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幣的大十珍與小十珍

中國銀幣的大十珍與小十珍

大十珍之一:湖南省造庫平七錢二分光緒元寶銀幣

中國銀幣的大十珍與小十珍

小十珍之一:戶部一兩光緒元寶

中國銀幣的大十珍與小十珍

小十珍之一:戶部一兩光緒元寶背面

劉英傑

銀幣,簡而言之就是銀質的錢幣,在習慣金銀錠與銅錢的中國,它明顯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史籍中有關中國銀幣的最早記載是明朝,據明代詩人高啟所著《天界玩月詩序》中雲:“《元史》成,中書表進,詔賜纂修之士一十六人銀幣。”但明代銀幣頒行並不廣泛,也沒有實物佐證。所以,人們一般認為清代末期乃至民國是中國銀幣鑄制與發行最為廣泛的時期,特別是清末亂世,軍閥混戰,清廷官票的信用極為低下,所以上至中央下到各省都開始仿造外國銀幣鑄造了一批銘文、形制、規格及發行範圍不同的銀幣,同時,發行銀幣也是體現政治的需要,如袁世凱做了民國大總統之後,為解決軍費和提高個人政治影響便發行了對近代影響最大、發行量最大、版別最多的“袁大頭”。

有明確記載且有實物佐證的最早官鑄銀元是從清光緒十五年開始的,次年流通於市場。此前之銀元均系地方及私人所鑄,成色重量也不一致,因非政府明令許可,故未廣泛流通。在收藏市場上,官鑄銀幣與地方鑄銀幣品種繁多、年代不一,鑑別極為困難。且近兩年銀幣收藏及拍賣價格一路飄紅,有很多珍稀版別已進入數百萬元行列,形勢極為誘人,同樣也造就了大批贗品進入收藏市場,使銀幣收藏更加魚龍混雜。

好在銀幣收藏同樣受傳統文化影響頗深,自然沾染了演義武俠中排座次佔名號的噱頭,諸如“四大金剛”、“八大景緻”、“十八羅漢”、“一百單八將”等稍帶戲劇色彩的名頭也就出現在銀幣收藏中。收藏者將從光緒至民國中央至各省鑄造的銀幣按成色、工藝、珍稀程度、文化價值、歷史價值、收藏價值等等綜合分析,篩選出來中國銀幣“大十珍”和“小十珍”。首先需要說明的是這種稱謂完全是約定俗成,《中國銀幣目錄》《中國銀圓珍品圖錄》《中國近代金銀幣圖典》和《中國近代機制幣》等典籍中均有提及,但卻並未註明來源。不管怎麼說,這樣的稱呼便在收藏家中流傳開來,如果作為一個銀幣收藏愛好者不曉得銀幣“大、小十珍”,往往被人恥笑。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在品類繁雜、版別浩瀚的中國近代銀幣中,“大、小十珍”確實相當具有代表性。

銀幣“大十珍”:廣東省造庫平壹兩壽字銀幣;陝西省造庫平七錢二分光緒元寶銀幣;湖南省造庫平七錢二分光緒元寶銀幣;奉天省造一兩光緒元寶銀幣(光緒二十九年);福建官局造庫平七錢二分光緒元寶銀幣;中華民國二十一年“金本位”銀幣(三種);中華民國十五年、十八年孫像試鑄壹元銀幣(兩種);中華民國十八年雙旗地球銀幣;浙江省造光緒元寶庫平七錢二分(本省)銀幣; 吉林省造光緒十年廠平壹兩銀幣。

銀幣“小十珍”:上海工部居上一兩銀幣;廣東省造光緒元寶七錢二分反版;湖南省造光緒元寶七錢二分;湖北省造本省光緒元寶七錢二分;福建省官局造光緒元寶七錢二分;陝西省造光緒元寶七錢二分;奉天癸卯光緒元寶一兩;庚戌春季雲南造宣統元寶;金本位半元銀幣。

上面所述銀幣“大十珍”的價格都在百萬元以上,“小十珍”的價格也在幾十萬元左右,所以收藏中國銀幣大小十珍便成為每個收藏投資者的夢想。然而利益所趨,陷阱密佈,目前市面上出現的大小十珍基本上是偽多真少,因為既然能評上十珍,其發行量必是極少,傳世且品相完好的可謂少之又少,只能作為銀幣收藏的一個夢想,不可當真。普通收藏者若真正喜愛銀幣的獨特歷史價值和文物魅力,可以從一些基本的銀幣收藏開始,幾百元如“袁大頭”者之類並不少見,但也應有所鑑別。首先看外,看外形結構,注意觀察銀元的顏色、花紋、圖案、大小、薄厚等是否正常,有無經過酸洗、銼邊、包皮、挖補的跡象。最直觀的看銀元是否有自然的銀黑色,市面上的假銀元多呈灰白鋁鋼色。其次聽聲音,利用銀元相互撞擊發出的聲音進行辨別。這在民國影視作品多為常見的一個動作,用兩個指尖輕輕捏住銀元的中央,用另一枚銀元撞擊,聲音清脆,既平又和,是真銀元。聲音尖且高,是假銀元。最後稱重量:銀元的標準重量應是26.8克,成色89%。正常銀元在流通過程中經過磨損,其重量也應在26.5克左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