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記者“刁鑽”提問首席大檢察官兩個半小時!

1月3日上午,國務院新聞辦舉辦2019年新年首場新聞發佈會。

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首席大檢察官張軍和副檢察長、二級大檢察官童建明,身著制服佩戴檢徽出現在發佈會現場。

中外記者“刁鑽”提問首席大檢察官兩個半小時!

長安君(ID:changan-j)注意到,雖然名為“最高檢改革內設機構全面履行法律監督職能發佈會”,但實際上,張軍檢察長“發佈”最高檢內設機構改革的相關情況只用了不到20分鐘,而剩下的兩個半小時,都在回答國內外記者提問。

“發佈會”開成了“問答會”,面對每一個“刁鑽”提問,沒有迴避“打太極”,每一次真誠作答,都引來一次刷屏,網友驚呼:

最高檢承包了3號早上所有的熱點!

何以如此?唯有二字,公開。

有了解才有理解,有理解才有支持

對大部分人來說,檢察院是個“神秘”的地方。

對於這種“神秘”,中國首席大檢察官張軍有著不一樣的解讀,他在發佈會上的介紹環節講了親身經歷的一個故事:

去年10月份,我到中央黨校講檢察工作,問一個搞社會科學的領導幹部,知道我們檢察機關是幹什麼的嗎?他說,我知道,抓人的。我說,這是過去反貪職能中的部分偵查權,現在轉隸了,整體劃為國家監察機關,我們監察機構做了改革。
中外記者“刁鑽”提問首席大檢察官兩個半小時!

“神秘”同時也就意味著不瞭解,這個不瞭解可能是全方位的:不瞭解工作內容,不瞭解職責任務,不瞭解成績貢獻,也不瞭解在其中埋頭苦幹的人……

這個世界沒有無緣無故的愛。就像我們普通人之間的交往一樣,沒有人願意無條件的信任一個陌生人,也不會在不瞭解情況的時候給予全方位的支持。

這樣的情況,在過去的日子裡我們遇到了太多,在社會熱點案件、爭議事件中,當批評指責一邊倒地湧入司法機關面前時,很多人非常委屈:我們做的沒錯,付出了那麼多的艱辛,為什麼沒有人理解,為什麼沒有人支持?

因為缺乏瞭解,所以沒有理解的基礎;因為沒有理解,所以沒有支持的動力。瞭解從主動公開出發。這個公開可能不是正襟危坐地讀報告,不是一臉嚴肅地講大道理,而是交流、溝通與互動。

最高人民檢察院雖然有“最高”二字,但姿態不高,架子不大,並非“高高在上”。在發佈會上,艱深難懂的法言法語被兩位大檢察官用老百姓能聽得懂的話解釋的非常清楚,兩個半小時的“問答會”沒有念稿子,而是像張軍檢察長說的那樣,“我知無不言”。

主題是最高檢的內設機構改革,但問答卻“發散”出去,從民事檢察、行政檢察、公益訴訟“一分為三”到保留的偵查權如何運行,從逮捕公訴到未成年人保護,內容“跑偏”卻變得全面立體,讓人看得踏實,讓人看得有安全感。

這安全感來自實實在在的司法業績,也來自“知無不言”的司法公開。

有真誠才有溝通,有溝通才有共識

溝通凝聚共識,而真正的溝通不是自說自話,而是理解相互的想法,坦誠交流。

在“國”字頭的新聞發佈會上,媒體都很含蓄,對於一些曾經有廣泛爭議的問題換了一種說法——“業界有一些討論”。媒體口中“業界有一些討論”指的是檢察機關的捕訴合一。

是揣著明白裝糊塗順坡下驢,還是打開天窗說亮話擺明事實?在長安君(ID changan-j)看來,首席大檢察官給出一個滿分答案——

對於捕訴合一,張軍檢察長講了一個故事:

捕訴一體,專家學者一開始是不贊成的,後來我們請他們到江蘇、吉林聽取方方面面的意見。在江蘇的時候,專家學者們是抱著不行的態度,這樣做怎麼能夠很好地落實你們的法律監督職權?到了吉林的時候,思想觀念就有了明顯轉變,大家討論的是怎樣才能夠更好地落實捕訴一體的問題。
中外記者“刁鑽”提問首席大檢察官兩個半小時!

