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空軍75年尋戰友,沒想到找到不止一位……

當一份來自大洋彼岸的花名冊映入老兵吳魯泰的眼簾時,吳老手腳發顫,有些不敢相信。他從喉嚨深處發出嚕咕嚕的聲音,鼓著眼鏡尋找于振超的名字。

抗战空军75年寻战友,没想到找到不止一位……

吳魯泰肖像照。李春鋒 攝

今年95歲的吳魯泰老人家住新疆烏魯木齊市喀什西路景苑小區,離家不遠處的烏魯木齊市第47中學(原農機廠中學)是老人任教直到退休的地方。

吳老身形佝僂、步履蹣跚、耳背,喉嚨處總是圍著一塊白簾,用來遮擋手術後的創口。人到晚年時,老人患了喉癌,聲帶被切除,無法發聲,“發聲”只能靠呼入的空氣推動腎管傳出,表達意思靠口型和手寫。

近年來,隨著國家以及社會層面對抗戰老兵的日趨關注,老人的另一個身份漸漸被周圍人所知——二戰空軍。

從去年開始,這位中央空軍軍官學校第二十三期學員、空軍第八大隊二十四中隊領航員開始尋找他在抗戰時期的同學、戰友——于振超。

抗战空军75年寻战友,没想到找到不止一位……

吳魯泰在伏案寫字。李春鋒 攝

他們一起在考進中央空軍軍官學校,一起去好幾個國家學習飛行,之後又一起去美國留學,一起回到中國,還曾經一起在北京工作,他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夠知道戰友的消息。

流亡重慶 投筆從戎

吳魯泰老人是浙江金華縣錢西鄉馬於村村人,生於1923年5月。

1943年,吳魯泰在老家浙江麗水高級中學畢業後,到重慶投靠叔父,準備繼續求學,將來從商。但來到重慶,看到重慶被日軍轟炸的滿目瘡痍,吳魯泰打消了原先的念頭。

當時,一心想參軍的吳魯泰看到報紙上有中央空軍軍官學校招生的消息,於是報名考試。1943年6月,吳魯泰和好友于振超以及另一名同學被錄取為中央空軍軍官學校二十三期學員。

抗战空军75年寻战友,没想到找到不止一位……

吳魯泰年輕時的照片

令吳老不可思議的這份花名冊正是中央空軍軍官學校第二十三期學員名單,75年過去了,名單上的人,他們都經歷了什麼?他們都在哪裡?

中央空軍軍官學校是中美合作培訓飛行員的學校,許多學員成為陳納德“飛虎隊”的成員。它的前身是中央航空學校,是中國空軍的搖籃。

電影《無問西東》中,王力宏扮演的人物原型沈光耀便是中央航空學校第三期。淞滬會戰中,沈駕駛的飛機發生故障,但他並未退戰,而是開著飛機撞向日軍戰艦,壯烈犧牲。

抗战空军75年寻战友,没想到找到不止一位……

中央空軍軍官學校。(資料圖)

吳魯泰和于振超等同學們一起來到位於昆明巫家壩的中央空軍軍官學校學習。由於當時國內條件極差,沒法進行飛行訓練,大約在1944年底,吳魯泰和于振超等同學到印度的卡拉奇學習。

“我學的是初級,高級課程需要到美國去留學,但必須經層層選拔,高級課程我沒被錄取,就回到了昆明,在昆明的中央空軍軍官學校學習轟炸機領航技術。”吳魯泰表達道。

後來,他和于振超終於通過考試,獲得了去美國留學的機會。抗戰勝利後,轟炸領航課程被取消,吳魯泰改學地勤。1947年回國後,後成為空軍第八大隊二十四中隊的領航員,在上海大場服役。

吳魯泰於1949年結婚,之後,他和于振超都在北京工作。吳魯泰先後在南京航空專科學校、瀋陽某航空工業學校、西安航空工業學校工作,為培養新一代飛行員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上世紀六十年代,轟轟烈烈的政治運動開始了。因為國軍空軍的身份,吳魯泰受到了整肅。

1962年,吳魯泰被下放到新疆機械學校任職,後在農機廠中學(現烏魯木齊市第47中學)擔任教師。因為成分問題,他正在讀初中的大女兒吳涵,也被下放到阿克蘇某農場務農十餘年。

