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中的問題,事實上的答案

假設問題:

如果某校學生食堂被某私企老闆承包,出於經濟利益考慮,私企老闆和學校高層達成共識:所有學生必須無條件在學校食堂用午膳。結果問題來了……

假設中的問題,事實上的答案

事實上的答案:

關於開學以來學校食堂的“規則”問題而引發的極少部分家長不滿這件事,我作為“中間人”“局外人”(我不是食堂方,也不是家長方,還不是學校領導方)不揣淺漏,談談我的個人看法。

首先,我認為這個“規則” 很好。不論是學校辦學,還是食堂方的管理及對經濟效益的考慮,都是很有必要的。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不論哪個圈子,做到有章可循,才能發展得更健康,更穩定,更有未來。

其次,從哲學的角度考慮,“共性” 與“個性”是相互依存的。“共性”就是規則,“個性”就是特例。正如我語文課上,講新聞導語的時候,一般會說“導語一般是新聞的第一句或第一段”。可毛主席寫的新聞《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偏偏是個特例,全篇只有一大段,所以導語不可能是這一段,那按照前面的介紹就應該是第一句了,可這則新聞的導語偏偏是第一和第二句。由此可見,“共性”中肯定會有“個性”出現,這就是我們應該考慮的。比如,據我所知,有一戶人家,三個小孩,爺爺奶奶年紀大了,掙不到錢了,母親是典型的農村婦女,父親在監獄服刑。這個家庭的母親要維持這個家是相當困難的,也許小孩一餐午飯的錢夠她一家人一餐的菜錢了。我的看法是,希望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學生在學校有秩序地享受美好的午餐,也希望不到百分之十的“個性”學生中午回家感悟家人的情懷。

假設中的問題,事實上的答案

最後,說句大道理,在中國,道德與法治,人情與規則,是很難完全分割開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