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元通寶背上月方孔圓錢

開元通寶錢始鑄於唐高祖武德四年。開元通寶錢的鑄行在中國貨幣發展史上標誌著五銖錢的結束和通寶錢制開始。通寶錢的獨特之處不在於形制,而在於錢名,也即錢文。錢文內容由“開元”與“通寶”兩部分構成,前者昭示開始新紀元,後者表示通行寶貨。自此以後,方孔圓錢不再以重量為名稱。這種錢文結構模式成為歷來各代方孔圓錢的標準,前後流通1300餘年,直至民國初期才逐漸消失。 開元通寶錢的鑄行,對我國的衡法產生了重大影響。開元錢每十文重一兩,每文銅幣稱為一個錢。我國以十進位的一兩十錢制自此開始,原來實行的銖、絫等計量單位停止使用。在錢文書體方面,開元通寶錢也有革新。我國古代鑄幣文字書體,先秦為篆,秦至隋多為小篆,而自開元錢始則以隸、楷為主。

開元通寶以其大小輕重適中、名稱形制合宜等,而對我國幣制的革新有深遠的影響。它不僅是整個唐代的主要流通幣,而且成為唐代以後一千多年的銅錢楷模。明清兩朝均採用其形制,五代的南唐和閩當時也曾鑄造過開元通寶。 唐朝的開元通寶版式也有不少,其中‘開元通寶背上月’是最為珍貴罕見。


開元通寶背上月方孔圓錢

藏品名稱:開元通寶背上月方孔圓錢


款式/風格:唐代

規格: 直徑:2.5cm 重量:3.4g

【藏品現狀】現展於深圳雍乾盛世藝術品展覽銷售有限公司

從此枚“開元通寶”錢背所鑄月紋的情況看,部位規範,整體佈局協調,線條粗細勻稱、弧度大小適中、兩端渾圓,使人觀之,既無誇張之感,又無添足之嫌。此枚古錢幣品相極佳,而且包漿自然柔潤,從正面看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千年的歷史韻味,極具收藏與鑑賞價值。

開元:有開啟新紀元之意;通寶:有通用之寶。從此以後錢幣逐步取消以重量為名的叫法。開元最早鑄於唐高祖武德年間整個唐代都流通,五代十國和宋初也有鑄造,種類較多有一二十種價格各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