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先撿得一個銅盆,用來洗澡三年,子孫無償上交,如今價值100億


大清同治三年,淮軍將領劉銘傳率部與太平軍廝殺於蘇南一帶。一天夜裡,劉銘傳巡視軍營,無意中走進了原太平軍陳坤書的護王府。劉銘傳正行走間,突然聽見有清脆的金屬撞擊之聲。圖為:劉銘傳

隨行的護衛大驚失色,以為有刺客,於是衝進王府搜索。可搜索了半天,依然沒有發現任何異樣。劉銘傳思考一番後,快步朝馬廄奔去。在馬廄裡,他發現一匹軍馬正在低頭吃草料,馬籠頭上的鐵環打在馬槽裡,響起了一陣陣清脆的金屬聲。圖為:太平軍在江蘇

第二天一大早,劉銘傳叫人將馬槽取出洗刷乾淨,仔細一看,發現是一個銅盤。這個銅盤高41.3釐米,長130釐米,寬82.7釐米,中間是空的,重量為300公斤。銅盤造得相當別緻,上面有饕餮銜環,雲龍紋理,盤底刻有銘文110字。圖為:太平天國王府


劉銘傳行伍出身,對古董毫無研究,於是將銅盤交給家人自行處理。家人見此物笨重無用,倒像是個澡盆,於是將它作為澡盆給兒子、孫子洗澡。一天,一位酷愛收藏的同僚到劉家作客時,正巧撞見劉銘傳的孫媳婦在為孫子洗澡。圖為:虢盤

同僚驚呼道:“劉將軍,此物乃絕世珍寶!”在同僚的細說下,劉銘傳才知道這個銅盆全名叫做虢季子白盤,系公元前816年周宣王時代所制,距今已有3000年曆史。劉銘傳恍然大悟,於是在一處水塘裡修了一個亭子,名為“盤亭”專門供人觀賞。圖為:盤亭

劉銘傳死後,劉家恪守祖宗遺願,將此寶作為傳家寶代代相傳。1930年5月,美國富豪約翰遜委託代理人找到劉銘傳的第4代傳人劉肅曾,願意以黃金800兩買虢盤,並且將劉家移民美國生活。圖為:虢盤展覽

面對鉅額黃金,劉肅曾當場拒絕。隨後,日本、法國商人又開出了1500兩黃金,劉肅曾依然拒絕。解放後,寶物跟著劉家一起顛沛流離,歷盡了各種風波。圖為:金條

解放後,時任政務院副總理、文物專家郭沫若在得知虢盤的下落後,立刻派人到劉家做工作,爭取將寶物上交。在專家的反覆勸說下,劉肅曾才答應將寶物交給國家。1950年1月19日,劉肅曾從一個垃圾堆裡挖出了埋藏30年的國寶虢盤。圖為:郭沫若

1950年2月底,皖北行署派出1個排的精幹士兵,攜帶機槍3挺保護著劉肅曾和國寶乘坐火車連夜趕往北京。3月初,國寶順利抵達北京,郭沫若、沈雁冰等人熱情接待了劉肅曾。圖為:劉肅曾獻寶

1978年7月,劉肅曾去世。為了照顧劉夫人的生活,國家給劉家送去了1萬元生活補助。1988年,安徽省又為劉肅曾的小女兒安排了工作。圖為:劉銘傳故居

虢盤與毛公鼎、散氏盤並稱為西周絕世三寶。目前中國大陸僅存有虢盤,毛公鼎和散氏盤在臺北故宮博物館作為鎮館之寶。按照50年代毛公鼎的估價,虢盤的價格遠超100億人民幣。圖為:散氏盤

虢盤如今存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成為鎮館之寶。圖為:鎮館之寶,虢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