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英德老師講《三國演義》(三):正直真誠的猛將兼莽漢——張飛

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三):正直真诚的猛将兼莽汉——张飞

正直與真率:英雄童心

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三):正直真诚的猛将兼莽汉——张飞

(一)平民本色

民間傳說中,在小說中,張飛形象有一個很突出的特點,就是具有鮮明的喜劇性。張飛一出場,大家都要樂。大家不會恨他,也不會為他悲哀,更不會為他痛哭流涕,而是一看見張飛就樂,就喜歡他。他是個正面的喜劇形象。

所以我們閱讀張飛形象,會產生一種似乎矛盾的感受:他那麼勇猛,又那麼魯莽粗暴,有時好心幹壞事,有時辦事不顧後果,又那麼粗魯,愛罵人,愛打人,是非常粗暴的一個人,可是我們偏偏不討厭他,反而很喜歡他。這是為什麼?

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三):正直真诚的猛将兼莽汉——张飞

我覺得,張飛讓人喜歡,有兩個層面:一個是外在的,就是他的出身;還有一個是內在的,就是他的性格。

先從張飛的出身來看。小說中,劉備、關羽、張飛都出身於民間,相比較而言,張飛還是最富裕的。《三國志平話》捲上稱他“家豪大富”,卻沒說明他以何為業。《三國志演義》小說具體寫到他“頗有莊田,賣酒屠豬”,他田地很多,是個大地主,至少是個中地主,副業還開酒店,辦屠宰場。而劉備雖然有高貴的血統,早已淪落了,只是織草鞋賣席子的小販。關羽一出場,推著小車,也不過是小販或者人力工。只有張飛還比較富裕,有些家產。

總起來看,跟曹操、孫權等人不同,劉、關、張三人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平民色彩較濃。小說故事進一步發展後,越來越突出劉備的帝王血統和高貴身份,身份逐漸貴族化了;同時越來越突出關羽的神勇,身份神奇化了。最後劉備成了帝王,關羽成了神,只有一個人一直保持平民本色,他就是張飛。

張飛從來不是高高在上的,他和普通人一樣是平民百姓,這一點讓大家可以喜歡他。對劉備和關羽,可能得仰視他,尊敬他,但是對張飛,可以平視他,把他看成朋友。張飛一直保持平民本色,所以能使芸芸眾生感到親切。

(二)正氣凜然

從內在的方面來看,張飛那種正直與真率的性格,也大大強化了讀者對他的親切感。

首先,張飛的正直,是沒有任何條件的正直,沒有任何拐彎抹角的正直,這一點和關羽不一樣。關羽也很正直,但是關羽的正直和張飛的正直兩者之間有明顯的差距。

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三):正直真诚的猛将兼莽汉——张飞

小說生動地描寫了張飛愛憎分明、嫉惡如仇、正氣凜然的道德品格。在《三國志演義》中,張飛的許多行動都帶有正義的色彩。

比如,董卓兵敗時,曾經被劉、關、張救下,但董卓卻因為三人是“白身”,沒有什麼貴族身份,沒有什麼官職,對他們傲慢無禮,不與賞賜。

對董卓的忘恩負義,張飛大怒道:“我等親赴血戰,救了這廝,到覷人如無物!吾不殺之,難解怒氣!”董卓這麼瞧不起人,不殺了他還等什麼?所以提刀便要殺董卓,被關羽攔住了(卷一《劉玄德斬寇立功》)。這是英雄豪傑對勢利小人的怒斥,可見張飛為人光明磊落,容不下無德無義之人。

又如,張飛出場後第一個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故事,是“怒鞭督郵”。這本來是《三國志·先主傳》中記載的劉備故事。正史上寫,督郵來了,大模大樣的,劉備要拜見他,他不見,劉備一氣之下,馬上推門進去,一把抓過督郵,拖到外邊,捆在柳樹上,想殺他。後來一想,殺了還是不好,劉備就打了他幾百鞭,跟關羽、張飛一起棄官而去。

小說將“怒鞭督郵”這件事寫成張飛的所作所為,這不僅更有利於突出劉備寬厚仁德的君子風範,也使張飛形象增添了剛直、暴烈、嫉惡如仇的光彩。

小說寫道,劉備任安喜縣尉不到四個月,督郵前來巡視,趾高氣揚,索要賄賂不成,竟捆綁縣吏,逼他誣陷劉備害民。

張飛知道了這事,飲了幾杯悶酒,氣得不得了,又是“睜圓環眼,咬碎鋼牙”,直奔後堂,大喝:“害民賊!認得我麼?”他一把抓住督郵,拉出來,捆在縣前繫馬樁上,拿柳條打了他幾百下,還要殺他。虧得劉備把張飛拉住了,歸還印綬,掛冠而逃。

