數次上奏朝廷。康熙六年,許鐵堂終因冒犯三司大吏而革職。被罷官後的許鐵堂因沒有盤纏而無法返回那個令他日思夜想的家鄉。康熙十年(公元1672年),飢寒交迫的許鐵堂終因貧病交加客死隴上,安定百姓念其為官清廉,將其安葬於安定縣城東鳳凰山麓荒郊。這是歷史上福州閩商文化與定西苦文化的一次親密接觸。歷史如此巧合,數百年後的今天,福州市和定西市再一次走在了一起,這一次將會帶來更加親密的接觸。

福州與定西在扶貧協作中的文化融合

福州與定西之間的扶貧協作,在推進的過程中都是以具體的扶貧項目為載體,通過一個個項目的落地來實現人力、資源、文化上的交流與合作。在此,以高峰鄉的蔬菜種植為例,近幾年高峰鄉大力發展蔬菜種植產業,鼓勵農民種植高原夏菜。福州市也將引入專業化的蔬菜種植、銷售企業來幫助其高原夏菜產業的發展。據瞭解,今年的蔬菜種植獲得了大豐收,種菜農民今年的平均收入達到10萬元以上。就是在這樣的利益面前,還是有幾個村的農民不願意試種蔬菜,其蔬菜種植面積始終沒有增長。鄉幹部介紹到,他們之前做了大量的勸導工作,主要是農民們的觀念短期內太難轉變。看著周邊的村莊在掙錢,自己還是不願意動,這種現象在沿海發達地區是無法想象的。究其原因還是商業文化的影響不夠深刻,造成內生動力的不足。因此在具體扶貧項目的推進中,不僅要努力促成項目的落地與完成,也要努力讓貧困群眾感受到福州新型閩商文化的薰陶,培養其強烈的市場競爭意識,引導其更快更深刻的轉變觀念,從而為定西新型文化的形成打下基礎。

作者:郭挺 (福州市臺江區人民政府副區長,現掛職任定西市安定區委常委、副區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