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在太空也会“怕冷怕热”?看完这些你就明白了!

卫星在太空也会“怕冷怕热”?看完这些你就明白了!

我与冷空气之间的斗争

最近一段时间,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都在疯狂降降降!为了与冷空气作斗争,许多人上身毛衫棉衫棉毛衫,下身毛裤棉裤棉毛裤,但依旧被冻得朝朝暮暮。其实,不光人们对外界的冷热很敏感,卫星同样对自身温度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今天,我们就来简单聊一聊卫星热控制。

什么是卫星热控制呢?大体而言,卫星热控制是指通过对卫星内外的热交换过程的控制,保证星体各个部位及星上仪器设备在整个任务期间都处于正常工作的温度范围。一般来讲,一个典型的卫星飞行过程大致要经历4个阶段,分别是:地面段、上升段、轨道段和返回段。每个阶段的热环境和热状态都是不同的。如果不对卫星进行热控制,星上的部分仪器难以承受温度的急剧变化,将对卫星的正常运转造成严重影响。

卫星在太空也会“怕冷怕热”?看完这些你就明白了!

极端温度下很多电子元器件无法正常工作

对于众多卫星来说,由于上面搭载的仪器设备各有不同,其工作模式、热特性以及对于温度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类。一是常温要求。卫星上大部分电子设备要求的工作温度范围在0~40°C。当然,有一定的波动值也是在许可范围之内的。

二是恒温要求。为保证星上的精密仪器设备良好工作,其温度必须恒定,不随时间变化;在许多情况下,同时还要求其整体温度均衡。

卫星在太空也会“怕冷怕热”?看完这些你就明白了!

卫星准备进行热真空实验

三是高、低温要求。对于卫星上的某些元器件,如遥感器的红外光学探测元件,其工作点处于低温范围,卫星就要为其提供相应的低温工作条件。而一些星上的制冷系统、温差发电系统,则需要高温条件。如果卫星不能满足这些元器件的温度需求,那设备“罢工”也是有可能发生的。

第四点是等温要求。这个要求是从卫星部件的温度场要求和热设计角度提出的,意指通过采取一定的热控措施、合理的热源布局,使卫星上局部范围或整星的温度基本上达到相等,即所谓的等温化。星体的局部或整体的等温化不仅有利于改善星体的热性能,而且有利于简化卫星热设计、简化热试验以及增加热设计的可靠性。

卫星在太空也会“怕冷怕热”?看完这些你就明白了!

安装MLI薄膜就属于被动热控方法的一种

说了这么多,那如何实现卫星的热控制呢?这主要通过被动热控方法和主动热控方法来实现。一般来说,被动热控方法是指给卫星壳体或元器件外部安装隔热材料、涂抹高发射-吸收比值或低发射-吸收比值的涂层等手段来控制温度变化。这些措施施工简单、成本相对较低、通用性好、适于大面积使用。是卫星热控制所用的基本的、主要的手段。

由于被动热控方法不具备自动调节能力,因此不能适应内、外热流变化幅度较大的情况,尤其是内热源的变化,这时就应考虑采取主动热控方法,比如为相应元器件添加百叶窗、对流系统、电加热器等等。总之,在对卫星进行热控制时,必须考虑各种有关因素,并择优确定热控制的措施与方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