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東橋內墓村(李墓)與小岞沙堤李氏之淵源

地名由來:

內墓(曾用名:李墓、裡墓),今為惠安縣東橋鎮珩海村內墓自然村(古為泉郡惠邑卅二都溫陵裡橘莊鋪李墓)。

明代惠安知縣葉春及撰《惠安政書》圖表篇三十二都橘莊鋪記為李墓(虎母山地名也標註為李墓)。

惠安東橋內墓村(李墓)與小岞沙堤李氏之淵源

《惠安政書》三十二都

備註:古三十二都溫陵裡

橘(吉)莊鋪【大吳、西黃、山頭、前坑、秋坑、李墓、嶺兜、坑北、陳西坑、南坑、洋東、前陳、坑尾】

東周鋪(黃崎巡檢司)【間邊、加墩、黃崎、西曾、杜厝、上倉、苔浦、表尾】

惠安東橋內墓村(李墓)與小岞沙堤李氏之淵源

《惠安政書》表

據《岞江李氏族譜》和《前內三落沙堤家譜》的李文會墓誌銘載:“墓葬在卅二都二甲虎母山坑東溝墘石記曰李墓,故其鄉因稱‘李墓’,開親支派一脈居住李墓看守封塋。”

惠安東橋內墓村(李墓)與小岞沙堤李氏之淵源

《前內三落沙堤家譜》舊族譜

現在使用的“內墓”是最通用的寫法,為東橋鎮珩海村(轄路竹下、吟兜、坑底、竿坑、內墓)五個自然村之一。宋元明清代時期為“李墓”,民國時期改為諧音“裡墓”,解放後又改名為“內墓”(“裡墓”和“

內墓”閩南語方言諧音)。

惠安東橋內墓村(李墓)與小岞沙堤李氏之淵源

現代地圖

李墓(內墓)與李文會溯源

李墓(當地人又稱為“丞相墓”),源自南宋紹興廿八年,左丞相(籤書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李文會薨於四川成都府,後墓葬於此,故名。

惠安東橋內墓村(李墓)與小岞沙堤李氏之淵源

丞相墓(現存墓穴)

惠安東橋內墓村(李墓)與小岞沙堤李氏之淵源

南宋宰相李文會墓葬遺址

《沙堤李氏族譜》有記載其“李墓”地名來源,現“沙堤始祖”李文會墓碑及墓誌銘於解放後經歷“文革”破壞遺失在村中(據瞭解,村中88歲德高望重的王老先生口述有見過此墓誌銘及墓碑,沙堤李氏後裔正努力尋找中,希望能重見天日……)。

惠安東橋內墓村(李墓)與小岞沙堤李氏之淵源

李文會塑像

李文會(1097-1158),字端友,惠安縣小岞后里(內)人。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進士,旋即列於朝官,初授秘書省校書郎、左奉議郎、充刪令所敕定官,升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遷御史中丞,紹興十四年五月拜端明殿學士、籤書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副宰相)。著《金剛經注》、《三教通論》、《中興十要》等文獻,李文會仕宦期間,政績顯著,頗有民望,是南宋中流砥柱賢相。

李文會墓誌銘(康熙年間重修)開親支派概況

宋端明殿學士樞密院兼權參知政事文會(端友)公墓在東橋鎮虎母山俗稱“李墓”亦稱“丞相墓”。乾隆《泉州府志》宋仕績載:李文會墓葬在(惠安)三十二都二甲虎母山(今東橋珩海村內墓自然村,墓被破壞嚴重,宗賢商議修建)

惠安東橋內墓村(李墓)與小岞沙堤李氏之淵源

皇清康熙五十四年乙未年(1715年)四月廿九日,岞江(小岞)闔族裔孫起工修整封塋。宋賜進士授樞密院使權參知政事李公,諱文會,字端友,諡靖節。紹興廿八年八月初一日薨於四川成都府,墓葬在卅二都二甲虎母山坑東溝墘石記曰李墓,故其鄉因稱“李墓”