張軍檢察長介紹,捕訴合一的爭議來自於兩個,一個是監督,一個是效率。以前逮捕和公訴兩個職能分離的時候,在制度設計上有內部制約機制——“捕錯了不一定訴,訴錯了,回頭總結總結捕的問題”。

張軍檢察長則把之前現實運行情況挑明:

很多地方檢察機關,包括最高檢是由同一個副檢察長分管,我們能想象這個內部制約的效果會怎樣。

現在,有法律法規規定的司法程序作保障,有檢察院內部調整後的監督機制做支撐,案件質量大幅上升,而效率方面,先行先試的吉林省檢察機關,批捕和提起公訴的時間分別縮短了12.3%和12.4%。

公開需要徹底的坦誠,把話說明白,把道理講到家,把對話者當做自己人,不閃躲不迴避。少一些提防,多一些真誠,信任就會來得更快一點,共識也就來得更徹底一點。

把實踐、數字、效果都自信地擺在檯面上,把過去、現在、未來都清清楚楚地表達清楚,是堅持“看起來很美”的捕訴分離,還是堅定地走捕訴合一的改革之路?聽了張軍檢察長的回答,相信所有人都有了自己的答案。

這答案來自直面爭議,敢於讓人民監督的司法自信,也來自真誠溝通的司法公開。

有關切必然有回應,有回應才能有公信

司法機關,執法辦案是第一要務,守好社會公平正義的底線,是人民的期待也是司法機關的職責。毋庸諱言,相比制度變化機構調整,社會更關注進入司法程序的熱點案件。

此次發佈會也是如此,最近的兩起熱點案件被記者問到——

路透社記者:

關於被拘留的兩位加拿大公民康明凱和邁克爾,請問中國政府什麼時候會正式起訴這兩位加拿大人?
中外記者“刁鑽”提問首席大檢察官兩個半小時!

張軍檢察長在發佈會“秒回”:

這兩個案件媒體上都有了很多報道,國內外都比較關注。按照中國法律,他們處在被調查階段。在辦理這個案件過程當中,都是嚴格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沒有任何違反法律規定的情況。毫無疑問,兩位加拿大公民在中國違反了我國的法律規定,現在接受調查是符合程序的,相信會按照程序向前推進。

依法、依規,穩步推進,專業嚴謹地答覆讓人放心:不管是誰,在中國的土地上觸犯刑法,都會嚴格按照中國的法律程序接受調查,進入司法程序,這其中,有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更有司法機關及時的公開,接受人民的審視。

透明,意味著司法權力依法在陽光下運行,也意味著“無可奉告”四個字在司法公開的浪潮中被“拍死在沙灘上”。正如評論所說——把案件放在社會聚光燈下,也是司法擔當的體現:

案件辦得對,就是一次普法教育;案件辦錯了,能夠敢於擔當、改正錯誤,也能扶正公平正義的天平。

及時、全面回應社會關切,不僅是一種自信,還是一種定力,擁抱輿論又不被輿論所左右,公眾對法治的信仰、司法的公信力才能在公開中同時樹立,比翼齊飛。

習近平總書記說,要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公開,就是鐵案與人民群眾內心感受中唯一的橋樑,沒有公開,公平正義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之間,永遠隔著一道天塹。

新年新氣象,新年國新辦的第一場新聞發佈會讓人激動。不僅因為發佈會承包了今天的“熱點”,也不僅因為問答中呈獻出檢察機關改革欣欣向榮的全景圖,而因為這體現出政法機關對公開的重視、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切切實實的能力提升。

讓司法機關不再“神秘”,讓信任、支持來得更快,前路依然漫漫,但路已在腳下,流年笑擲,未來可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