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經濟形勢分析(5)

3.1 上世紀60年代(請閱讀前幾篇)

3.2 上世紀70年代(請閱讀前幾篇)

3.3 上世紀80年代(請閱讀前幾篇)

3.4 上世紀90年代

主要的經濟挑戰是什麼?

與20世紀80年代類似,1990年代新加坡經濟的主要挑戰是確保國家採用高科技。這對於經濟從需要大量低技能勞動力的生產轉變為需要高技術產業更多技能勞動力的生產是必要的。

政府為改善經濟做了些什麼?

上世紀90年代,新加坡政府在開發國家高技術方面的支出繼續居高不下。為了制定高技術計劃,新加坡通過NCB從1991年到1995年承諾了約20億美元,從1996年到2000年承諾了40億美元。高技術院校的聚集主要是通過形成高技術園區來實現的,這些園區包括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理工大學、系統科學研究所和其他高等院校。政府還通過與美國、澳大利亞和歐洲高等院校的全球合作項目,加深了國家的技術研究水平。

新加坡經濟形勢分析(5)

新加坡在20世紀90年代採取的另一項重要戰略是認識到有必要擴大其在該地區的經濟活動。新加坡不再是它早年所提倡的低工資經濟體。然而,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的周邊地區大多還是由低技能和低工資的工人組成的。新加坡-柔佛-里昂(SIJORI)增長三角始於上世紀90年代初,目的是將新加坡在製造業上的投資轉移到馬來西亞柔佛(Johor)附近地區和印度尼西亞的柔佛省賓坦島和巴坦島(Bintan and Batam)。

新加坡是三角洲的主要金融中心,而柔佛和里約地區為製造業提供了勞動力。在1989中首次提出了印度尼西亞、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經濟合作計劃。然而,SIJORI倡議僅在20世紀90年代初由新加坡經濟發展局(EDB)領導。其最初成員是新加坡、柔佛(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廖內省。新加坡將從區域合作中受益,因為柔佛和里約都將為新加坡提供急需的空間、資源(食物、天然氣和水)和勞動力。馬來西亞和印尼將受益於該倡議,因為基礎設施的發展、經濟增長以及新加坡金融專業知識對兩國的溢出效應。根據協議,新加坡將為外國投資者提供網絡和金融服務,以便在柔佛和里約都建立製造基地。柔佛州和里約省將為外國公司提供稅收和財政獎勵,以將其製造基地從新加坡遷出。

新加坡經濟形勢分析(5)

早期的政治協議使得有關各方在柔佛和里約地區,特別是在巴坦和賓坦島建立製造業和工業區方面進行合作變得容易。與新加坡-柔佛計劃相比,新加坡和里約的合作在結構上更為正式,印尼和新加坡之間為在巴坦和賓丹的聯合倡議建立了正式的雙邊安排。由於柔佛和里約之間沒有明顯的合作,很明顯,由於新加坡政府在努力發展柔佛和里約作為其外部經濟翼,以建立新加坡作為該地區金融中心的地位方面進行了大量工作,三角關係已經演變。

從1996開始,斯朱裡三角擴大了更多的州和省份從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這個三角形後來被稱為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增長三角(IMS-GT),在印尼增加了西蘇門答臘,在馬來西亞增加了南帕杭、內格里塞米比蘭和馬六甲。在所有不同的合作中,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亞的里奧省(包括巴淡島和賓坦島)之間的合作仍然具有最強的經濟聯繫。到2003年,兩島跨國公司的製造基地已經達到70個,包括像菲利普斯、西門子和湯姆遜這樣的公司,這些公司仍然在新加坡維持著區域金融運營。僅在巴淡島,從1990開始的5億7300萬美元開始,投資總額已超過20億美元。大部分投資來自於總部設在新加坡的公司。

新加坡經濟形勢分析(5)

由於篇幅有限,上世紀90年代內容還未講完,下篇繼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