墓誌雲:開親支派一脈居住李墓看守封塋。元朝大德三年,又一支分居惠西后吳,至明末分派遷入(螺陽)吳厝(民國廿九年玉麟公始建族譜)。又開親支派一支居住在江南湘州府(今上海市松江區)內真珠巷十二街頭,至明末李沾公以進士出知惠安縣親來小岞尋根祖跡,有善政,後入明宦宗記學宮,惠邑建生祠於北門外。又開親支派名“進”名“寧”名“彌”於洪武廿二年為防倭被抽丁至永寧福全千戶所軍百戶趙亮軍下授校尉水師都統人稱威正公。“李彌”因善於駕舟,被派遣琉球國(沖繩),後裔居久米村。又一支名“李性”者因撐造軍船,時遇大風雨被天災颶風滔沒於海,僅餘一婦(大吳鄉陳氏女)有孕八月生下男嗣,至永樂元年隨婦嫁在五都某甲曾爐章腳之處長大後複姓“李”。又開親支派居住赤埕前坑鄉塗寨垻內鄉。不幸軍興旁午海邊遷徙全譜散失僅存譜首數語留以子孫嗚呼。詩曰:

龍樓鳳閣九重城

新築沙堤宰相迎

我貴我榮君莫羨

二十年前一書生

惠安東橋內墓村(李墓)與小岞沙堤李氏之淵源

李文會雕像

惠安東橋內墓村(李墓)與小岞沙堤李氏之淵源

古墓葬遺址

惠安東橋內墓村(李墓)與小岞沙堤李氏之淵源

李封君墓(文筆山)

“沙堤傳芳”與“沙堤”之由來:

南宋宰相,沙堤始祖李文會祖居小岞。《惠安縣誌》載:“小岞山在淨山東十里,宋參知政事李文會祖居此,其墳名蝸螺上水者尚存。李文會以故執政返鄉,有司沿海築沙堤以迎之。”

惠安東橋內墓村(李墓)與小岞沙堤李氏之淵源

惠安縣誌

惠安東橋內墓村(李墓)與小岞沙堤李氏之淵源

相關文獻資料

惠安東橋內墓村(李墓)與小岞沙堤李氏之淵源

相關文獻資料

小岞原為半島,與錢山(淨峰)隔海相望,來往者均需坐船搭渡。山前(淨峰)有座古廟----渡頭宮,宮前有對文筆柱,被渡船用作拋錨的錨樁。宮有聯“渡通岞峽安登岸,頭舉桑田莫問津”。史傳李文會祖居小岞后里(後內),朝政期間,策馬返鄉事親,目睹小岞孤島,狂風惡浪,舟楫險阻。故奏請皇上,准予移山填海,皇上以孝感,賜予硃筆,劈下鳳山半壁,填海七華里,謂之“七里湖”,可架通兩岸之陸。

宋紹興十四年(1144年),李文會省親回鄉,“司沿海築沙堤以迎之”。李文會生平積德,居官愛民,不忘垂範後世,勉勵後嗣,即賦詩曰:“龍樓鳳閣九重城,新築沙堤宰相行;我貴我榮君莫羨,二十年前一書生。”並親題“沙堤”,後裔以沙堤迎宰相故事傳芳後世,從此“沙堤傳芳”,作為小岞李氏堂(丁)號,世代相襲。“宋家懷賢相,千秋俎豆衍沙堤”也成為美譽。(《唐國史補卷》載:唐時替新任宰相鋪築的沙面大路稱沙堤。凡拜相杜絕班行,府縣載沙填格自私第至子城東街名曰沙堤。故“沙堤”之名不是可亂用的。)自從紹興十四年(1144年)以後,沙堤李氏後嗣支派繁衍於海內外,迄今繁衍近三四十代。

惠安東橋內墓村(李墓)與小岞沙堤李氏之淵源

沙堤傳芳

頒定行第(現存)收集中

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因“社教”及後來“文革”運動。岞江沙堤李氏完整的族譜被毀,現僅存私家族譜昭穆行第字輩都不齊全。現參照整理其順序自宋始為:

開朝建業成 隴西公卿保

雄亂霸諸侯 國維君道起

幫迺臣忠興 書香繩祖武

德業子孫謀

現僅存三十五字,而後十字各有不同。而錢山派及德化亦各有不同,其順序自宋始整理如下:

文景國正子 赴o時開芳

常榮枝樹茂 雲堯永其昌

奕世逢春潮 華登萬宏光

傳世先祖德 群賢振興邦

登高觀明月 輔國兆嘉祥

分居惠西后吳公行第:

明季開基 夢世成巖 玉炳慶宗

孝友傳家 文章華國 作述重光

附沙堤冠頭聯一對:

金錬出國家器

木培成樑棟材

李墓(內墓)沙堤李氏遷徙:

李墓(內墓村),最早先由小岞沙堤李氏後裔遷入看守封塋,後陳氏遷入,最後才由王氏遷入。現珩海內墓村為單姓“王”屬型厝(珩厝)王氏派,古珩厝含現珩山、珩海、南湖行政村等地。

小岞沙堤李氏後裔因看守封塋(文會公墓)而定居此地,後因陳氏鄉民得鼠瘟疫而遷出(據傳去東周鋪蓮城表美借居),清初“遷海令”時期遷出至惠安內地(惠西),至康熙二十二年,撤銷遷海令,部分李氏遷回鬥尾,有的則遷回李墓繼續看守封塋,後因為歷史原因入祖王氏,融入“李王同宗”的型厝王氏(據《型厝王氏族譜》的人丁盛事篇記載“型厝”的來歷,其中,民國時期(1946年)的祭文:“我祖沙堤肇始,振奮家聲,蓮城毓秀,型厝開疆,少宗塾鑑……”

可考)。

惠安東橋內墓村(李墓)與小岞沙堤李氏之淵源

型厝王氏族譜祭文

惠安東橋內墓村(李墓)與小岞沙堤李氏之淵源

型厝王氏族譜祭文

惠安東橋內墓村(李墓)與小岞沙堤李氏之淵源

型厝王氏族譜

惠安東橋內墓村(李墓)與小岞沙堤李氏之淵源

古井

據內墓村中王氏老者回憶祖輩經常講的故事,王氏先人未遷入時,最早居住於此的是李氏和陳氏,由於鼠瘟疫,造成陳氏僅剩下三戶人口(後入祖姓王),此時大部分李氏族人紛紛遷出李墓,定居鬥尾。從此,虎母山的“李墓村”慢慢的變為“王姓村”,表美(鬥尾)⑧就多了個李姓家族。

備註:

① 看守封塋:南宋孝宗隆興年間,小岞沙堤李氏後裔遷居三十二都溫陵裡橘莊鋪虎母山護墓,後人丁繁衍形成一個鄉(相當於村)稱“李墓”。

② 現內墓村為單姓“王”,早期陳姓鄉民因鄉里鼠瘟疫,僅剩少戶人口後入祖王姓(內陳外王)

③ 表美:現稱“鬥尾”(鬥尾李氏清代祖墓的墓碑上有“表美”刻字記載)

④ “遷海令”: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頒佈“遷海令”,各省(遷界北起遼東,南至廣東)沿海三十里居住民一律限時遷搬。

⑤ 由於,清朝“遷海遷界”,閩、粵、江、浙沿海四省無數村莊被淪為廢墟,許多姓氏先祖墓葬也造成破壞。岞江(小岞)闔族裔孫於清康熙五十四年乙未年(1715年)四月廿九日起工修整封塋,又開親支派居住李墓。

⑥ 歷史原因:根據《型厝王氏族譜》的民國時期的祭文記載解析,“沙堤”為沙堤始祖李文會;“蓮城”為今鬥尾東周一帶李氏聚居地;“少宗”為李文會後裔后里李氏家廟名稱(高宗時期,李文會在四川有很多政績。皇帝令卹典恩澤二人,進官一級致仕、贈左中奉大夫。故惠安小岞後內少宗祠堂亦稱“中奉大夫第”。)

