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鄧州:黃伯候一生的主要事蹟

(記者:潘峰、王劍業、屈道安)黃廷一生的主要事蹟為:

清順治三年(1646年)黃廷率部加入鄭成功的抗清義旅,成為鄭成功的得力助手。

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三月初一日,率部隨鄭成功收復被荷蘭殖民者佔領的臺灣,使臺灣重回祖國懷抱。

清康熙時期清康熙三年(1664年)三月十四日,黃廷有感反清復明無望,率部十萬餘眾歸順清廷,清誥封“慕義伯”,賜御匾“表率元勳”。誥命自盧溝橋南下屯墾,設行政官兵裡,寓兵於農,藏兵於民。

清康熙七年(1668年)臘月二十四日,黃廷率部南下沿途臨縣留兵屯墾,留南陽者,分駐方城、唐河、新野、鎮平、南陽、內鄉、鄧州等縣市。黃廷率五營親兵、四大都督、八大參將5600餘人至鄧屯墾。分駐並新建五個行政官兵裡計四十八村;在州城建武衙門、元帥府、天后宮。數次率部奉詔出征: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率部從徵吳三桂;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臺灣;

清康熙二十三年(1648年)從徵黑龍江,血戰雅克薩;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從徵武昌夏逢龍兵變;

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從徵蒙古準葛爾部;一生戰績卓著。

九十七歲薨於鄧州,葬文渠廟溝橋北,其後人及閩營官兵均落戶鄧州。

河南鄧州:黃伯候一生的主要事蹟

鄧州市文渠鎮人大副主任賈清雲介紹,鄧州市在2016年提出了鄧西優先發展戰略,把習氏祠堂—臺灣村—黃伯候祠堂,泰山廟規劃為“三點一線”的鄧西旅遊帶,泰山村支兩委適應形勢,抓住機遇,多方努力,建成了黃伯候祠堂及以北區域的文化廣場,文化大院和村部的修繕。我們相信在各級領導的繼續關懷下,在黃氏宗親的大力支持下,在泰山村支兩委及廣大村民的共同努力下,不久的將來,黃伯候祠堂及北部區域必將打造成集農村經濟建設基地、“四化雙評”基地、文化大院、文化廣場、觀光農業、群眾建設鍛鍊、休閒娛樂和祭拜活動的特色旅遊景點。

福建省漳州市臺商投資區錦宅村副書記黃源松在儀式上說:“很高興能夠和各位宗親歡聚一堂,共敘家常,共賞祖祠,共拜祖先,今天我們相聚在這裡,目的是要弘揚祖先那種精忠報國、英勇頑強、抗擊侵略、舍小家顧大家的精神。我們要以這種正義的精神和民族英雄的形象,教育我們的子孫後代挺起中華民族的脊樑,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談到黃伯候祠堂的建成,泰山村黨支部書記黃書傑感觸頗深,他告訴記者:“目前泰山村共有4100餘人,其中黃氏子孫1500餘人,其餘的也都是黃伯候當年部下的後人。2005年政府提出重建文渠鄉伯府宅”慕義伯“黃廷陵園的計劃,2006年開始動工,期間因為經費問題被擱置,2014年我上任之後,第一件事就是重啟黃廷陵園重建的計劃,在鄧州市統戰部、文渠鎮黨委政府的關懷下,錦宅村黃氏宗親以及泰山村廣大村民的幫助下歷經十年,黃伯候祠堂終於建成了,這是泰山村的一大盛事,也是兩地黃氏子孫的一大盛事。

上午十時,祭拜儀式正式開始,來自福建漳州錦宅村的100多名宗親和泰山村的村民共同為祖先黃伯候獻祭貢香、行三跪九叩之禮、焚帛祭酒。

作為泰山村黃伯候的後人,鄧州市嘉年華國際旅遊公司總經理黃琴告訴記者:“從小就常聽老一輩的族人給我們講黃伯候祖先的事蹟,作為英雄的後人,我感到非常自豪。此次黃伯候祠堂的圓滿落成,讓我們兩地的黃氏宗親有了共同的祭拜場地,我們會謹記祖先的遺訓,將黃氏精神發揚光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