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三):正直真诚的猛将兼莽汉——张飞

張飛怒鞭督郵

這些言行足以表現張飛的錚錚鐵骨、浩然正氣,這怎能不讓市井小民拍手稱快?忠奸分明,仗義直言,懲惡揚善,敢作敢為,這正是張飛品格的可貴之處。

在中國古代,孔子把“義”看成是君子立身處世的根本道理,認為“義以為質”。孟子把“義”與“正”聯繫起來,把它提升到精神、人格的高度,倡導人應當具有正直、剛直的品格和節操。墨子認為,“義”是公利,即利人和利天下。荀子則把“義”視為公道。這些意思衍生為後世的德義、仁義、正義、道義、節義等詞彙,成為中華民族傳統道德中十分重要的思想內涵。

在小說中,張飛對忠義的恪守,可以和關羽爭輝媲美。但是,張飛的“義”更多的是義氣,他突出的是一個“氣”字,即是他個人性格天然的外在流露,更多地體現為民間的兄弟義氣。而關羽的“義”,包含一種道德理性的因素。因為關羽本身是一個熟讀《春秋》的儒將,深明“春秋大義”。所以關羽的“義”,體現了儒家的士文化對道義的理解;而張飛的“義”,更多地體現了民間對道義的理解。

再進一步看,雖然關羽的“義”表現出儒家的特點,但是他的“義”是可以打折扣的。在關羽那兒,他可以表現一種知恩必報的特點,一種講究策略的特點,“小不忍則亂大謀”。從這一點加以引申,人們可能就會覺得儒家是不是就有點虛偽了?而張飛的“義”是不打折扣的,不能夠有任何摻假的地方,不能夠夾有謀略,就是認死理也堅決不能打折扣。所以,張飛的“義”純如真金,他的眼裡容不得半點塵土。

兩者區別很大。在張飛看來,關羽的投降,雖然表面上是“降漢不降曹”,但是實際的行為是降了曹操的。雖然外在宣傳說“降漢不降曹”,但在其他旁觀者看來,關羽降的顯然就是曹操。因為曹操對關羽有私人之恩義,這點是無法否認的。“義”有大義、小義,有公義、私義,在關羽那兒可以綜合在一起,但在張飛那兒是不能捏在一起的。

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三):正直真诚的猛将兼莽汉——张飞

正因為關羽和張飛兩個人對“義”的不同理解和性格上的差異,才演出了“古城會”喜劇。

張飛自從在硭碭山落草後,要投河北,路過汝南界口的古城,將縣官趕走,奪了縣印,在這裡招軍買馬,積草屯糧,聚了四五千人。這時關羽“過五關斬六將”,也來到古城。

張飛聽說關羽來到古城相會,“即便披掛,持丈八蛇矛,飛身上馬”。見了關羽,他又是“睜圓環眼,倒豎虎鬚,聲若雷吼”,揮動長矛便刺。

關羽趕緊問道:“兄弟如何忘了桃園結義?”張飛回答說:“你既無義,有何面目來與我相見!”並指責他:“你既順了曹操,封為壽亭侯,自享富貴。今又來賺我!我兩個拼個你死我活!”(卷六《雲長擂鼓斬蔡陽》)

這裡關羽所說的“義”主要指兄弟之義,而張飛所說的“義”雖然也有兄弟情義,但更主要的是君臣之大義,為人之德義。而在張飛眼中,君臣之大義、為人之德義,顯然更高於兄弟之義。

所以即便是兩位嫂嫂出面解釋,張飛也根本不聽,他認為:“大丈夫在世,豈有事二主之禮!”“寧死而不辱!你既降曹,有何面目相見!”這便是張飛對“義”的極耿直、極純樸的理解。

這時蔡陽領兵前來追關羽,張飛還以為是關羽帶來的兵馬,是來“賺”他的。直到關羽親手殺了蔡陽,張飛又聽了降卒細說關羽在許昌的行止,他這才相信關羽沒有變節。

可見在張飛看來,即使是“身在曹營心在漢”,身降曹而心不降曹,這也是不可容忍的,不像關羽那樣,認為可以把身和心兩者分開。

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三):正直真诚的猛将兼莽汉——张飞

在談到關羽的時候,我說到在儒家的傳統觀念裡,在士文化的傳統觀念裡,身和心兩者是可以分開的,可以單論其心而不論其身。但是在平民百姓看起來,用張飛的道德觀來衡量,這二者是融合為一的。關羽身降了,說明他心也降了,這兩者不能夠輕易分開。哪怕有再大的理由,什麼嫂嫂在身邊啊,什麼“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啊,哪怕有一百條理由,也不可以投降。至少關羽還可以選擇死亡,“寧死而不辱”。

