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你會關注教育的“偶然性”嗎?它有時能輕鬆改變學生

老師,你會關注教育的“偶然性”嗎?它有時能輕鬆改變學生

這個學期,學生蔡統剛從村小轉學過來。當我第一次改他的《讀書筆記》時,發現他只是隨便抄了一篇短文,而且字跡“龍飛鳳舞”,很是潦草,一看就知道他討厭作文。

其實在開學第一節作文課上,我就已經向大家詳細地介紹了怎樣寫《讀書筆記》,並強調了書寫要工整,沒想到他還是明知故犯。我有些生氣,本想把他叫過來批評一頓,再“擺事實講道理”地教導一番,然而,就在我仔細地看了他抄的那篇文章《朋友》之後,有一個想法突然闖入我的腦海,讓我改變了主意……

就在那天下午的語文課上,我說:“同學們,每個人大都有自己的朋友吧,今天,老師想和大家聊聊這個話題。你們對‘朋友’有什麼看法嗎?怎樣才算是真正的‘朋友’呢?”

魏景石說:“有朋友真好!可以‘有難同當,有福同享’啊!”

葉威立刻反駁道:“那要是去做壞事呢?這樣的‘有難同當,有福同享’可是既害了自己,又害了朋友了!朋友,應該是‘良師益友’才對!”

“我同意葉威的說法!我覺得真正的朋友,應該互相鼓勵去做有益的事,互相幫助,積極上進……”陳麗麗補充著。

“是啊,朋友讓我開心!”小何感慨地說,“有煩惱時,可以無拘無束地向朋友傾訴……”

當好多學生都說了自己的想法後,我說:“剛才這些同學對‘朋友’多多少少都有自己的體驗和理解。老師這裡正有一篇寫‘朋友’的文章,現在唸給大家聽,看看和大家的想法有什麼異同!”緊接著,我就有感情地朗讀著蔡統的《朋友》:

“除了親人,恐怕只有朋友這個詞可以表達人與人之間的親切了。有了朋友就遠離了寂寞,有了朋友就有了歡樂,有了朋友也就擁有了好心情。朋友,是你可以尋找幫助、訴說煩惱的人,也是需要你幫助、排憂的人。傷心的時候,困難的時候,成功的時候,他都在場,這就是朋友!好朋友,可以說心裡話,彼此關心,相互勉勵,共同進步,有時吵吵鬧鬧,卻從不傷感情的!……”

當我讀完了文章,學生個個還沉浸在文章的情境之中——片刻間,教室裡又不約而同地響起了掌聲。振翔情不自禁地說:“老師,這真是一篇好文章,很精練地寫出了真正的‘朋友’是怎樣的!”明慧也說“這篇文章讓我知道了怎樣交朋友,怎樣對待朋友!”

“老師,您是從哪裡找到這篇文章呢?”小靜好奇地問,“我也想摘錄!”很多同學也搭話“老師,我也要,我也要……”

看著大家那激動、好奇的樣子,我微笑著說“好,那老師就告訴你們吧,文章不是我摘錄的,而是蔡統摘錄的,老師在這裡也要感謝他為我們帶來了這樣的好文章!既然大家這麼喜歡,那就讓出黑板報的同學把它抄寫在黑板報上,方便大家閱讀摘錄!”說著,我用讚許的目光看著蔡統,同學們更是露出了羨慕的神情。而蔡統呢,一直就處在興奮之中,從他那高興而又有些羞澀的表情中,可以讀出他被我表揚被大家接納肯定的快慰。雖然也可能他自己就沒認真讀過這篇文章,抄了之後也不知道它寫了什麼。

課後,我把他叫到辦公室說:“你能把文章再抄一份嗎?這樣方便出黑板報的同學抄寫……”他二話沒說,滿口答應。

那天下午,他就把抄好的文章拿給了我。我接過一看,呵,他把文章端端正正地抄在了三百格的稿紙上,從那一筆一劃中可以看出他的用心。我拍著他的肩膀說:“很好,謝謝你啦!”他開心地答道:“老師,不用謝!”轉身蹦蹦跳跳地跑出了辦公室……

老師,你會關注教育的“偶然性”嗎?它有時能輕鬆改變學生

我的思考:

上述這件事是我教學生活中的一個片段,結果還算令我滿意。或許有人會說,這其中充滿了偶然性,要是這位學生抄的文章很一般,不值得一讀,或者是讀了也引不起其他學生的興趣和共鳴,那教師後來的一些做法又該如何去實施呢?是的,我不否認事情的“偶然性”,但是這種“偶然性”卻又是實實在在地在現實中存在著,要是我忽視了或錯過了它,而“盯住”的只是這位學生《讀書筆記》的“不成樣子”,然後想當然地批評他,用強制的辦法去“糾正”他,比如把他留下來,讓他重新寫,寫不出來就處罰他,那結果不外乎三種情況:要麼使他在我的“威嚴”下變得唯唯諾諾,要麼他依舊是被動地應付著,要麼他表面上“服從”了而實質卻更為叛逆——這樣只能表明我所謂的“教育”是無效的,甚至是適得其反的。

實際上,正是因為我多了一個心思,抓住了很容易讓為師者“視而不見”或“無動於衷”的“偶然性”——從學生抄得潦草的文章的“內容”入手,引導學生討論,從而不露聲色卻又水到渠成地激發了這位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從這位學生後來的表現可以看出,這樣的做法勝過了“苦口婆心”的說教與“聲色俱厲”的壓制。

我覺得,當學生出現一些“問題”時,簡單地批評和處罰學生,這是每個教師都能無師自通不學就會的,更可以說是當教師的一種本能反應。而能否突破這種“本能”,尤其是能否抓住學生“問題”中的某些“偶然性”進行教育,卻要看我們教師是否用心用情用不同的視角去解讀和對待學生。說到底,教育是科學,也是藝術,更是情感的,當教師真正熱愛學生時,就會主動地在“偶然”中挖掘出積極的因素,點燃學生信任的火花,從而獲得“必然”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