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有難事 也怕有心人 虹雲工程研製團隊攻關側記

世上有难事 也怕有心人 虹云工程研制团队攻关侧记

2018年12月22日,由中國航天科工二院空間工程總體部抓總研製的虹雲工程首星發射圓滿成功;12月23日,信關站、用戶站經衛星成功建立雙向通信鏈路,信號一次連通成功;12月24日,衛星在軌測試圓滿成功。

世上有难事 也怕有心人 虹云工程研制团队攻关侧记

作為我國首顆低軌寬帶通信技術驗證衛星,它的成功開啟了中國航天科工構建低軌寬帶通信衛星系統的新徵程,標誌著我國航天技術向商業化、產業化發展邁出重要一步,也讓這個敢闖敢拼、創新進取、不畏艱苦的虹雲工程研製團隊走進了大家的視線。

敢想敢試敢創新

敢闖敢幹敢擔當

開創性的事業總會歷經磨難坎坷,虹雲工程的研製也不例外。回憶起型號研製之初,型號總師向開恆說:“2016年,衛星團隊初步組建,當時,低軌寬帶星座通信系統尚處於起步階段,面對困難,放眼全球也鮮有成功經驗可循,但是團隊選擇迎難而上。沒有成熟技術,就不斷創造新技術,沒有測試方法,就不斷探索新方法。”通過近3年的努力,這項艱難的任務硬是被這個平均年齡不到30歲,主力隊員基本是“85後”的研製團隊攻了下來。

世上有难事 也怕有心人 虹云工程研制团队攻关侧记

低軌寬帶通信衛星有別於現在普遍使用的高軌通信衛星,通信系統總體主任設計師王崇介紹道:“相對於高軌衛星,低軌衛星要經受星地相對運動帶來的諸多影響,需要星地天線波束互相指得準、對得正、跟得上。”回想起當初隊員們集智攻關的樣子,他感慨地說:“多虧隊員們年輕,敢闖、敢拼、敢創新。”

型號團隊分別從星地天線指向控制、信號波形設計、時頻統一設計等多個領域開展技術攻關工作。多線並行已成為團隊研製的常態,正如王崇所說,年輕隊員們的工作思路十分靈活,他們通過精準預報、快速響應等有效手段以及大量試驗室調試、外場測試,驗證其穩定性,解決了關鍵技術難題。

衛星電總體測試指揮李博告訴記者,由於任務重、時間緊、隊伍新,許多隊員都是第一次參加型號任務就擔當重任,“年輕同志都成長得非常快,‘85後’已經可以挑大樑了。”

載荷總體設計師高銘陽是這次首星發射試驗的“06”號系統指揮員,發射時迴盪在發射場上空的鏗鏘口令聲便是這個“90後”姑娘下達的,這也是她第一次承擔此項工作。

高銘陽在任務中快速成長,虹雲工程首星的研製也因這個敢於拼搏、勇於創新的團隊而漸入佳境。

抓總體顧細節

大力協同保成功

“作為虹雲工程首星的抓總研製單位,空間工程總體部不僅要負責整星設計,還要肩負起協同各分系統的重任,以總體思維帶領整個團隊走向勝利。”空間工程公司總經理鄒廣寶這樣說。

世上有难事 也怕有心人 虹云工程研制团队攻关侧记

在衛星研製初樣階段,由於衛星通信載荷的Ka相控陣天線功率大,產生的熱量散不出去,總體部的設計師發現後,及時與相關分系統展開力學分析和熱分析,並對衛星的機械設計和熱設計進行了一系列優化。型號總師助理張楠告訴記者,“這顆衛星因承載了多個技術創新,設計非常複雜,團隊成員每一個人明顯地感受到了肩上擔子的重量與分量”。

在空間工程總體部和各分系統的配合下,團隊一共進行了5輪重要設計改進工作,型號總師親自指導、確認單機結構設計改進和優化,大大提升了衛星對空間環境的適應性,並通過設計優化帶動工藝優化,最終使天線重量減輕了50%,通過了各項環境試驗考核,為型號任務的圓滿成功奠定了堅實基礎。

戰酷暑鬥嚴寒

不畏艱苦攀高峰

“地面試驗、仿真試驗是否充分,決定著能否為項目研製贏得寶貴的時間,降低各種風險。為此,研製團隊開展了大量地面試驗和仿真試驗,反覆比對、討論、分析,使得各項數據不斷逼近著理想的狀態。”公司副總經理貝超介紹。

世上有难事 也怕有心人 虹云工程研制团队攻关侧记

“在室內進行的各項內場試驗至少試驗環境還有保障,外場試驗就真的是考驗隊員們的意志和毅力了。”張楠說。

距離北京100多公里的河北某地,非常適合做通信系統地面外場聯調試驗。外場試驗指揮郝珊珊,半年之內就在那裡駐紮了兩個多月。

第一次外場試驗時,隊員們要把試驗設備運到135米高塔上進行通信對接試驗。晚上11點多,電梯突然停電了,隊員們只好扛著設備爬上30多層樓,但大家並沒有因為突發的狀況而抱怨,甚至還在登頂後激動地自拍留念。“看他們發回的照片,每個人都像從水裡撈出來似的。”張楠說。年輕隊員們頑強拼搏的樂觀精神化解了一次又一次挫折。

郝珊珊說,由於夏季高溫,每個人的衣服幾乎都被汗水打溼,連防蚊蟲的花露水都失去了功效。但這些都不是隊員們關心的重點,“最著急的是設備因為功耗大,高溫天氣工作十分鐘就要停下來降溫處理,試驗效率上不去,測試進度緩慢。”為了解決這一難題,隊員們急中生智請來兩個大風扇,一次性解決了設備和人的散熱降溫問題。

多次外場試驗,有夏季酷暑暴雨,也有冬季寒風徹骨。試驗隊員們顧不上惡劣天氣,一心撲在試驗上。“天線在哪兒,人就在哪兒。”郝珊珊說。由於外場試驗指揮的崗位需要郝珊珊每天在現場堅守,經常20幾天不能回家,因此,她錯過了孩子的四歲生日,年輕的媽媽說:“大家都是一心想把試驗進度往前趕,所有人一起冷、一起熱。”

世上沒有白費的努力,更沒有碰巧的成功。多次外場試驗,不斷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為衛星研製、發射和天地通信試驗的成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對於虹雲工程首星研製團隊來說,無論是技術攻關帶來的艱難,惡劣天氣造成的困苦,還是思念親人感到的心酸,都不能阻擋他們創新進取、攻堅克難的成功之路。成功之後,隊員們載譽而歸,不過很快,他們又將投入到下一項更加艱難的任務中去,繼續為集團公司開拓空間領域轉型升級貢獻新的力量。

照片提供/航天科工空間工程發展有限公司

監製/許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