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中華的東西南北,悼念民族最痛心疾首的一日

2018年12月13日,國家第五個公祭日,南京大屠殺受難同胞紀念日81週年,深圳市龍越慈善基金會和諸多合作方一起,在全國範圍內展開“悼念戰爭罹難平民和平祭”,在網絡上和線下實地舉行紀念活動,以朗讀受難者名單的方式為主,祭奠在戰爭中遇難的每一個個體生命。

我们在中华的东西南北,悼念民族最痛心疾首的一日

在這次的活動中,龍越基金會聯合新浪微公益、騰訊公益、企鵝公益報道團、新京報我們視頻、鬥魚等平臺,在網絡上展開紀念活動。

同時,和南京一愛一生志願者聯合會、雲南老兵關懷計劃項目辦、長沙市抗戰文化研究會、吉林省關愛抗戰老兵志願者團隊、四川省普善公益慈善促進會、關愛抗戰老兵重慶志願者團隊、大連海事大學雙翼行公益團隊、關愛抗戰老兵遼寧志願團一起,在南京、昆明、長沙、成都、吉林、長春、重慶等地,首創以朗讀受難者名單的方式舉行祭奠。

全國各地參與者,在不同的地區,共同懷著沉重的心情,虔誠地謄寫一位最想銘記的同胞的名字,手捧白菊誦讀逝者的名字,寄託哀思銘記歷史,尊重生命。

我们在中华的东西南北,悼念民族最痛心疾首的一日

在網絡上,明星孫正霖、郭岱鑫、王蕾、張藝、賈雲哲、 餘佳淼、王今心、谷峰、戴蕥琪、許飛、郭曉峰、劉子鶴等也加入到悼念戰爭受難平民祈願和平的儀式中來。五湖四海的和平力量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聚集起來。

這場全國聯動的和平祭旨在喚起人們對鮮活生命逝去的悲憫。活動以“用愛守護和平,天佑中華”為口號,從銘記鮮活個體的消逝開始,反思戰爭中的暴力,珍視和平敬畏生命。戰爭中無辜受難的平民並不是一個抽象的數字,是一條條鮮活的生命,有名有姓,有父母有至親或許還有兒女。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紀念活動規模和影響越來越大,活動倡導也從對於戰爭中手無寸鐵無辜受難罹難平民的哀悼,昇華到對暴力的反思以及對和平的守護。

我们在中华的东西南北,悼念民族最痛心疾首的一日

南京:

老兵落淚光華門

我们在中华的东西南北,悼念民族最痛心疾首的一日

這場全國性的活動開始於抗戰時國殤之地-南京。2018年12月9日上午,深圳市龍越慈善基金會聯通南京當地志願者團體,在光華門戰爭遺址進行悼念,到場的還有親歷過81年前城破的抗戰老兵。

我们在中华的东西南北,悼念民族最痛心疾首的一日

今年已經99歲高齡的抗戰老兵孫錫霖1937年為部隊工程總部的工程兵,參與修建南京富貴山隧道,城破前隨部隊撤離。老人到達當年的戰場脫帽向死去的同袍致敬,祭上黃酒時不能自己痛哭流涕:“我對不起你們啊,當年應該死在一起的,說好你們可以堅持3個月的,結果三天你們就壯烈犧牲了!太慘了!”

第二次參加光華門堡壘遺址紀念活動的95歲抗戰老兵馮宗堯難過地說:“一想到這麼多同學戰友死在這裡,真的難過!希望他們安息,現在國家終於和平了。”

我们在中华的东西南北,悼念民族最痛心疾首的一日

當日下午,頂著紛飛的白雪,悼念隊伍轉移到慰安婦紀念館,銘記戰爭中受難的女同胞。面對著愴然黑白的照片牆,南京師範大學致遠舍的同學們低頭默哀,到場的外籍學生和少數民族學生用維吾爾族語英語韓語和中文四種語言寫出:祈願和平。不一樣的語言,同一個心願。

我们在中华的东西南北,悼念民族最痛心疾首的一日

面對栩栩如生的落淚同胞雕像,大家忍不住和悲壯的過去“隔空對話“,掏出手帕,試圖拭乾銅像上見者揪心的淚眼,並默默祝禱:願你來生不被硝煙迷濛雙眸,享有歲月靜好。

我们在中华的东西南北,悼念民族最痛心疾首的一日

12月10日,死難者遺屬祭告儀式在南京大屠殺紀念館舉行,名單牆的名字隨著日曬雨淋稍有褪色。遇難者遺屬和志願者用毛筆蘸上特質的墨汁對名單進行描紅維護,讓歷史永不褪色,家祭國殤,永不能忘。

我们在中华的东西南北,悼念民族最痛心疾首的一日

12月12日清晨,由當地志願者學生以及熱心群眾組成的隊伍聚首中山碼頭紀念碑,此處乃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遺址之一,當時避居國際安全區之青壯難民,在此慘遭殺害者,共達萬人以上。其中,1937年12月16日傍晚,日軍從避居於原華僑招待所之難民中,捕獲所謂有“當兵"嫌疑者五千餘人,押解於此,用機槍集體射殺後,棄屍江中。

我们在中华的东西南北,悼念民族最痛心疾首的一日

81年後的今天,首先,大家手捧菊花繞著紀念碑默哀悼念,隨後謄寫好一個受難者的名字,到達江邊進行朗讀祭奠。在莊重肅穆的傳統江祭儀式上,大家有力的朗讀聲中:30萬不再是冰冷的數字,那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石長富 姚小姍 馬忠山……