抗战空军75年寻战友,没想到找到不止一位……

吳魯泰與部分家人和合影,右一為其長女吳涵。 李春鋒 攝

今年67歲的吳涵說,她在幼年時曾和父親去過於振超位於北京的家,當時于振超一家還熱情接待了他們,之後就再也沒有見過面。

而吳涵後來才知道,原來於振超正是著名電影演員於藍的弟弟。而大革命剛剛開始時,這位江姐的扮演者就被“打倒”了。

75年後獲悉 老友已經走了

時光荏苒,斗轉星移。

如今,在這份手寫的、已經泛黃的花名冊上,吳魯泰找到了自己的名字。

只是,那一排排曾經鮮活的名字,有不少已經畫上了黑框。老兵摸索著尋找一位他熟悉的同班校友——于振超。

名字找到了,只是,于振超的名字已被畫上了黑框,去世時間不詳,去世地點不詳。

抗战空军75年寻战友,没想到找到不止一位……

中央空軍軍官學校二十三期花名冊

“老爸,你要找的于振超,已經走了……”小女兒周珍向老父解釋著,看著吳老黯然神傷的眼神,周珍不再說話。

2017年9月,吳老曾委託女兒找媒體,希望幫他找到“中央空軍軍官學校二十三期”校友,共敘戰友情。只是,茫茫人海中,尋找七十多年前的戰友,簡直就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

然後,時隔一年,奇蹟發生了。

前不久,孫彤偉通過亞心網,聯繫到了採寫《九旬老兵尋戰友于振超:你還好吧?》這篇報道的記者李萍,通過記者的牽線,孫彤偉聯繫到了吳魯泰老人的女兒周珍。

孫彤偉的姨夫王澍,也是中央空軍軍官學校二十三期學員,和吳魯泰老人是校友。遺憾的是,他在2017年去世,去世前拜託後人幫他尋找二十三期的學員。

孫彤偉向周珍發來了這份珍貴的花名冊和一張“空軍軍官學校第二十三期同學畢業二十週年紀念”照。於是,便有了開頭這一幕。

分散世界各地 健在只剩個位數

原來,“中央空軍軍官學校二十三期”學員的脈絡線一直都在延續著,抗戰結束後,各分東西的同學們散落在世界各地,但他們總是想方設法的聚攏起來。

抗战空军75年寻战友,没想到找到不止一位……

中央空軍軍官學校二十三期學員於1966年在臺灣聚會

早在1966年,二十三期學員就曾在臺灣聚會。這張寫著“空軍軍官學校第二十三期同學畢業二十週年紀念”字樣的照片:第一排是兒童少年,第二排是婦女家眷,已是中年的學員站在最後兩排,個個穿著西服打著領帶,約有五十人,看起來特別精神。

1996年10月10日,二十三期學員再次在北京聚會。這一次,是畢業五十週年聚會。同學們從美國、加拿大、澳洲、印尼、泰國、香港、臺灣等地,千里迢迢的趕來。有人當了大官身居要職、有人經商成了大款、有人窮破潦倒困苦不堪。

抗战空军75年寻战友,没想到找到不止一位……

中央空軍軍官學校二十三期學員於1996年在北京聚會

二十三期學員衛德慶在《筧橋二十三期同學在京聚會有感》中寫道,“經過了五十年的風風雨雨,好多同學已經走完了一生。儘管這麼多年,同學的處境千差萬別,但接到聚會邀請之後,大家不約而同千里迢迢趕到北京聚會。”

看到當年抗戰時期的老同學,分外親切,怎麼也傾訴不完多年的思念之情,就像半個世紀以前,大家在民族危亡的緊要關頭,為著抗日救國的共同意志投奔航校。

抗战空军75年寻战友,没想到找到不止一位……

中央空軍軍官學校二十三期學員於1996年在北京聚會

由於大家年事已高,此後的聚會規模越來越小,從三五十人到二三十人,再到幾個人,能聯絡上的同學也漸漸成了個位數。

時至2018年,當年為抗日救國共赴航校的年輕人已年近百歲。吳魯泰、孫志剛、羅化平、周惠民、葉慶元這幾位二十三期學員還在,但沒有人確切的知道,目前還有多少位健在?他們在時間的長河裡各自浮沉,但他們永生難忘的共同記憶,依然是那段永不磨滅的抗戰歲月。

在每個時代,都有一群年輕的面龐,他們在各自的青春裡成長,鮮衣怒馬,風華正茂,而我們能夠記錄下來,也是幸運。

抗战空军75年寻战友,没想到找到不止一位……

深圳市龍越慈善基金會以“撫慰戰爭創傷,倡導人性關懷”為使命,源起於2008年“老兵回家”公益行動,2011年在深圳市民政局註冊成立。基金會致力於為戰爭背景下的個體士兵提供人性關懷,關懷服務抗戰老兵。

抗戰老兵關懷計劃:

2011年開始,龍越慈善基金會正式發起“抗戰老兵關懷計劃”。為有需求的抗戰老兵按月敬贈致敬禮金;(2018年新標準為每月600元,特困老兵每月1200元。)為老兵提供緊急醫療救助、房屋修葺以及其他直接惠及老兵的事項。目前,我們已尋訪到超過11858名抗戰老兵。截止2018年9月31日,中國境內健在老兵僅餘6087名,平均年齡90歲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