⑦“李王同宗”的意思是說內李外王,原本姓李,因為某種原因,而改姓王。

⑧ 鬥尾李氏:為了讓後裔子孫銘記本家族的來歷,宗親族老經常對他們講那過去的事情,其中最核心的話題是:咱們是惠安北面(指以縣城為中心,虎母山剛好處在北面)護墓的,遷來鬥尾定居。之後,在一代代的流傳中出現了這樣的口誤:咱們是惠安北門來護墓的,在鬥尾定居。北面與北門一字之差,兩句話又同時提到護墓,定居,別看簡單的幾字。因概念模糊,竟成了歷史之謎。李姓在鬥尾定居後,為了出行好記,乾脆來個小岞地名鬥尾大複製,直接移植給鬥尾的山山水水。時至今日,兩地仍延續著許許多多名稱一樣的地名,如東垵、後海、前垵、後古井、石壁兜、虎宮口、峙子門、後嶼子、海頭澳、東山子、前山子頭、石船腳、東安角、也圳、後墓石、堡子等等;近似的如烏石尾(小岞稱烏沙尾),大嶺頭(小岞稱大崎頭)等等。因此,從上述例子中可否這樣認為:鬥尾李姓是由小岞後內經李墓村遷入的,並非惠安北門來此護墓而定居的。

惠安東橋內墓村(李墓)與小岞沙堤李氏之淵源

李氏宗祠(沙堤始祖)

沙堤世胄:

馬來西亞李氏族譜特刊載:據德化沙堤李氏族譜《沙堤族譜》原序“避倭氛相率入龍海,養吾公始居龍潯山麓……因告公以高洋奇穴,興沙堤吉壤,公得之喜甚,以吾家吉甫公,曾居遊沙堤,宰相故事也,

獲斯地,而稱斯名,鳳凰于飛之佔,聊堪比擬矣……”。德化沙堤李氏族親現還傳記“七里湖沙堤”世祖也。

目前旅居海內外各國及港澳臺等地的沙堤李氏後嗣對族譜記載著“沙堤”二字的不解之意,可以說,凡族譜記載或傳說有“沙堤”二字,都是李文會後嗣。由於年代久遠,所記族譜有些失傳,有些記載不清,只記載“沙堤”或以“後內”地名為族示,沒有記載歷史,使後嗣對所記的族譜內容理解不了,特別對記載有“沙堤”二字的不解。要理解“沙堤”二字,必須知曉歷史的緣故,才能理解其淵源。總之,凡屬“沙堤”李都是南宋宰相李文會後代嗣孫。

尋祖就尋沙堤始祖,南宋宰相李文會,尋根就尋淵源“沙堤”發源地小岞。尋根必尋祖源,只要祖源尋對,就不論中斷其緣故之。因為說,祖源歷經九百多年,不可能代代尋接,只要根尋正確,祖源就能明曉。只要根尋明白,才能知曉祖源根本源之源由,明曉祖根、祖地、徹底地瞭解歷史,就要進行追溯祖根本源,追宗祭祖活動,緬宗拜祖,感祖恩澤,啟發後世,傳宗接代的宣傳,讓下一代知曉始祖歷史根脈,解明幾百年來族譜所記載的

“沙堤”二字之意義。讓後昆徹底理解祖先歷史,理解淵源,理解祖根本源。

溯祖追宗,“沙堤”源於此,海內外印證無疑,願其世胄共鑑。重建祖祠,立冊記史,重光祖德,承前啟後,以示裔孫,尋根問祖,追溯祖根本源也。

唐代倫宗支一派本源追世胄;宋家懷賢相千秋俎豆衍沙堤。

惠安東橋內墓村(李墓)與小岞沙堤李氏之淵源

李文會府宅

惠安東橋內墓村(李墓)與小岞沙堤李氏之淵源

李文會府宅(故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