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圖書編輯天天忙著改稿子?不,其實都在填單子!

如果選題通過,接下來就是跟作者籤合同。合同是編輯找法務要模板,根據事先談好的條件,填寫內容,如果有任何變動,必須要經過審批的哦。這裡要說一句,作者在籤合同時,一定要看好條款,最重要的幾條無非就是版權、版稅、結算方式、簽約年限。不懂的地方就找有經驗的朋友問清楚,看到很多作者跟出版公司撕逼的情況,很多都是對合同條款沒有弄清楚,出現各種扯皮。

合同雙簽完,我們就要等作者交稿了。這個過程快慢不一定,有的是現稿,有的要等幾個月,拖稿嚴重的,一兩年不交稿的也大有人在。編輯催稿也是一個苦逼的過程,有的作者就一直說忙啊,在寫了,馬上就交,這個馬上可能就是好幾個月以後。

去年冬天的時候,我跟作者催稿。他說,最近太累了,手已經累殘廢,碼不了字,要拖到年後交稿。還問我這個理由是不是很假?我只能說,沒關係,我信了。有的作者,直接就是裝死……電話、留言一律不回,我想此時也只有紅包有用了。

當然,我還聽說過編輯跑作者樓下蹲點的,也不打招呼,也不催稿,天天就在作者樓下坐著,一週之後作者總算交稿了。(我好佩服這位編輯,我現在有個作者快兩年未交稿,一點辦法都沒有,每次都說,好好好,沒問題,努力,加油!就是見不到稿子,可是去他家蹲點,臣妾真的做不到。)

你以為圖書編輯天天忙著改稿子?不,其實都在填單子!

接下來,稿子交到編輯手上,就算是正式進入出版流程了。一般正常的稿子三個月左右就可以上市了。不正常的就是政治問題、題材限制、或者退稿等。我做過出版歷時最久的書,前前後後用了一年多的時間,換了好幾家出版社,因為本身題材已經受限制了,作者還要事事都參與,自己找人做設計,做不好,我再找人重新做,中間耽誤的就是時間。作者非要聯繫自己認識的出版社,那我就得跟公司溝通,等等。

此外,作者不分晚上和週末,都會給你打電話嘮叨,一件事幾分鐘就能說完的,都要說上幾十分鐘。那時候想到這本書心裡就堵的慌,晚上都睡不好覺。中間好多次都想解約不做了!伺候不起,真的。同樣的普通書,同樣的時間,別的書我可能都做了好幾本。

編輯收到稿子交稿還是退稿,要寫一個審稿意見單,稿子可以操作,那就進入審稿流程了。三審三校也從這個時候開始。第一步從電子版校對,目錄框架調整,標題更改開始。我是相當討厭校對這個環節的,一個字一個標點符號的看,相當枯燥。當然有些公司的策劃編輯是不做校對的環節的,有專門的案頭編輯。

編校的同時,也可以進入策劃流程了,這部稿子的主題、市場定位、書名等等,填寫策劃表上策劃會。策劃會就不一定要討論幾次,提交幾遍策劃表了。一稿過的情況基本上是不會出現的。

如果說校對是最枯燥又最需要心細的工作,那麼定書名就是編輯最頭疼的工作了。書名、書名、書名,書名定不下來的時候,滿腦子都是書名,寢食難安,頭疼欲裂,焦躁不安,為了一本書,有的編輯都能列出百十來個書名。

稿子校對完以後,我們就要進入排版流程了。編輯要填準本版式單和內容。版式單包括尺寸、字號、字體、字距、天頭地腳距離,參考樣式等等。早幾年最開始做編輯的時候,到這裡我就懵逼了。沒有經驗,真的一點都不懂,最開始也沒少做幾本版式相當難看的書。因為不懂,就不知道合理安排嘛,羞愧。

圖書公司肯定是要跟出版社合作,買書號才行。所以,我們排完稿子,做完三審三校,齊清定的稿子就要交到出版社審稿了。再此我們也要填出版社的選題表、審稿意見等等。出版社不一樣,填的單子不定,我碰見過最多的一次要填寫十來個單子。囧~

一般書名定下來,稿子送出版社審稿期間,我們就開始找設計做封面了。那就要填封面設計單,書名,作者,尺寸,文案等等。封面定下來,要再寫一個展開設計單,還有封底文字、勒口文字等等要填的嘛。

說到設計,如果設計師有感覺,一稿過是有可能的,如果設計師沒感覺,那做幾十個封面也很常見。我見過編輯最多做了快70個封面的,我只能說,好佩服那個設計師受得了編輯如此折磨,一改再改,要是我這個錢真的就不掙了!哈哈。

我最近做的一本書《我們還年輕,不夠好又有什麼關係》,換到第三個封面設計師,封面才定下來。加起來大概有十幾稿的樣子,就這個過程我已經非常受不了了。找設計、等封面,換設計、等封面,再換設計、等封面,過程煎熬不說了,領導還天天催,自己心裡也沒把握,設計師到底能不能設計出滿意的作品。(恨不得自己可以做設計。)

你以為圖書編輯天天忙著改稿子?不,其實都在填單子!

