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遍朋友圈的《旅行青蛙》有沒有戳中你的“父母心”……

最近,H君的朋友圈被一隻高冷又爆萌的青蛙攻陷了,大家紛紛開啟了“曬蛙”模式,這隻青蛙來自日本一款養成類遊戲《旅行青蛙》,為了追上大部隊,H君也去玩了一下,沒想到也變成了“佛養蛙,好媽媽”的一員……

我們先來介紹一下這款遊戲,《旅行青蛙》是去年12月初在日本上線的一款放置類遊戲,目前IOS系統還沒有中文版本,但這並不妨礙這隻呆萌的小青蛙從日本火到中國。

初次上手的時候,H君並沒有找到可以互動的點,除了給自己的小蛙起名字以外,也不知道還能做些什麼了,後來我發現,所謂放置類遊戲,就是指這隻小青蛙與你並沒有過多互動,你就是一個旁觀者,默默地看著小蛙在屏幕中度過此生。

你在遊戲中唯一能做的,就是扮演父母的角色,給自己的“蛙兒砸”收拾書包、準備東西,就好像小時候父母照顧我們一樣,當然準備的行李也分三六九等,你的兒砸用的東西好不好,決定了他什麼時候出門,去多久,會有哪些體驗,會給你帶什麼紀念品。他出門的時候,你就只能收拾收拾庭院裡的三葉草,也就是遊戲裡的貨幣,然後等你的“兒砸”回家。

當然,你的“小蛙”也是有小夥伴的,小蝸牛、小蝴蝶、小烏龜呀……會經常來你家串門,你要好吃好喝地款待人家,小夥伴們也不是白吃白拿的,他們離開以後也會給你寄來一些東西作為回禮。

H君發現愛玩這款遊戲的不僅有我們“佛系青年”,更有無數遠離“潮流爆款”許久的寶爸寶媽們,H君猜想,也許是這種“養蛙”的過程像極了真正的“養娃”,父母們精心養育孩子,就是為了送他們一次又一次離開,而父母們只能默默守望,或許正是出於這種同理心,才讓這款遊戲得到了那麼多媽媽們的喜愛。

不過,除了共鳴,我們也可以在這款養蛙遊戲中悟出更多教育真理。

給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

蛙兒砸吃飯的時候,你的內心OS是:一天天就知道吃吃吃,會不會撐死啊?我該怎麼辦?

火遍朋友圈的《旅行青蛙》有沒有戳中你的“父母心”……

蛙兒砸在寫日記時,你的內心OS是:也不知道在揹著我在寫啥,該不會是在記仇吧?

火遍朋友圈的《旅行青蛙》有沒有戳中你的“父母心”……

蛙兒砸在看書時,你心想:看了一天書了,也不知道出去走走,我給你準備了最好的行李,要不你出去玩會兒吧?

火遍朋友圈的《旅行青蛙》有沒有戳中你的“父母心”……

“蛙兒砸”在做手工的時候,你在想:都削了好幾個小時了,廢寢忘食的,該不會是傻了吧?

火遍朋友圈的《旅行青蛙》有沒有戳中你的“父母心”……

其實你的孩子,內心是這樣想的……

火遍朋友圈的《旅行青蛙》有沒有戳中你的“父母心”……

給孩子足夠的成長空間,孩子們的生命力才不會被扼殺,無休止的嘮叨和要求,表現的只是父母的控制慾而不是對孩子的愛,如果父母為孩子包辦一切,替孩子做主,小朋友就無法建立自己的評判標準,更無法學會為自己的選擇,甚至人生負責,父母不能陪伴孩子一輩子,小朋友們總要學會自己一個人勇敢地出發。

比成績更重要的,是成長

在“蛙兒砸”出門之前,玩家媽媽們要提前準備食物、道具、幸運符。

火遍朋友圈的《旅行青蛙》有沒有戳中你的“父母心”……

如果我們把道具比作孩子學到的技能:過硬的專業知識、獨自生活的自理能力、溝通協作的交流能力、協調統籌的領導能力、自信流利的口語表達……各種各樣的能力和知識,是邁向理想人生的試金石,而每一項能力的培養都需要父母和孩子共同努力,付出心血,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夠勇敢地面對人生中的種種挫折,但前提是在他成長的過程中,我們不能僅僅關注他的學習成績,而更應該肯定孩子的每一次進步,不然,就只能像前不久爆火視頻“番茄炒蛋”中的男孩一樣,即便已經獨自在外求學,卻仍然是一個生活不能自理的巨嬰寶寶。

培養孩子,也是成全自己

H君曾經聽過這樣一句話:世界上所有的感情都是為了擁有,而唯有親情是為了放手。

小蛙會一個人踏上旅途,學會獨立,會交到真心的朋友,時不時會給你寄回一張明信片,告訴他過得很好。

而我們則是守在家中暗暗擔心的父母,為人父母不必抱著“我對你好,所以等我老了你要加倍回報我”心態來撫養孩子。

所謂父母子女一場,不過是相互滋養,我們竭盡全力培養孩子,最後發現,一起成長的還有我們自己。在陪伴孩子長大的過程中,寶爸寶媽們也鍛鍊了自己的耐心和細心,已經從懵懵懂懂的新手爸媽,蛻變成了無所不能的“超級英雄”,我想,這也是最好的回報了吧。

火遍朋友圈的《旅行青蛙》有沒有戳中你的“父母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