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入65萬的新中產,為什麼依然很焦慮?

——你覺得你新中產麼?

——我覺得我是新無產,無車無房無存款!

——那你覺得新中產是什麼樣子的?

——新中產什麼樣我不知道,但肯定不是我這樣的。

年入65萬的新中產,為什麼依然很焦慮?

當很多人還在被失眠、脫髮、猝死等焦慮困擾時,新中產已經悄然進入大眾的視野。

一、何為中產,何為新中產?

長期以來,“中產”是個最為人詬病的稱謂。因為它實在是過於含糊不清,在不同的口徑中,人們對中產的定義過於寬泛。

在某些報告中,月薪5000就可以被稱為城市中產階層;而在另一部分人的描述下,年薪百萬,也就是“剛剛脫貧的水平”。

在這份白皮書中,胡潤研究院將中產階層定義為:在除去家庭衣食住行等方面基本生活消費支出後,仍具備更高消費能力及投資能力的社會群體,中產家庭基本消費支出佔家庭年均可支配收入低於50%。具體來說,設定北上廣深一線城市家庭年收入至少在30萬,其他城市在20萬以上。截至2018年8月,中國大陸中產家庭數量已達3320萬戶。

據胡潤研究院的定義,“新中產”除了有不錯的家庭收入和財富條件,同時還應該具備良好的教育背景、穩定的生活環境,比如有房、有收入可觀的工作等條件。綜合來看,中國新中產的規模不超過中產階層總數的30%,也就是說,這樣的城市新中產家庭在中國大陸大概有1000萬戶。

我們來一起看看這1000萬戶家庭的基本畫像:

35歲左右,96%以上具有本科以上學歷,人群中81%以上是企業的中高層管理人員,平均家庭年收入超過65萬。在所在城市擁有1套房產,最好還有1套以上的投資房產,擁有價值40萬左右的豪華品牌汽車,最好是夫妻二人各有一輛。

年入65萬的新中產,為什麼依然很焦慮?


年入65萬的新中產,為什麼依然很焦慮?

用三個詞基本上可以概括新中產:年輕有為,家庭美滿 ,積極向上。

私認為胡潤這次解決了一個長久以來的爭議,他定義的這份“新中產標準”,個人認可度還是比較高的。

即便是在北上廣深這樣的一線城市,家庭年收入65萬也足以稱得上中產一詞,你要非說自己還是個剛脫貧的屌絲,那蝶叔只能給你戴上一朵名為矯情的小紅花了。

如果你的家庭收入還沒有達到這個“新中產及格線”,如今也終於也可以安然地自稱“剛剛小康”了。

年入65萬的新中產,為什麼依然很焦慮?


二、新中產焦慮的是,錢往哪放

一個家庭邁入新中產階層,無論是通過個人奮鬥還是運氣,在財富層面,你都已經超越了95%的中國家庭。

但顯然,維持這樣的優越感,並不容易。

財務自由仍懸在遙不可及的彼岸,僅僅是一年眺望一次,已經顯得過於頻繁。

如何緊跟隊伍,在明年的新中產標準裡,還能保留自己的身份標籤,成為了那疲憊生活邊緣最尖銳的刺痛感。

按平均數來看,新中產人群對於財富自由的設想為1243萬元。其中,43%新中產人群認為財富自由門檻需要達到500~1000萬元,已婚有小孩的新中產家庭對於財富自由門檻要求更高,48%要求在1000萬元以上。

他們是中產階級的佼佼者,被貼上亮麗光鮮的標籤。然而,與廣大的中產階級相比,他們的焦慮感更強烈。

職場競爭已經令人筋疲力盡,何況新中產們還要焦慮子女教育、雙方父母越來越棘手的養老問題,以及,財富的逐年縮水……他們要時刻提高警惕,防止自己從中產階級跌落。

所以,新中產更加積極地賺錢、理財以增加財富值。

新中產對於投資理財的擔憂主要來自於對理財風險控制的焦慮,他們不僅要思考如何對抗貨幣貶值,更希望通過投資理財進行“保值增值”的長遠計劃,從而疏解家庭的其他隱形焦慮。

但是,他們受制於“風險控制能力不足”、“沒有充足的時間去打理投資”、“不知道該怎麼投資,專業知識不足”三大困難點,對於如何安置節餘的家庭資金感到焦慮。

年入65萬的新中產,為什麼依然很焦慮?

目前新中產家庭平均擁有108萬元的可投資金融資產,其中 45% 新中產家庭擁有100萬元以上的金融資產,16%在50萬元以下,“如何理財”是他們生活的關注重點。

新中產人群的資產配置當中,74%以“資產穩健增長”為目的,23%為“資產保值”。不過珠三角地區的新中產人群對於投資理財更富有冒險精神,其“積極型或相對積極型”投資比例明顯高於其他地區。

資產配置的比例擺在這裡,所以選擇靠譜的理財平臺就顯得尤為重要。

不用一味去追求收益的最大化,而是把安全性擺在首位,將風險降到最低的同時保證穩定的收益才是正解!

四、寫在最後:

很多人羨慕中產,大概是因為它符合大多數人對理想生活的追求,關乎房子、車子、物質,還有對生活品質的自我追求和美好向往,胡潤也指出:“新中產人群無論是對工作還是家庭生活或是對自己個人精神層面的‘野心’都很大。”

“新中產”僅僅是一個概念和標準,以中產的品質挑選生活方式,才是最重要的。

並不是月入5000塊,就只能吃麻辣燙和煎餅果子,花200塊也一樣可以看一場藝術展啊!哪怕收入暫時受限,也要合理分配,用有限的資源盡力為自己創造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

年入65萬的新中產,為什麼依然很焦慮?

比你富有比你優秀的人都這麼努力,你還有什麼理由不努力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