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奧會,是希望還是包袱?

新華社布宜諾斯艾利斯10月19日電 題:青奧會,是希望還是包袱?

新華社記者姬燁 高鵬 倪瑞捷

第三屆夏季青奧會18日在布宜諾斯艾利斯順利閉幕。從2010年的新加坡到2018年的布宜諾斯艾利斯,過去8年的三屆夏季青奧會和兩屆冬季青奧會展示了這一創意的獨特魅力與價值,也在實踐中面臨一些挑戰。在影響力、商業價值等方面無法與奧運會媲美的情況下,青奧會將走向何方,它要如何融入奧林匹克運動的整體改革?

價值

青奧會從誕生之初就被深深打上了“創新”的烙印,這一點在項目設置上體現得尤為明顯。新加坡首屆青奧會上,三人籃球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延續至今;四年後的南京青奧會把攀巖、輪滑和滑板列為表演項目;到本屆青奧會,體育舞蹈、空手道和攀巖成為正式比賽項目。

國際奧委會委員李玲蔚表示,相對奧運項目而言,青奧會在項目設置上沒有太多禁錮,主要是從青年人的喜好出發。這樣做,一方面提高了年輕人對青奧會的關注度和參與度,另一方面,也給了那些尚未擠進奧運會的運動項目一個展示的舞臺,從而為國際奧委會調整奧運會項目設置提供決策參考。

經過青奧會的展示與檢驗,三人籃球、攀巖、滑板如今已被列入東京奧運會比賽項目。

青奧會同樣是檢驗一座城市辦賽能力的“試金石”。正如國際奧委會奧運會部執行主任杜比所說,青奧會易消化、可管理的規模,對於那些尚沒有能力舉辦奧運會的城市來說,是一個機會。許多國家(地區)對舉辦青奧會感興趣,其中一些長期看是想要申辦奧運會的,但在此之前想先嚐試舉辦青奧會。

本屆青奧會期間,國際奧委會做出一項意義非凡的決定——將2022年夏季青奧會交由塞內加爾舉辦。幾乎可以肯定,如果2022年青奧會大獲成功,那麼非洲距離舉辦一屆奧運會的日子也就不遠了。

一手創辦青奧會的前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說過:“青奧會絕對不是迷你奧運會,而是將體育與教育、文化體驗結合在一起的活動。”回顧過往幾屆青奧會,國際奧委會與青奧會組織者都高度重視文化教育活動,希冀藉此迴歸奧林匹克運動本源,讓它承擔起對青少年進行奧林匹克價值教育的使命。

從“和陌生人說話”到自然探索之旅,從“與冠軍對話”到職業技能發展……這些活動寓教於樂,激發青年運動員在比賽之餘對人與體育、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展開多維度的感知與思考,大大豐富了年輕運動員的人生閱歷。

青奧會不設獎牌榜,多個項目打破選手國籍(地區籍)界限混編參賽,也是為了引導青少年運動員樹立正確的勝負觀,弘揚“友誼、團結、公平”的奧林匹克精神。

挑戰

自創辦以來,青奧會的存廢之爭從未停息。儘管其積極意義有目共睹,但也存在諸多挑戰與不足。

曾擔任兩屆冬青奧會國際奧委會評估委員會主席的楊揚感覺,青奧會設計初衷教育功能佔很大比例,但隨著青奧會的開展,現如今競技元素越來越突出。“雖然這是體育賽事無法避免的,但如何將青奧會的理念、奧林匹克的價值傳遞給運動員和更多的人,我覺得挑戰蠻大,但也是最重要的。現在外界對於青奧會的關注點更多還是比賽成績,而不是其教育意義。”

記者在採訪本屆青奧會時也發現,不少運動員以“取得好成績”為參加青奧會的主要目的,對參加文教活動熱情不高。

對此,李玲蔚表示,不能走進刻意抬高文化教育功能的誤區,畢竟競技是體育比賽的本質屬性。但如何平衡好教育與競賽的關係,促進運動員全面均衡發展,確實是青奧會面臨的一大挑戰。

