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辟谣101,中国人为什么偏信各路谣言?

文 | 范娜娜

人们在接受谣言之前已经早早预设了立场,相信、转发谣言不过是按图索骥,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知道”告诉你,中国人为什么偏信各路谣言?

最强辟谣101,中国人为什么偏信各路谣言?

(视觉中国/图)


如今,你打开微博,时常会见证一幅盛世幻景。

各路明星的谣言从不停歇,XXX出轨、XXX家暴,工作室紧急辟谣,网友表示质疑,知情人士爆出相关实锤,新的谣言兴起。

还有隔一段时间就冒出的“月经贴”:路由器开久了会释放甲醛,隐形眼镜会导致角膜早衰,肉松饼是棉花做的……

食品安全,医疗健康,明星八卦,网络空间上每天也在上演着“谣言-辟谣-不相信-新的谣言”的戏码,真真假假,难以分辨。

在这个互疑社会,我们不相信公权力,不相信媒体,不相信当事人,却对谣言有着天然的信任感。这足够让人匪夷所思。比起事实真相,为什么人们宁愿相信谣言?

群谣时代的传播范式

从2011年福岛核泄漏后的抢盐风波,到2017年初上海女子逃离江西农村事件再到今年微信付款码截图能盗取财产……

这些谣言把公众的智商放到地上碾压,但在朋友圈与微博上却获得广泛的关注。虽然是假的,却对人们的真实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如果进行深究,我们会发现谣言自有一套引爆传播的“范式”。

谣言常常并非是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真实事件的裁剪或者改写之上,其背后往往会反映一些真实的感受。它是人心深处的欲望与禀性的投影,凝结着愤怒、恐惧、厌恶、惊奇等情绪,轻易就能挑起人们内心的共鸣。

抢盐风波切中国人对于食品健康的不信任,上海女子逃离江西农村映射的是城乡对立、贫富差距的现实,微信付款码截图能盗取财产则体现了公众对于财产安全的焦虑。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戈登·奥尔波特和利奥·波斯特曼等在其著作《谣言心理学》中提出的一个关于谣言传播的公式: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

这个公式,解释了谣言为何会产生。当一个事件与人们自身的相关性强,但确切性信息却十分少的时候,这就给谣言的诞生提供了缝隙。

毕竟面对危机事件,人们需要做出应对来缓解紧张,而谣言使得人们的焦虑有了正当化的释放渠道,从而成为集体性焦虑的突破口与减压阀。

谣言专家尼古拉斯•迪方佐也说过,我们通过传播信息化解恐惧和未知。即便交流的信息是荒诞的,交流本身也能给人一种知晓事态的感觉,来平抚不安。

所以转发内容的正确与否不再重要,人们在意的是通过转发所呈现的自我的态度,所获得的安抚。事实本身不再受到人们的关心,大多数人选择奉情感为圭臬,更在意自己的价值期待。而这种转发又会进一步增加谣言的“可信度”。所谓的三人成虎,众口铄金大抵如此。

在舆论场上零散的信息和纷杂的消息,使得谣言蒙混其中,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当不够理性的公众遇上切合自身胃口的谣言,一场病毒式的传播势不可免。

如果说情绪,是滋生谣言的土壤,那集体则是谣言的催化剂。人们在裹挟着情绪,灌输着观点,夹带着私货的谣言中完成宣泄,又在群体极化之中丧失自我,为谣言摇旗呐喊。

最强辟谣101,中国人为什么偏信各路谣言?

(视觉中国/图)


谣言、真相与乌合之众

麻省理工学院的数据科学家Soroush Vosoughi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通过分析Twitter问世以来所有真实性存在争议的报道——被300万用户转发过的12.6万条新闻,并最终得出结论:事实根本无法对抗谎言和谣言。相比准确报道,假新闻和谣言在社交网络上总能触及更多人群、渗透更深,并且传播更快。也就是说人们本身有着热衷于分享错误信息的倾向。

而这种倾向与公众的证实性偏见有着一定的关联。证实性偏见是指人们有意或无意地寻找支持自己看法的信息和解释,避免同看法的信息和解释的倾向。简单来说就是人们更愿意接受与自己看法相一致的信息,忽略与自己看法相悖的信息。

具体到谣言之上,人们在接受谣言之前已经早早预设了立场,相信、转发谣言不过是按图索骥,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正是因为人们相信谣言才会去传播它,转发即立场表达。

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一书中对群体的证实性偏见做了准确的描绘:“群众从未渴求过真理,他们对不合口味的证据视而不见。假如谬误对他们有诱惑力,他们更愿意崇拜谬误。”所以这时候如若坚持辟谣,可能获得的是相反的效果,因为“对错误观点的纠正反而会强化我们对错误观点的坚持”。

谣言就如同一场大型的传话游戏,在这个传播链条上的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对信息进选择性吸收,最开始的话传到最后势必面目全非,化为无稽之谈。

可怕的是,这种被精心制作出来的谣言更像是用来售卖的情绪以及观点,去按摩和取悦那些本来就有偏向的群体,助长人们的证实性偏见,而公众则在这种不知不觉中沉沦,落入回声室的圈套而不自知。

“回声室”现象——指的是信息或想法在一个封闭的小圈子里得到加强。在一个网络空间里,如果你听到的都是对你意见的相类回响,你会认为自己的看法代表主流,从而扭曲你对一般共识的认识。这就会使得“信者愈信”,造就谣言在封闭的圈子里不断加强,增加了真相抵达的难度。

就像在小凤雅事件中,微博上遍斥着对小凤雅家属诈捐的控诉,朋友圈里都在转发着那篇如泣如诉的漫画,你所能够接受到的信息都是小凤雅家人的偏心耽误了孩子的病情,至于小凤雅家庭的难处,善款真正的用途等真相却无人问津,人们急着站队表态,只听其所听,信其所信。并且还在转发谣言时加上讨伐和鞭笞,自以为掌握真理,实际上是对谣言带来的快感欲罢不能。

在谣言面前,真相总是姗姗来迟。而乌合之众手持心中的圣旗满面红光地走向罪恶,清醒的一小撮人最后变为了沉默的大多数。网络上流传着一则段子“不孝有三,家族群辟谣为大。”在家族群这个小群体里,七大姑八大姨都在转发的各类谣言,只要你稍加质疑,立即会被当做异类,因此,理性的人会选择了沉默,看着他们刷屏而不语。这也是群体压力下的合理化选择。

桑斯坦在《谣言》写到:我们都曾传谣,有意或无意;我们都被蒙蔽,痛恨且抗拒。我们既是谣言的传者也是谣言的受者。只要有人的存在,谣言就会生生不息,指望谣言消失殆尽从来都是伪命题,而在谣言面前,没有圣人。

对于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来讲,不想中了谣言的邪招,大概只能靠四个字:“媒介素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