我们在中华的东西南北,悼念民族最痛心疾首的一日

從湖南趕來祭拜的三位抗戰老兵泣不成聲,親歷了歷史的他們心情格外沉重,不停地說著: 你們安息吧,我們永遠不會忘記,現在我們的生活終於變好了!願世上再無戰爭,人間再無生靈塗炭。

我们在中华的东西南北,悼念民族最痛心疾首的一日

13日公祭日當天,榮平養老院的南京抗戰老兵共同觀看國家公祭日直播儀式。

昆明:

銘記拯救了中國的老弱婦孺

我们在中华的东西南北,悼念民族最痛心疾首的一日

1937年,戰事告急,中國港口城市和交通樞紐淪陷,我方急需一條運輸醫療物資和軍事物資的路線,否則打仗沒有武器沒有糧食,亡國是遲早的事。而在西南邊陲,四個月修好一條穿越中國最湍急河流以及最險峻山谷的路,這樣的世界創舉,被一群被稱為老弱婦孺的人完成了。

1937年底,滇緬公路沿線近30個縣的勞工約20萬人被徵集來到公路上。1938年1月,開始修路。當時沿途各土司接到修路任務,也意識到國難當頭,這是頭等大事。所以向各組民眾下了死命令:“田可荒,地可荒,築路工程不可荒。”

我们在中华的东西南北,悼念民族最痛心疾首的一日

這些人中,有大部分是老人、婦女和孩子,因青壯年大部分都應徵入伍了。當時沒有大型的施工機器,全靠各族兒女使用最簡陋的工具,一點一點的修出來的。環境惡劣,大家只能砍樹搭成窩棚,喝雨水,吃自帶的乾糧。在整個過程中,因為爆破、墜崖、落江、塌方和瘧疾,等各種非自然因素死去的勞工,成千上萬。每一英里就有兩座墓碑,這是一條用屍體累成的抗戰生命線。後來,這條用手指挖出來的路承擔了70%的大後方抗戰物資運輸。

我们在中华的东西南北,悼念民族最痛心疾首的一日

81年過去了,他們的名字已經漸漸被歷史遺忘。但看著歷史的留影,我們不禁想,如果沒有戰爭,這位老奶奶應該在家含飴弄孫安享晚年;這位還在揹帶上的嬰兒,應該在搖籃裡聽著母親的歌謠。她們的肩上,都不應該有血淋淋壓垮肩膀的戰爭之擔。

我们在中华的东西南北,悼念民族最痛心疾首的一日

2018年是緬甸公路通車80週年,我們來到城西的紀念碑,為這些改變了歷史的無名之輩鮮花點蠟燭。為他們的犧牲和貢獻,為所有在戰爭中失去童年的孩子,在戰火裡失去安寧的老人。參加祭奠的,有不少新生代00後,歷史在傳承,逝者的到銘記,和平力量在壯大。

我们在中华的东西南北,悼念民族最痛心疾首的一日

長沙:

文夕大火燒掉了無數人的明天

抗戰時期的長沙文夕大火,讓星城成了一片殘垣斷壁、焦梁炭柱、死傷無數。半個多世紀後,2005年11月12日夜,天心閣‘文夕大火’警世鐘首次鐘敲響,為無辜死難者為曾經多難的國土。

我们在中华的东西南北,悼念民族最痛心疾首的一日

2018年12月13日上午,南京大屠殺81週年,湖南的悼念隊伍再次敲響天心閣的‘文夕大火’警示鐘,誦讀和平宣言、高唱抗戰歌曲、默哀致敬,以悼念在文夕大火以及在抗戰中的罹難平民,祈福天下蒼生不再受戰亂之苦。

我们在中华的东西南北,悼念民族最痛心疾首的一日我们在中华的东西南北,悼念民族最痛心疾首的一日

大連:

願和平的燭光永遠溫暖人間

東北三省在這場衛國戰爭中首當其衝成為了衝突前沿,民眾在戰火中顛沛流離受盡苦楚。2018年12月12日,紀念日前夕,祈願和平的群眾來到寒冷的廣場點起燭光,為亂世如麻中不得安寧的同胞,為珍視和平如今難得的和平。13日當天,大連長春等地,和平祭活動也在同步進行。

我们在中华的东西南北,悼念民族最痛心疾首的一日

國家公祭日,重慶成都等地的起源和平活動也在同步進行,萬眾一心祈願和平天佑中華!

我们在中华的东西南北,悼念民族最痛心疾首的一日我们在中华的东西南北,悼念民族最痛心疾首的一日

深圳市龍越慈善基金會以“撫慰戰爭創傷,倡導人性關懷”為使命,源起於2008年“老兵回家”公益行動,2011年在深圳市民政局註冊成立。基金會致力於為戰爭背景下的個體士兵提供人性關懷,關懷服務抗戰老兵。

抗戰老兵關懷計劃:

2011年開始,龍越慈善基金會正式發起“抗戰老兵關懷計劃”。為有需求的抗戰老兵按月敬贈致敬禮金;(2018年新標準為每月600元,特困老兵每月1200元。)為老兵提供緊急醫療救助、房屋修葺以及其他直接惠及老兵的事項。目前,我們已尋訪到超過11858名抗戰老兵。截止2018年9月31日,中國境內健在老兵僅餘6087名,平均年齡90歲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