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之10月11日:莫言為中國拿下第一個諾獎

1969年10月11日,著名歷史學家吳晗被迫害致死,終年60歲。死前頭髮被拔光,其骨灰至今下落不明。

歷史上的今天之10月11日:莫言為中國拿下第一個諾獎

吳晗(1909年8月11日—1969年10月17日),原名吳春晗,字伯辰,筆名語軒、酉生等,浙江義烏人,中國著名歷史學家、社會活動家、現代明史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曾任雲南大學、西南聯合大學、清華大學教授,北京市副市長,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學術委員,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北京市政協副主席等職務;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因其所著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而被當權者殘酷批鬥,最後不得已在獄中自殺,家破人亡。“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其冤案才得以平反昭雪。

他的作品《海瑞罷官》被認為影射毛澤東與彭德懷的事情而遭到處分,該事件為文化大革命的導火索。

1965年11月,姚文元在《文匯報》發表《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指責吳晗的《海瑞罷官》是反黨反社會主義的“一株毒草”,是在“為彭德懷翻案”。誣陷吳晗“攻擊毛主席”“反黨反社會主義”等等。接著,《三家村札記》也遭到批判。後來又給他扣上“叛徒”“特務”等莫須有的罪名。

1966年3月28日至30日,毛澤東在杭州三次同康生、江青等人談話,嚴厲指責北京市委、中宣部是“閻王殿”包庇壞人,不支持左派,並點名批評鄧拓、吳晗、廖沫沙擔任寫稿的《三家村札記》和鄧拓寫的《燕山夜話》是反黨反社會主義的。

歷史上的今天之10月11日:莫言為中國拿下第一個諾獎

1966年5月10日,《解放日報》、《文匯報》發表《評“三家村”──〈燕山夜話〉〈三家村札記〉的反動本質》,以此揭開“文革”的序幕。這篇文章一出,中國報刊立即轉載。此文分7個部分系統全面地批判“三家村”。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吳晗從精神到肉體慘遭摧殘,1966年夏,吳晗已被關了起來,但是批判並未停止,而且愈演愈烈。有一次吳晗被銅絲勒得脖子直流血。

在批判“三家村”的日子裡,吳晗的家人常常被“深夜裡猛烈砸門聲驚醒”,小兒子吳彰回憶說:“(我)老是嚇得縮在媽媽懷裡。他們翻過圍牆,破門而入。整個院子貼滿了‘絞死’、‘砸爛’的大標語。”不久,吳晗進了勞改隊,“他的身上總是舊創未平,新傷又起”,1968年4月,“媽媽也被送入勞改隊”,後雙腿癱瘓。1969年3月19日,11歲的吳彰跟著15歲的姐姐吳小彥去太平間看已於前一天去世的媽媽,“媽媽雙眼半睜,面頰上還有幾滴淚珠”。

1969年10月11日,吳晗被迫害致死,死前頭髮被拔光,其骨灰至今下落不明。

歷史上的今天之10月11日:莫言為中國拿下第一個諾獎

他的兒子吳彰後來在回憶文章中寫道:“我永遠忘不了他們把爸爸跪綁在烈日下的枯樹幹上,往他脖子裡灌曬得滾燙的沙子。他們掄起皮帶抽他,揪他的頭髮,擰他的耳朵,用各種想得出來的法子侮辱他。爸爸三天兩頭被拉去遊鬥,學校要鬥,區裡要鬥,縣裡要鬥……

他的妻子袁震也於1969年3月18日被迫害致死;養女吳小彥於1976年9月23日在獄中自殺身亡。

1979年7月,北京市委為“三家村反黨集團”冤案平反,為吳晗恢復黨籍,恢復名譽。

1980年,吳晗好友、“三家村”作者之一廖沫沙,在吳晗一張攝於1964年的照片上題寫了一首詩:“鬼蜮為災禍已萌,天真猶自笑盈盈;可憐一覺金陵夢,留得身前身後名。”

吳晗還曾為了個人的學術成就與郭沫若主張挖掘定陵,還曾像改造故宮以及主張拆除北京城牆而遭梁思成反對,此二件事為人所詬病。

2012年10月11日 (農曆八月廿六),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歷史上的今天之10月11日:莫言為中國拿下第一個諾獎

2012年10月11日19:00,莫言獲得2012年度諾貝爾文學獎,成為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開創了中國在這個世界獎項的先河。

莫言,原名管謨業,1955年2月17日出生於山東高密,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亦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

1981年開始發表作品《春夜雨霏霏》,1984年因《透明的紅蘿蔔》而一舉成名。1986年,在《人民文學》雜誌發表中篇小說《紅高粱家族》引起文壇極大轟動。1987年擔任電影《紅高粱》編劇,該片獲得了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2011年憑藉小說《蛙》獲得茅盾文學獎。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通過幻覺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

莫言因一系列鄉土作品充滿“懷鄉”“怨鄉”的複雜情感,被稱為“尋根文學”作家。據不完全統計,莫言的作品至少已經被翻譯成40種語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