毛宗崗對張飛的這種道德觀讚不絕口,他認為,從大節來看,張飛的大節比關羽的大節更為烈。關羽雖然說是“降漢不降曹”,但是張飛對漢與曹的辨別卻比關羽更為分明:“操為漢賊,則從漢賊者亦漢賊”。在張飛看來,君臣之義高於兄弟之義,“君臣之義乖,即兄弟之義亦絕。衣帶詔之公憤為重,而桃園之私盟為輕”。所以張飛不能容忍關羽的降曹,即使他是自家兄弟,這麼做也不可容忍。

由此看來,毛宗崗認為,如果讓張飛“處土山之圍,寧蹈白刃而死,豈肯權宜變通,姑與曹操周旋乎?”他寧願死,也不會有權變投降的。不像關羽還要考慮考慮,為了復興漢朝,為了報答兄長,是不是最好留下這個有用之身。

所以毛宗崗稱讚道,像張飛這樣的人,“斯可謂之真孝子,斯可謂之真忠臣”(毛本《三國演義》第二十八回評語)。

比較關羽與張飛兩人的性格,我們可以看到,關羽大事能隱忍,性格比較沉雄穩健,既遵守道德又顧及實際,講究行為的策略;而張飛性格更為暴烈,更為魯莽,更為直率,也更為單純,一是一,二是二,該怎麼著就怎麼著。正是這種單純、真率的性格,使張飛贏得了歷代讀者的好感。

(三)真誠坦率

《三國志演義》小說一再渲染張飛真誠坦率、心直口快的個性。比如,陶謙“二讓徐州”時,劉備堅執推辭,不肯接受,張飛說:“又不是強要他州郡。將印牌來,我收了,不由我哥哥不肯。”(卷三《呂溫侯濮陽大戰》)本來就是陶謙心甘情願讓出徐州,也不是我們逼他做的,為什麼不爽快地接受了這份禮物呢?張飛做事,就是這麼簡單明快,毫不拖泥帶水,矯揉做作。

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三):正直真诚的猛将兼莽汉——张飞

正因為真誠坦率,對待他不喜歡的人,張飛總是恨之入骨,張口就罵,一點兒也不含糊。

比如,對待呂布,劉備又是拉攏,又是防備,主要還是想利用他;關羽是心裡痛恨呂布,表面上不表現出來,始終是有節制的。只有張飛最不待見呂布,動不動就罵他“三家姓小兒”。因為呂布反覆無常,不守信義,一會兒認這人為義父,一會兒又認那人為義父,但是不管認誰為義父,最後都要殺了義父。呂布就是這麼一種反覆無常的小人,毫不講義氣的小人。張飛怎麼能容得下這種小人呢?

所以當劉備在徐州接納呂布,呂布回請劉備時,稱劉備為“賢弟”,張飛拔劍大叱道:“我哥哥是金枝玉葉,你是人家奴婢,怎敢叫我哥哥做賢弟!你來,我和你鬥三百合!”呂布送劉備出門,張飛又躍馬橫刀而來,叫:“呂布,我和你拼三百合!”後來連見都不見呂布(卷三《李傕郭汜亂長安》)。

張飛一再對劉備說:“呂布無恩之人,殺之何礙!”並說:“好人難做。”一見到呂布就要殺他,並坦率地說:“曹操道爾是無義之人,教我哥哥殺爾!”(卷三《呂布夜月奪徐州》)張飛就是這樣,嫉惡如仇,一點也不加以掩飾。

又如一開始對諸葛亮,張飛心裡很不喜歡,在言行上表現得非常坦率。

劉備“一顧茅廬”,他本來就不以為然,既然見不到諸葛亮,他就直率地說:“既不見,自歸去便了。”

第二次,在出發前打聽到諸葛亮已回莊上,劉備要備馬前往訪問,張飛很不耐煩地說道:“量一村夫,何必哥哥自去?使人喚來便了!”諸葛亮不就是一介村夫,還要拿什麼架子?幹嘛要親自去請他?當時正是寒冬臘月,雪花紛飛,天寒地凍,張飛覺得根本不值得“遠見無益之人”。(卷八《劉玄德三顧茅廬》)