最終封面是用了麋鹿這版,也有人跟我講這封面太醜了,麋鹿看著好慎人,哇哈哈~我覺得這個麋鹿很妖豔啊~(你們也可以找我吐槽哈)

趁機打個廣告,麼麼噠

封面做完,出版社反回三審三校核紅的稿子,改紅以後再交回給出版社。我們就要等出版社的CIP和條形碼了。條形碼一來,就可以放到封面上交給出版社審封面了,嗯,要填封面審稿單子。CIP數據就可以做內文版權頁了,嗯,要有CIP登記單子。(出版社審完稿子,封面遲遲定不下來的,也很常見哈。)

封面和內文都搞定了,接下來就要到印製了。封面要打藍樣,校對錯別字,看色差。內文打藍樣,核對頁碼、色差、錯別字等。這就要填印製單子,這本書你想用什麼內文紙、封面紙、環襯紙,有沒有什麼工藝等,初做編輯做到這一步也是很懵逼的,原來紙有這麼多種!這裡要說一句,看到有些讀者買了一些內文紙不好的書,就說是盜版,其實不是!有的書是為了節省成本、有的是因為印張少,就選了輕型紙,這個定價也是稍微下調的。

藍樣確定完之後,就是等樣書啦。這個時候我們就要跟發行部門對接啦,寫發行資料包,噹噹、亞馬遜、京東三大網站的徵訂單,地面徵訂單,封面、海報、內文等等。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單子,不同的圖片尺寸。有錯字,返回,重填!宣傳語寫得不好,重填!圖片尺寸不對,返回,重填!

你以為圖書編輯天天忙著改稿子?不,其實都在填單子!

發行資料做完了,接著就是營銷資料包。要準備圖書基本信息、書訊、書評、書摘、語錄等等。還有很多臨時要的資料,微博活動,你給我提煉個文案,做個九宮格,做個宣傳海報,做個活動文案。錯了,不好,返回,重寫,重做!營銷經常說的就是,你這本書賣點是什麼呀?作者有名嗎?這封面一點新意都沒有,這書名一點都不好。(心中默默送他們三個羊駝)編輯還得舔著臉,誇書、誇作者寫得好,誇營銷帥,要不然怎麼辦?

有些作者跟編輯埋怨,書上市之後,好像就是沒人管的孩子了,沒有人重視,沒有人宣傳。編輯心裡苦,也是說不出。要是跟作者說,你這本書已經定型了,就是本常規書,公司也不指望它大賣了,營銷編輯重心都在重點書上,作者聽這話不得傷心嗎。要說不公平,其實也很公平。流量大的作者,粉絲多,名聲大,書好賣,營銷當然要宣傳這類書了。普通的作者,XX平臺紅人,把書往市場上一放,誰知道你XX平臺紅人啊,使個大勁,多賣個千把冊,還不夠宣傳費用的。一本書做完一輪營銷,有動銷的話公司還能再重視,編輯也好提要求。銷量要是上不去,編輯也無能無力,不甘心,有資源的編輯和作者就只能私下找找途徑了。

營銷做完,你是不是以為一本書就結束了?錯。你要申請各項費用啊,作者版稅,封面設計費、排版費、校對費,圖片費,每一項都得填單子、審批,提交財務。這中間,編輯沒少先掏腰包再去申請報銷的,有時候小來小去的都懶得去申請報銷,比如快遞費什麼的。為了二三十塊錢,要填單子,找領導簽字,提供發票,去財務報銷,想想都很鬧心。

到這兒,一本書基本上算完事了。再後期可能還會有,加印版稅的結算,其他版權費用的結算等。

做完一本書要填一百個單子,真不算誇張了哈。看到這裡,你是不是覺得編輯好不容易做完一本書,等書拿到手的時候,會特別激動?錯,哈哈~!如果一本書製作過程中深受折磨,後期會有一種情緒,終於做完了,老子再也不想看到這本書了!(處於又愛又恨的階段)過了這個階段,編輯還是會愛惜自己做的每一本書的,甚至對這本書的感情比作者還要多,因為編輯比作者更瞭解這本書是怎樣從無到有的,怎樣從純文字到形成一本書,放到書店裡,經過多少錯綜複雜的流程。而這期間的每一步,都是編輯在親力親為

最後的吐槽:策劃編輯真的不容易,前期要緊跟市場,各類型的暢銷書、作者都要了如指掌。各個寫作平臺要玩得精通。要和很多作者建立良好關係,要和各個媒體平臺建立良好關係。恨不得自己會做封面、會排版,還要寫得了封面、網站、甚至是營銷炒作文案。還有要有媒體、微信、微博等資源配合宣傳等等等等~。然並卵,我依然是每個月都在吃土的、裝自己是十八歲少女的老姑娘。(剪刀手!)

有靈魂、有立場、有看點的

出版傳媒產經媒體

關注內容產業創新

服務出版產業升級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