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讀一分:接受別人的恩惠存在隱患,給予別人幫助的同時也要尊重

閱讀充實生活,知識愉悅身心。

生活中,人都是在社會上相互依存的,我們免不了需要他人的幫助,也應該去幫助別人,下面這句話就從反面告訴我們“接受幫助”和“給予幫助”時的注意事項:

受人施者常畏人,與人者常驕人。

出自《孔子家語》,意思就是說:我們如果接受了他人的恩惠和幫助,就會從潛意識中覺得虧欠他的,從而會產生對這個人的畏懼心;如果我們給予他人,就會心生傲慢,看不起這個人。

多讀一分:接受別人的恩惠存在隱患,給予別人幫助的同時也要尊重

網絡圖片

【咬文嚼字】孔子並沒有從正面說如何接受和給予“恩惠”這件事,而是從如果這件事發生了,會怎麼樣?

1.受人施者、與人者:這是兩種角色,我們在社會生活中時常都是在很多角色中轉換,而有些朋友可能沒有隨著角色轉換而轉換思想,這樣就會說錯話或者做錯事,甚至陷入窘境。孔子這裡用對比的方式告訴我們如何轉換思維模式。

2.常畏人、常驕人:這裡可能是一種假設,也可能是孔老夫子經過細緻觀察後得出的結論。

當一個人接受了別人的恩惠和幫助,可能會心存感激,尊敬、感恩,這樣來幾次?就會對這個恩人存在畏懼心,他說的話不敢不聽,他求你的事不敢不辦;同樣的,生活中你多次幫助某個人的時候,就會覺得這個人不如自己,潛意識裡會漸漸的看不起這個人,不自覺的會頤指氣使起來。

潛意識雖然是人無法控制的,但是可以用意識加以約束。

3.戒:這句話並沒有直接指出,佛家曰“一切皆有心生”,孔子就是以後果反推回去,告誡我們要從心理上剔除這種情緒。

總結:接受別人恩惠前要多加思考,給予別人幫助時也要尊重人格和尊嚴。

多讀一分:接受別人的恩惠存在隱患,給予別人幫助的同時也要尊重

網絡圖片

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中都會遇到困難,單打獨鬥在這個時代已經不適合了,接受幫助或者互幫互助是一件必然的事。而你接受幫助的那個人,和接受這件事都是需要考量的。

比如《聊齋志異》中《田七郎》這一篇,在貧苦獵人田七郎接受了武承休這個大員外的各種恩惠之後,也就開啟了一條不歸路,他從來沒有說過謝,為什麼不說“謝”,因為要保持“人格”平等,就向上問說的,從意識上約束“自卑”。

但是“恩惠”這件事他始終銘記在心,不能不報答。

田七郎和他母親其實都已經看到了這個“命運”的盡頭。

這個故事就像孔子告誡我們的,不能輕易接受別人的恩惠。

多讀一分:接受別人的恩惠存在隱患,給予別人幫助的同時也要尊重

(網絡圖片)

最後談及一句俗話:“在下把自己當人,在上把別人當人。”人的“自卑”情緒會在許多情景中產生,比如接受幫助時,會覺得自己弱小、無力、低人一等;

幫助了別人又會生出自己強於別人、自信等等情緒。

這些情緒都會在環境和心境改變時產生,從而無形中改變一個人的言行舉止,所以從意識上約束這種情緒是很重要的。

不卑不亢說起來容易,做到卻沒那麼簡單,就像孔老夫子教育我們的:

人生的角色和位置在變化,轉換思維角度,多為自己未來考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