到了“三顧茅廬”時,張飛更是急得無法忍受,對劉備道:“今番不須哥哥去罷,他如不來,我只用一條麻繩就縛將來!”等到了草堂,見諸葛亮高臥不起,張飛忍不住怒氣沖天,嚷嚷著要到屋後放火,“看他起也不起”。(卷八《定三分亮出茅廬》)

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三):正直真诚的猛将兼莽汉——张飞

在張飛這種真誠坦率的人看來,像諸葛亮這樣裝模作樣,肯定沒有什麼真本事,要有真本事,他幹嗎不直接就出來幹一番事業,而躲在山裡,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見人呢?他根本無法理解諸葛亮這種“擇主而事”的做法。

在諸葛亮出山之初,張飛對他還是一直很不服氣。他對劉備說:“孔明年幼,有甚才學?兄長敬之太過。又未見他其實效驗。”張飛看重的是能做成事情的真才實學,而不是名聲在外的廣告宣傳。

因為劉備曾經說過:“吾得孔明,猶魚得水也。”所以當曹操大兵殺奔新野來的時候,劉備權力下放,讓諸葛亮調兵遣將,最不服他的就是關羽和張飛。關羽心裡不服,嘴上不說什麼,張飛卻直率地說風涼話:派我們去打仗幹什麼?你不是“猶魚得水”了嗎?“哥哥使‘水’去便了”。

但是“火燒博望”,一戰成功,這是“實效驗”了,所以張飛馬上就與關羽交口讚揚:“孔明真英傑也!”(卷八《諸葛亮博望燒屯》)

而且從此以後,張飛對諸葛亮一直心悅誠服,恭聽指揮。我們還能不時地看到關羽跟諸葛亮較真兒,不敬重諸葛亮,甚至表面上答應諸葛亮的事,實際上並沒有按照諸葛亮說的做,因為他性格太高傲了,不把諸葛亮放在眼裡。可是張飛一旦看到諸葛亮真正顯示出他的才能以後,就再也不跟諸葛亮扯皮了。

所以諸葛亮對關羽實在是不太放心的,雖然知道他有勇有謀,卻不放心;對張飛他是放心的,但是可惜張飛謀略有限,不能夠獨當一面。

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三):正直真诚的猛将兼莽汉——张飞

還有一個例子,是對待龐統。龐統最大的缺陷是其貌不揚,長得太寒磣了。他一開始投奔劉備,劉備以貌取人,只讓他到耒陽縣當縣令,大材小用。當然也因為這時劉備有了諸葛亮,他已經心滿意足了,覺得不再需要什麼軍師之類的人材了。

龐統到了耒陽,懷才不遇,天天飲酒為樂,不理政事。劉備聽說以後,非常生氣,派張飛前去巡視,“如有不公不法者,就便究問”。

如果按照一般的理解,以為劉備派錯了人,張飛太魯莽了,他怎麼能考察別人呢?

沒想到張飛卻是個明白人。他到耒陽,本來是想抓龐統問罪的,但是他親眼看到龐統一會兒工夫,也就是兩三個小時,就將一百多天公務處理得清清楚楚,“曲直分明,並無分毫差錯”。從這樣的描寫可以想見,古代的確是政務簡要,要是現在一個縣,得有多少官,多少吏,成百上千號人,還忙得不亦樂乎呢。這時張飛立刻服了龐統,對他賠禮道歉,說:“先生大才,小子安知?”於是回去向劉備極力舉薦龐統(卷十二《耒陽張飛薦鳳雛》)。

以上這些情趣盎然的故事,表現了張飛坦坦蕩蕩的胸襟和心無城府的個性,為小說中的“莽張飛”增添了許多可愛之處。

往期回顧

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三):正直真诚的猛将兼莽汉——张飞
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三):正直真诚的猛将兼莽汉——张飞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從事古典文學研究,在戲曲小說、散文史、古典文獻、學術史等方面卓有建樹。著有《中國四大名著講演錄》、《讀三國 說英雄》等。

特別鳴謝

書院中國文化發展基金會

敦和基金會

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三):正直真诚的猛将兼莽汉——张飞

章黃國學

有深度的大眾國學

有趣味的青春國學

有擔當的時代國學

北京師範大學章太炎黃侃學術研究中心

北京師範大學漢字研究與現代應用實驗室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古代漢語研究所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古代文學研究所

長按二維碼關注

微信號:zhanghuangguoxue

專欄畫家:黃亭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