本屆青奧會期間,記者參加了跆拳道、拳擊、擊劍三個項目的關注日(Focus Day)活動,每場活動參加的運動員只有二三十人,讓可容納數百人的場地顯得有些冷清。李玲蔚坦言,部分文教活動吸引力不夠,“要讓來自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大家都認可、接受,難度不小”。

青奧會面臨的另一挑戰是,保持一定的賽事規模與控制成本之間的矛盾。

26、28、31,過去三屆夏季青奧會比賽項目越來越多,參賽運動員人數不斷增加。與奧運會上運動員比完賽就離開不同,青奧會運動員必須全程參加,這無疑加重了舉辦城市的負擔。

知名體育學者易劍東表示,由於青奧會市場開發收入有限,國際奧委會現在是用奧運會掙的錢來補貼青奧會,可一旦今後國際奧委會財務狀況惡化,青奧會的生存就會受到威脅。當國際奧委會不遺餘力地削減奧運會申辦和辦賽成本時,有必要重新審視青奧會是否物有所值。

未來

《奧林匹克2020議程》的40條建議中,有一條就是“審視青奧會定位”。李玲蔚認為,國際奧委會對於青奧會的定位越來越清晰,就是對年輕人的教育功能,引導他們樹立健康積極的生活方式。這種教育不僅僅是對青奧會運動員的教育,還要讓他們發揮榜樣作用,去影響更多的年輕人。

楊揚也表示,如何激勵更多年輕人參與體育運動,如何更好地發揮教育功能,讓更多年輕人感受奧林匹克運動的價值和意義,才是青奧會的根本所在。“現在整個世界,小朋友選擇太多,電子遊戲都會讓大家減少戶外運動的機會。城市配套設施跟不上,運動空間不夠。加上學業壓力,導致孩子運動成本增加,這是一個社會問題。奧運會也好青奧會也好,只是方式和方法,要隨著時代的需求去調整。要跳出體育做體育,跳出奧運看奧運。”

“未來青奧會需要有一個腦洞大開的方法,才能夠解決現在的問題。”楊揚說。

在提升更多人參與體育運動的熱情和願望方面,本屆青奧會組織者也做了一些嘗試,比如採取觀眾註冊、免費入場觀看比賽、體驗文教活動的做法。開賽僅6天,總共60萬觀眾入場手環就已發放完畢。青奧會期間,布宜諾斯艾利斯市政府還組織了20多萬中小學生到現場觀看比賽。

杜比表示,本屆青奧會結束後,國際奧委會將以未來視角全面、深入審視本屆各種嘗試。“我們動用很多資源來考察各種細節,(對於新項目)從總體參與程度到計時計分系統,哪個是主要項目,由誰來運行,我們都會審視每個細節,甚至還包括傷停時間。我們將對所有嘗試從頭到腳剖析。”

儘管國際奧委會不斷努力完善青奧會,但有專家學者建議應當直接取消青奧會。

易劍東認為,在全球對奧運會申辦熱情銳減的大背景下,奧林匹克運動需要做減法。

在他看來,培養青少年的體育熱忱,對他們進行奧林匹克價值教育,有國際奧委會眾多專業委員會日常的活動項目以及在奧運會期間及前後的文教活動就夠了,比如青年營、火炬接力等等。而各國際單項組織針對年輕人的單項國際比賽也足以達到為奧運會培養後備人才的目的和效果。

易劍東說,他完全理解羅格創辦青奧會的初衷,投入了各種資源,自然會有一些效益,但做事情更要衡量付出的成本以及參與者的熱情和態度。“青奧會跟奧運會相比在競賽水準和關注度方面都很差,也沒有很好的市場營銷。因此,不要因為過去的人創立它有一定價值,就勉強往下撐。”

事實上,創辦青奧會,是為了解決奧運會過度商業化、興奮劑氾濫等問題,是奧林匹克運動自我價值修正的一種努力與探索。但它是否過於理想化?它究竟能否承擔最初的使命可能要通過幾代人的實踐來檢驗,而青奧會能否獲得這樣的時間和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