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招聘殘疾人的那些顧慮,你覺得有必要嗎?丨快助殘服


企業招聘殘疾人的那些顧慮,你覺得有必要嗎?丨快助殘服

01什麼樣的崗位適合殘疾人?

企業的這一類問題根本原因在於管理者對於殘疾人陌生感和對未知的恐懼導致的,對殘疾人的特點、能力、潛力不夠了解。長期以來的社會意識固化使得殘疾人與健全人很難在同一個環境裡共同成長,這種社會意識導致了大多數人通過臆測推斷殘疾人等同於無能力者,同樣身為社會一員的企業管理者認為很難找到合適的職位匹配殘疾人,殘疾人員工可能給企業帶來巨大的負擔。

很多企業在第一次招聘殘疾人的時候,往往會劃定在“輕度殘疾”裡。即使招聘殘疾人企業通常只接受這類殘疾人,主觀上認為這類殘疾人是可以勝任大部分工作的。或者主觀的認為,輕度殘疾是最貼近“正常人”的,相應的風險也是最小的,企業也不需要付出太多。這種認知直接影響到的就是輕度殘疾人在人力資源市場上受到青睞。當然輕度殘疾人中也有區別對待,輕度肢體殘疾是最受歡迎的,可如果是一名視力殘疾人上門求職時,在一些人眼中視力殘疾等同於盲人,然後可能會以“我們這裡不招按摩師”為由而拒絕。在面對聽力殘疾人時,企業可能會想“都沒辦法交流,還能工作嗎?”至於其他的殘疾類型,統統劃分到“無法工作”。這些問題都反映了一個問題,社會大眾對於殘疾人非常陌生,不夠了解甚至於不需要去了解,導致了企業在需要招聘殘疾人的時候陷入困局。

02在哪裡可以招聘到合適的殘疾人?

這種疑問的產生在於絕大多數的殘疾人遊離在主流之外,一直以來人們有一個普遍的認識殘疾人的一切都應該是比較特殊的異於常人的比如生活方式、教育方式、交流方式等等,這樣的普遍認知深深的阻礙著殘疾人事業的發展。

這種認為殘疾人特殊化的做法,造成了實際生活中的自然隔離。大家普遍持有這種錯誤認識所以造成了很多殘疾人在一個有限的環境裡過完了隔絕的一生。“我們國家殘疾人這麼多,大街上為什麼看不到?”這種問題的答案顯而易見。而當企業發現平常的渠道招聘不到殘疾人時,恍然大悟一般扭頭去一些特殊的渠道找尋,通常當地的殘聯會成為首選,除了是專業機構的原因之外,殘疾人就業情況審核是由殘聯主管也是其中一個因素。

殘聯是依靠政府財政撥款的事業單位,也就意味著,殘聯對殘疾人的服務範圍僅限其區域內的殘疾人。相對來說人才的匹配範圍小,且其服務的殘疾人大多依靠政府補貼、福利,而非就業。企業想著依靠這一渠道解決所有問題顯然是不太可能實現的。

03殘疾人的管理怎麼去做?

往往在媒體上了解的殘疾人並不一定是殘疾人生活的常態,突出的是殘疾人的生活困難或者命運不幸還有就是幫助者的關懷備至,將殘疾人的能力與心態脆弱化,敏感化,潛移默化的叫大眾認為殘疾人是一個心理極度脆弱的群體,這也造成了很多企業與殘疾人初次接觸時顯得無所適從,不知道該怎麼做、怎麼說,顧慮太多之後就是沉默無言,給殘疾人造成一種誤解——眼前的人對自己有所牴觸,然後陷入一種自怨自艾的地步逐漸開始封閉自己。

企業其實只需要把握一個原則,在工作中一視同仁,在工作之餘根據實際的情況作出適當的改變,切忌提供過度的優待措施。

其次在日常交流中,基本上不存在所謂的禁忌用語,因為在現階段願意嘗試去企業找工作的殘疾人本身已經有了足夠的承受能力並且做好了充足的準備,殘疾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往往比我們主管臆測的要強大的多。

04安全問題貫穿始終

沒有任何研究和統計數據表明,殘疾人具有更高的生活與生產安全風險,作為交通參與者發生意外的可能性也不必然更高。公眾之所以普遍存在這一擔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有很大一部分殘疾人本身就是因為某種意外導致的傷殘(有統計和數據能夠表明,僅在發生重大災害的時候,殘疾人由於身體侷限逃生概率更低,但這與企業所困擾的問題無關)。

在實際生活中,殘疾人由於非常清楚自身的侷限性,在一些可能會發生危險的地方更加謹慎和小心。理論上來說,意外的發生很多時候是安全意識的忽視,通常情況下殘疾人的安全意識是高於健全人的。這些都能說明殘疾人並不具備更高的安全隱患。至於企業擔憂的生產過程中的風險,如果說是在殘疾人能夠勝任的崗位上他們與正常人的風險都是一樣的。當然這有一個前提就是要給殘疾人提供適合自己情況的環境和條件。

出於安全的考慮是必要的但是以安全為藉口是毫無道理的,很多時候,這樣的理由,其實更多的是對殘疾人出現意外後可能承擔的鉅額成本和道德壓力的擔憂。

快助殘服提醒大家,我國勞動保障相關法律中,沒有企業需要承擔對殘疾人更多的工傷責任的規定,即使發生了相應的意外,法律層面而言,承擔的責任也是一致的。

在安全生產過程中,企業的責任是做好對所有員工的保障,包括生產層面的保障,和保險層面的保障。適合這些崗位的殘疾人在這一方面的需求並不會增加企業額外的負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