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了40年才明白:賺錢一定要快,要快到超越“第二宇宙速度”

創業了40年才明白:賺錢一定要快,要快到超越“第二宇宙速度”

上高中的時候,物理書裡(應該是高一第一冊),有個重要的概念,“逃逸速度”

(Escape Velocity),又叫做第二宇宙速度(Second Cosmic Velocity)。這個概念太迷人了,讓我無法不浮想聯翩,直到今天(以及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它都是我最喜歡的概念之一。

運用之前對速度、加速度、動能、勢能、圓周率等等這些基礎概念,我們可以清楚地計算出第一宇宙速度是 7.9 km/s —— 用這個起始速度發射,航天器可以環繞地球飛行;若是起始速度超過 11.2 km/s,即超過第二宇宙速度,那麼航天器可以擺脫地球引力的束縛,飛離地球…… 第三宇宙速度,16.7 km/s,可以讓航天器飛離太陽系,第四宇宙速度,大約應該是 52.5 km/s,能飛離銀河系……

看著那幾個數字就覺得神奇,忍不住一定要搞明白整個計算過程;幾天時間不知不覺就一晃而過,我已經把整本書徹底翻完。那應該是我人生第一次“高速學習”的經歷,雖然囫圇吞棗,但也感覺一路披荊斬棘。這次的學習過程成就感太強 —— 恍然間覺得自己的“保護書籍”的方法論,其實一直一來就使得我的學習速度超越了“第一宇宙速度”,而這一次的高密度學習過程,讓我感受到了“逃逸速度”……

創業了40年才明白:賺錢一定要快,要快到超越“第二宇宙速度”

周星馳在《功夫》裡有這麼一句臺詞:“天下武功,無堅不摧,唯快不破”…… 真心不覺得這話裝逼搗蛋,知道確實是那麼個理兒。

賺錢一定要快,不是因為我們貪,是因為我們懂道理,物理書上說的,想要擺脫地心引力飛出去,得超過第二宇宙速度

雖然這個類比倒是不錯,可實際上,賺錢速度要多快才能達到“第二宇宙速度”是沒辦法像物理書裡那樣有公式可以計算出來的。而且,事實上,財務上的“重力加速度”遠遠超出一個年輕人的想象。

形象點地講,賺錢慢是一種罪,原罪。因為財務上的“重力加速度”相對來看太狠了,大多數人不知道而已;你賺錢少,你賺錢慢,你就永遠“飛不起來”,更別提“飛出去”了…… 有一年崔健發了首歌,最後一句歌詞是“我飛不起來了”,聽到那句的時候,我的眼淚一下子掉了下來。

財務上的“重力加速度”,林林總總包括很多,主要包括:

  • 無繼承資產
  • 債務與利息
  • 欺騙與背叛
  • 間或一定發生的災難
  • 稅務與保險
  • 必需品開支
創業了40年才明白:賺錢一定要快,要快到超越“第二宇宙速度”

航天飛行器怎麼飛起來的呢?科學家們要考慮的是這麼幾件事情,航天飛行器的重量、起始的速度、可攜帶的燃料數量 —— 要命的是燃料箱本身也有重量…… 所以,科學家們想出來的辦法是,飛到一定高度之後,把一節燃料箱丟棄掉(jettison),降低飛行器的重量;再飛高一段距離只後,還要再丟掉另外一節燃料箱……

這是個多麼有啟發的方法論啊!

後來,我對如何創造“睡後收入”有了深刻的認識。

我曾一直“不務正業” —— 開了一家留學諮詢公司,衣食無憂的情況下,只能“不務正業”,一會兒試試這個,一會搞搞那個,在 twitter 上,朱峰對我的評價是,一般來說,笑來老師不務正業的時候是最靠譜的…… 為什麼我要這樣做呢?很簡單,我在財務上突破了“第一宇宙速度”,我的賺錢速度已經穩定地、必然地超過了財務上的“重力加速度”,我已經處於“失重”狀態。直到 2011 年年初,我撞見了一個神奇的東西,你懂的。

到了今天,我常常與創業公司的創始人聊天,如果一定要讓我分享什麼有用的經驗的話,我就會告訴他們,

賺錢一定要快,要快到超越“第二宇宙速度”,不然你飛不出去。

當然,很多的人根本飛不起來…… 因為他們好像認為賺錢是很 low 的事情,他們不好意思賺錢,他們也不敢賺錢,甚至公開鄙視那些拼命賺錢或者賺到很多錢的人。與他們溝通過之後會發現,這些人好像根本就不知道財務上的“重力加速度”的存在,他們誤以為自己活在真空裡,他們覺得自己雖然也想飛,但飛不起來才是正常的結果…… 可奇怪的是,他們也一樣想賺錢,一樣想賺很多錢,一樣想很快地賺很多錢,但就是不願意承認,也不願意告訴別人,直接或間接的結果就是進入一種“自欺欺人”的狀態 —— 要知道我們的大腦是不會對自己撒謊的,你要一定對它撒謊,它的策略就是相信那個謊言,直到那個謊言變成事實。

別看我現在說起來頭頭是道,每次在關鍵的時候,自己都是靠不斷掙扎才能走到本質,才能走到樸素的境界;而在這過程中,也常常被帶歪,或者自己給自己下絆,經常要在鼻青臉腫之後反思,而後反覆恍然大悟同一個簡單的道理。多次之後,我終於明白,樸素其實是需要實力去磨鍊的。

創業了40年才明白:賺錢一定要快,要快到超越“第二宇宙速度”

絕大多數人不喜歡用樸素的陳述。可一切不足夠樸素的陳述都有誘導“自欺欺人”的傾向。比如,商業計劃,這個簡單的概念,它究竟是什麼呢?最樸素的描述是這樣的:

你的商業計劃就是你的賺錢計劃。

改變世界、情懷、顛覆…… 等等這些陳述都是不足夠樸素的。你可以去改變世界,以商業或者非商業的方式,你可以擁有情懷或者去顛覆點什麼,但不一定非要用商業的方式。既然是商業,就必須賺錢,做企業不賺錢是弱智和缺德的。

既然商業計劃就是賺錢計劃,這樣樸素的描述,使得衡量商業計劃的標準特別簡單:

  • 你可能賺到多少錢?
  • 你最快多久可能賺到那麼多錢?
注意措辭:是“可能”,不是必然,不是必須。另外,快不是一個單獨的變量,數量和速度放在一起才有意義。

不能很快地賺到很多錢的商業計劃就是垃圾。

尤其是那些伸手向投資人要錢,卻根本搞不清楚自己能賺到多少錢,更不知道究竟能多快賺到那些錢的傢伙,根本就是耍流氓。

投資的時候要把賺錢的數量和速度放在第一位

我樸素地告訴你,我獲得經濟自由的方法很簡單:就是靠樸素的思考、樸素的行動、樸素的方法論 —— 不樸素的東西我也真的不會 —— 你真的相信嗎?或者說, 你真的敢相信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