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讀一分:這兩句話詮釋了吸引力法則,當下的生活都是你自找的

閱讀充實生活,知識愉悅身心。

本篇要跟讀者朋友們分享的兩句話出自道教經典《太上感應篇》:

福禍無門,惟人自召。

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解釋】:人生中的發生的福事或者禍事,都是沒有什麼原因的,無從推斷規律,歸根結底來說都是由於個人自己(行為)所感召而來的;

善與惡的獎勵與懲罰(佛教稱為果報、報應),就會像身後的影子一樣,隨時隨地的跟著。

多讀一分:這兩句話詮釋了吸引力法則,當下的生活都是你自找的

網絡圖片

《太上感應篇》中的“太上”指的是太上老君,這裡我們不講玄學和宗教,從比較現代的一本書《吸引力法則》中來解讀。

在這本書的前幾篇中講了什麼是“吸引”,也就是我們這篇文章中說的“召”或者也叫感召。

引發福禍的第一點:相似的事物會互相吸引。

回想一下我們生活中所遇到的人和事,那些不順利的和那些驚喜,是不是多多少少都有一些“相似”性呢?

古語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都很好的解釋了吸引和感召的“力量”,在《吸引力》中被稱為各種“磁場”。

接下來第二點:你的認知會造就你的生活。

我們平常的思想、行為,就像一個小小的磁場,會緩慢的、漸漸的影響周圍的一切。

可以用一個形象點的比喻來說,就像一塊磁鐵吸附沙土中的鐵屑一樣,走到哪裡,就吸到哪裡,如影隨形。

多讀一分:這兩句話詮釋了吸引力法則,當下的生活都是你自找的

網絡圖片

還有第三點:積累與加強吸引

在許多影視劇中,都會看到裡面最壞的Boss不會很快受到懲罰,雖然一出場就明知道這人沒有好下場,但是仍舊會一點一點等到他積攢夠了惡行,到最後才會收尾;其實不止是壞人,有些正面形象的人也是一直受罪,到最後才有一點圓滿的結局。

這就是積累吸引的過程。

而《太上感應篇》中的第一句所說的“福禍無門”,其實是和“進化論”是有些相似的,在幾萬年的生物的進化過程中,選擇是沒有方向的,就比如人沒有學會用火,而其他物中學會了,那麼今天地球上食物鏈頂端可能就不是人的形象。

“福禍”這件事發生也是這樣,到了該出現的時候就會出現,不管出現在這個位置上是東西或者人,是好人還是壞人。

現實就是這樣隨機又不公平的,但是接下來三句也講明瞭,這些事可以有所改變的,就是“人”的所作所為,和吸引力法則所講的驚人相似。

多讀一分:這兩句話詮釋了吸引力法則,當下的生活都是你自找的

網絡圖片

最後就說一說“當下的生活”,就像上圖中描繪的, 積極的人和消極的人會有不同的“結果”。

你現在經歷的生活都是“自找的”,《吸引力》中也說,一個人對自己的認知,對世界的認知,就是“根源”會決定你的行為,比如為人處世,待人接物,這種從內心散發出來的“磁場”又會產生吸引,從而決定了你會和什麼人在一起,做什麼事。

而這些事經過積累,又會帶來“福“與”禍”的不同的結果,形成循環。

當下的生活也可以從當下開始改變,想要打破循環,就要從自己做起,改變認知,落實到平常的行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