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中古曲是幽蘭

琴中古曲是幽蘭

《幽 蘭》

欲得身心俱靜好,自彈不及聽人彈。

琴中古曲是幽蘭,為我殷勤更弄看。


好一雙拂弦的手,

捎來一股清靜忘我的短暫時空,

好一位聆聽者,

聽得滿心暢達、身心愉悅……

琴中古曲是幽蘭

琴人,對琴都有著各自的痴迷,從不乏“擅彈者”,但與古人相比,總少了點什麼,帶給聽者更多是直白的音符和動作,難以打動人心,初習琴時,很多彈奏者覺得自己還在練習記譜階段,能彈下來就已經很不錯了,無暇顧及到更多,等到非常熟練了再去注意曲子的意境和韻味,聽起來也很有道理。但也因此丟了當下的“境界”,當下活的音符,流動的心情,獨一無二的宇宙空間……都沒有走進自己的指端際遇,久而久之,彈琴就不由得向外了,偏重於機械練習而沒有思考,曲子可能連自己都不能感動!

琴中古曲是幽蘭

一個人若心中有所思的彈琴,從其琴聲與撫琴的姿勢,或許便被聽眾瞭解,心情與性情,隨旋律節奏自然流露。

琴彷佛一面鏡子,一邊讀著彈奏者內心思想,一邊映射出聽者的胸中直臆。或許,琴於琴人,活似身體的第二語言,琴人們聚在一起,互不言語,便心領神會。

琴中古曲是幽蘭

雖說古琴重在取悅自己,不為娛人。但更好的取悅自己,在於把自己的生命生活與琴融為一體,天地人,自然萬物,共享一個世界,這個世界豐富了,琴聲自然就精彩了。聽琴亦是如此,不能停留在琴音之外,只有走進自己內心深處,才會激盪出新鮮思維,聽見最絕妙的聲響。

琴中古曲是幽蘭

古琴演奏有十誡:頭不可不正,坐不可不端,容不可不肅,足不可不齊,耳不可亂聽,目不可邪視,手不可不潔,指不可不堅,調不可不知,曲不可不終。

琴中古曲是幽蘭

所謂“思於內,緣於琴,達於外”,琴聲是心境的外在體現,古琴音樂由內向外地滲透著人的視覺,聽覺,和心靈知覺的美,琴人以端莊得體的禮儀、嫻熟靈動的技藝、氣靜神寧的心態,都是琴者外在衣冠和內在修為集合體的呈現!

琴中古曲是幽蘭

無論能彈多少,彈的好與不好——

每一個音符都值得細細品味

每一句曲調都可以充滿想象

每一曲琴都在續寫一段完整

這是心的歷程,彈琴的歷程

……

琴中古曲是幽蘭


《幽蘭》是目前為止,唯一的一首用原始的文字記譜法保留下來的琴曲。原譜為唐代人手寫的文字譜卷子,卷首和卷尾都標明為《碣石調---幽蘭》。譜前小序寫明該譜傳自六朝時丘明(497--590)。由今天的古琴家們根據《古逸叢書》影印唐人手鈔的卷子發掘出來,原件保存在日本京都西賀茂的神光院,為研究中國唐代以前的音樂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資料,是現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琴曲樂譜。

譜中每拍的結尾都用文字註明:“拍之大息”或“拍之”,一共四處,正好四拍,可見它源於古代相和歌。由於南北朝時詩人鮑照在《幽蘭》的琴曲歌詞中有:“華落不知終,空愁坐相誤”等詩句,所以人們認為他是《幽蘭》的作者。

譜序說:“其聲微而志遠”,譜末的小注中又說:“此弄宜緩,消息彈之”,無非是要用幽怨、壓抑的曲調來表達鮑照懷才不遇的牢騷以及憤懣不平的情緒。《幽蘭》和《琴操》中所提到的孔丘“自傷不逢時,託詞於香蘭”的《猗蘭操》,在情緒上有相似之處,因而唐人在標題下就寫有“一名《倚蘭》”的字樣。現存琴曲《猗蘭》不應和《碣石調·幽蘭》一曲混為一談。

圖/文作者 :阿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