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好的斜槓,也有不合適的你

斜槓雖好,也有不適

我很喜歡《了不起的蓋茨比》裡的這麼一句話:每當你想要批評什麼人的時候,切記,這個世界上並非人人都具備你所擁有的條件。

同樣的,每當想給別人推薦什麼的時候,也要想想這究竟算是真心推薦還是強行安利。

斜槓固然是擴大收入源頭的好辦法,甚至是轉換人生節奏的妙招,但這世上除了保持身體健康和努力奮鬥以外,並沒有多少事情是適合所有人的。

再好的斜槓,也有不合適的你

很可惜,斜槓不屬於這極少數的事情,相反它在有著自己適宜群體的同時,也會跟某些人群難以契合。盲目追求斜槓,可能會使他們反而丟失正確的人生姿勢。具體說來,大致有以下3類,他們各有各的理由與原因:

1 尚未解決基本生存問題的

再好的斜槓,也有不合適的你

不難想到,斜槓的本質是將多餘的時間變現,具體變現多少則取決於斜槓者自身技能的不可替代性。

但是,這兩點都是有門檻的。首先就是需要有多餘的時間,起碼每天能有1-2個小時全情投入。其次越難以被替代的技能,就越需要高成本的學習甚至是天賦。而這些看似簡單的東西,對於尚未解決基本生存問題的人而言,都是一種奢侈。

哪些是還在為基本生存問題打拼的人呢?從事體力勞動以及規模性製造、服務業的勞動人民自不必說,剛剛畢業來到陌生城市打拼的青年人也同屬此類。

對於他們而言,掙到一份足夠讓自己活下去的薪水已經耗盡了心力,除了極少數意志逆天的傢伙,很難再有多餘能量去追求別的什麼。

而且,一個讓人非常無奈的矛盾是,斜槓通常是在大城市,尤其是一線城市更適合開展,因為這裡的商業發達度更高,多樣性更強,充滿了各種稀奇古怪的小眾需求和前衛模式可以供你嘗試。然而這些城市衣食住行或許都更貴,想要生存下來,也比其它地方更加困難。

雖然我們一直在推崇斜槓,但在沒有很好地解決基本溫飽之前,建議還是不要心思太過活絡為好。做好手上的工作,先站穩腳跟,才是最重要的。

2 本職工作需要積累的

再好的斜槓,也有不合適的你

對於絕大部分工作而言,其從業人員的分佈都呈現出一個金字塔的形態。塔尖是一小撮頂級專業人士,在他們下面按技能等級排布了許多層級,越往下走的層級人數越多。

不同的地方在於,某些工作由於門檻比較高之類的原因,總的人數不算多,不需要混到塔尖或者很高的層級就能過得很不錯,例如金融、軟件等——實際上這類職業本身就處於全社會工種的靠上一部分。

另一些工作就沒這麼好混了,也許是因為門檻低,也可能是由於自身性質特殊,總之結果就是大佬通吃,小弟難混,一副非常慘烈的馬太效應局面。典型如當前熱門的畫師、設計師、寫手等。

選擇了這後一種職業的小夥伴,我想多多少少都有心生疲倦絕望,感覺看不到前途的情況。看到人家大神一張畫一篇文可以賣到五位數甚至六位數,自己卻只能勉強維持,靠量吃飯,難免有些讓人沮喪。

這種情況下開展斜槓,的確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改善收入,然而從職業發展的角度來說,則是耽誤了精進技藝自我修行。

大家都聽說過10000小時定律,要在某個領域成為大師,起碼要付出這麼長時間的專注練習。注意,不是隨隨便便混,而是專注地進行練習和優化。所以,如果你有明確而遠大的目標,想在專業上取得成就,耐住寂寞抵禦誘惑就是必須的考驗。

一個建議是,如果因為經濟原因一定需要開展斜槓來養活自己的話,儘量選擇跟主業有關聯的項目。比如畫畫的,可以適量接一點插畫之類的業務,也算是一種練習了。

3 只是想要逃避的

再好的斜槓,也有不合適的你

對斜槓的批評意見裡最主要的,莫過於認為斜槓在誤導大家覺得工作很好找,本職工作不如意沒關係,換個領域繼續玩,一切都可以follow your heart。這樣輕浮地對待工作,遲早會出問題。

實際上在斜槓群體中,也有不少人存在著同樣的誤解,把斜槓完全當做逃避本職工作壓力的方式,以玩玩的心態來對待。

這就是目前很多斜槓青年顯得很浮躁的根源。玩三天相機就自稱攝影斜槓,寫兩篇文章就覺得已經算是寫作斜槓,類似的例子比比皆是。

而真正的斜槓遠沒有那麼簡單,不論什麼領域,都需要長期的堅持才會有收穫。比如最近熱傳的《每篇6000元稿費的書評是怎麼寫出來的?》,別光看人家稿酬豐厚,背後永無止境的改稿和多年的寫作積累,真還不是隨便哪個人都能做到的。

一個很簡單的道理是,想憑業餘式的工作賺到錢,肯定要先問問自己,憑什麼去勝過那些專業的和全職的人。

斜槓在我看來,是一個帶著幾分小資色彩的概念。因為它強調的是做內心所想,豐富人生經歷,賺錢雖然重要但並非全部目標。這樣的情感基礎就決定它不會適合所有人。

當然,我依然鼓勵小夥伴們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儘量將自己的時間和技能利用起來,更好地武裝自己。畢竟前面也說過了,保持身體健康和努力奮鬥,真的是適合所有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